- +1
城市中如何再造自然?专家:单靠植树不能恢复上海物种多样性
上海如何“城市中再造自然”?
绿化、人工植被恐怕都不算,增加各种植被、灌木,让生物接近自然方式生长,才是真正的再造自然。
10月22日,第三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名人讲坛”圆桌会议在上海崇明召开,会上来自中国、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代表,紧贴“城市中再造自然”命题,为城市中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与会专家表示,上海已经在做非常具体的计划,让绿地更具多样性,而非单一物种、单功能的绿地。
仅靠植树并非再造自然
什么是“城市中再造自然”?
华东师大教授、上海动物学会理事长王天厚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城市中做绿化、人工林植树其实算不上再造自然。上海生态系统包括各种植被、灌木植物等,接近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呈现,才是真正的再造自然。
王天厚说,上海面积为6340平方公里,崇明岛有1200多平方公里,但是,崇明的生态资源占了上海的一半。
崇明的生态资源是通过植物、森林、鸟类面积及湿地面积来推算的。王天厚说,崇明生态岛建设10年,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内陆鸟类是整个上海的一半。而过去十年,整个上海绿地植被增加了10倍,但鸟类多样性仅增加了1倍。
“有一个问题,崇明生物多样性增加得很快,为何上海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并没有增加多少?”王天厚认为,主要是城市化建设中,植被种植大多由景观学家和规划学家来规划,种的都是香樟树等“城市的树”,而非各种灌木、乔木和植被进行生态混合的种植。
王天厚补充道:“树很好种,都是一种树,整个面积是上去了,但是,生态的质量还是没有上去。举个例子,上海很多地方都喜欢做草坪,如果在植被下做一些上海当地的地备植物,这时,它的生物多样性便增加了。”
王天厚指出,今后5-10年,上海市将增加5-10个郊野公园,每个面积几乎都超10平方公里。如果这些公园按照自然法则营造植被,将发挥很大作用。他认为,自然在城市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类似这种重大工程,应由上海和国际上相应的生态学家来参与、指导。
上海绿地建设正考虑多样性
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认为,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7.8平方米,政府在增加绿地面积的同时,已在考虑如何丰富多样性。
他说,上海最近有世博文化公园计划开建,占地约200公顷,在上海的中心城区,这块土地面积成本已超1500亿元,拿来做生态绿地,表示了政府的决心。
“当然,除了这些大型公共绿地,上海中心城区还更需要一些适合居民休闲的小型绿地。” 胡永红说,上海已经在做非常具体的计划,让这些绿地功能更具多样性,而非单一物种、单功能的绿地。
胡永红说,“我们看到上海在绿地建设方面的一些魄力和信心,包括它的成果。20年前,上海常用物种仅有100多种,现在已增至800种左右,这个变化非常大,成果非常显著。”
崇明要靠自然生长恢复物种多样
对如何推动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和发展,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总干事斯派克·米灵顿建议,上海首先要明确崇明自然资源储备库的区域。
“我个人认为,崇明东滩有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潜力。” 派克·米灵顿表示,崇明东滩作为自然资源储备的基础,有绿化环境,但生物多样性做得还不够,要让生物多样性恢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物种生活在原先生活的地方。“让自然以原生的方式恢复回来,以它自然的方式生长。”
斯派克·米灵顿说,崇明东滩能优化自然栖息地,会成为非常好的样本,甚至可以看到大型动物回归,“何乐而不为?”
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杨欣认为,崇明未来打造生态岛,可借他山之石。
他说,崇明岛是最大的淤积而成的岛,泥浆都来自于长江,上海本身受于长江,正好在江海的交汇点,“上面有南京、武汉、重庆一系列城市,正是我们讲的‘长江经济带’、‘长江旅游带’、‘长江文化带’。”
杨欣认为,崇明的生物多样性不是很丰富,但长江已被确定了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大熊猫、金丝猴都在这个区域。“崇明未来打造生态岛,可考虑借用这方面的资源。”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