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父母书友故事(七):“世上没有笨小孩,只是需要等一等”
这世上恐怕没有一个职业,比做父母来得更让人焦虑。几乎所有的新手父母都面临过新身份的挑战。爱或许是天然的,但教育却不是。
任何职业都要经过培训,为人父母却不需要任何考试。在育儿这条路上,很多新手爸妈苦苦寻找平衡点。育儿书里的条条框框,放到自己孩子身上却又变得捉襟见肘。升级成父母之后的“就职培训”,到底该怎么做?
2年的时间,也让我们有幸听到来自全国各地养育者的声音,它们真实鲜活、克制动人。我们从几十万人里打捞出这样一些故事:71岁杭州奶奶一年听50本书学习家庭教育,只为更加了解孩子;来自上海的单亲妈妈,一边创业,一边面临儿子的青春期,通过学习终于解决亲子冲突;还有全职二胎妈妈努力自救,想斩断原生家庭的束缚,还孩子一个快乐轻松的童年;也有职场虎妈重新调整看女儿的视角,用夸奖培养出女儿的自律。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想邀请每个有故事的你,来到「樊登读书·新父母」2周年的主题活动,聊聊天,讲讲你自己的育儿故事——我们欢迎育儿经验上的深入探索,也乐于见到每一位养育者的表达;我们欢迎亲身经历,也想听你讲身边人的故事;无论是产后抑郁、三胎妈妈、隔代育儿……每一种生活都有权被照亮。
以下是TA们的故事,或许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以下图片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Part1. “不一定活在聚光灯下,做个在路边快乐鼓掌的人也挺好”
(中国泓,71岁,杭州奶奶)
回顾我这70多年的人生经历,也算是跌宕起伏、丰富多彩:我去过金沙江畔的大三线,读过名校;当过工程师,搞过发明,申请过专利;写过几本书,出过国;现在又开始创作诗歌和原创漫画……总之,我喜欢折腾,不太喜欢一成不变的寡淡生活。
我的一生,和大多数女人一样:不仅为人妻、为人母,还是孙辈的奶奶。
(杭州奶奶跟孙子、孙女在一起)
可能大家看到我不免好奇:一个古稀之年,已经当奶奶的老太太,为何还这么关注教育话题?
缺什么补什么,因为我觉得在育儿方面,自己做得并不出色。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什么育儿经验,也没有更多时间照料孩子。只管让孩儿吃饱穿暖不生病,顶多睡前讲讲故事,唱个摇篮曲,就算尽了为母之责。至于孩子怎么教怎么养,全凭感觉。后来疲于工作,只好请了一位农村阿姨来家照顾儿子,并照料我的老父亲。
虽然我的儿子在别人看来,是个妥妥的“人生赢家”:高中保送去了浙江大学,后来还申请了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留学。
但我总觉得他有些做法,和大多数为父母者的期望相左。比如他在美国读博,读到一半突然不读跑去创业,这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让我们深感不安。
刚开始,我们忍不住唠叨过几次,自然也没什么用。后来想想,儿子已经成人,他的人生他作主。如果我们想让他按照老辈人的意愿,选择循规蹈矩的人生,首先,他不愿意听。再者,社会在发展,可能我们的想法也落伍了。后来,我们就争一眼闭闭,随他。
(杭州奶奶的原创漫画)
如今孙子15岁,要读高中了。他也开始有了自己许多想法,还难免有一点青春期的叛逆。开始我感到很焦虑,所以又开始重新学习了。
如今,我已经成为樊登读书会员的996天,听了233本书,还有许多育儿课程。
现在我想明白了,孙子的第一监护人是他的父母。第二,我开始反思,什么是所谓的成功,什么是人生最好抉择?于是,我画了这幅《我是一棵长歪了的小树》漫画。
(杭州奶奶的原创漫画)
大部分人的观念,学校教育的成功,多由成绩来衡量。考上名校,最好是到美国的常青藤学校读书,便是教育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尤其对教师升学率考核的硬杆杆,造成忽略了对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尤其是对于技能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造成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比如,在我国,职高毕业似乎就低人一等,我认为,这是教育上的败笔,也造成了对工作三六九等高低贵贱之分的社会氛围。这也是我希望教育方面需要改革的方面之一。
随着在育儿路上的摸索,我愈发推崇芬兰式教育,那里的孩子上课少、考试少,但教育水平却名列世界前茅。希望我们中国的孩子也可以扯天扯地玩儿,让孩子的童年快快乐乐的,不要只看分数。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更多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从小把吃穿住行,自力更生的教育,作为重要一门功课,那将会受益一生。
我十分渴望,像樊登读书所推崇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那样,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像打游戏通关那样,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变成学生自己迫切想要学。
育儿的过程中,我也走过不少弯路。现在回头看,作为家长,养孩子啊还是要少一些唠叨。因为唠叨是一种语言暴力,容易伤人,同时也容易遏制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和判断力。“不是有句流行的话么,‘山不过来,我过去’。你越是唠叨,你的话就越没份量,甚至起反作用。最好的教育,身教胜于言,还有就是顺势而为。”
(杭州奶奶的原创漫画)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可以谈自己的育儿之道。成功是多方面的,不一定学习好,考上了好大学,挣钱多,才是成功。成功也可以是幸福在当下,自己活得健康快乐,也是一种成功。社会是由很多微小的细胞组成的,而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细胞。每一个家庭稳定快乐,才能组成一个幸福度很高的国度。
我听了樊登老师讲的《父母的语言》一书以后,很有感触。我现在觉得不输在起跑线上,真的非常重要。但这个起跑线不是揠苗助长,也不是拼学区房,而是应该父母早期的家庭教育。从小看大,造成孩子的差距,很大程度由三岁以前决定。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三千万词》,孩子的起步高低,不主要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三岁前的词汇量。0-3岁是宝宝开发智力的黄金期,一旦错过,事倍功半,甚至要用一生来弥补。所以我又画了下面这幅漫画。
(杭州奶奶的原创漫画)
樊登老师讲《瓦尔登湖》时,有一个观点很适合当下年轻的父母听一听:“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生活方式就有多少。”
父母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活成自己的梦想,泯灭孩子的梦想,顺势而为,孩子过得开心快乐,其实也是教育的成功。
Part2.“曾经的我和儿子水火不容,如今他却主动夸我了”
(朱改丽,41岁,创业中的职场妈妈)
作为一名新上海人,曾经的500强中层人员,我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不是工作,而是一边工作一边独自拉扯13岁儿子长大。最强烈的愿望是,只想工作不想养孩子,特别留念没有孩子前的战斗状态。光养他,真让我一个头两个大。
当父母,谁都渴望孩子成才,我也对儿子抱有很高的期待。可越是望子成龙,现实越是狠狠给我一记暴击。儿子三年级开始不爱读书,甚至扬言“让我上学我就去自杀”。从没想过儿子会厌学,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理解不了儿子究竟在想什么,无奈之下,我只好请心理咨询师帮助我们母子俩度过关系危机。
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儿子坦诚地分享自己的一切:在学校很压抑,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朋友,内心的压抑根本无法疏解。加上身边很多同学都在补课、竞争,内卷特别厉害,相比起那些优秀的同学,觉得自己很差劲。
但考虑到儿子并不是有什么心理疾病,在接触到【樊登读书·新父母】后,我发现家长课堂的内容更能对症下药,帮助到我和儿子。
至于学的效果怎么样,这次上海疫情的爆发,就是一次成果验收的机会,再次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成长空间。
和疫情期间无数被迫居家隔离,冲突矛盾频频爆发的父母孩子一样,我和儿子一度行走在绝望痛苦的边缘。
没有老师的监督和学校的管束,宛如脱缰野马的儿子,打游戏打到眼睛发炎。看到他成天吊儿郎当,答应了认真写作业到头来却在打酱油,我血压一下全上来了,气得直接踹掉了房门。
为了不让我进去,儿子边哭边顶住门,拼尽全力捍卫自己的领地。那时,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打他一顿,逼他学习。
打电话给心理咨询师,老师提醒说“一定不能打,要用其他方式定好规则”;回想起在“樊登读书·新父母”里的课程,老师也总是提醒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情绪后面的真实需求。
以前工作忙,经常不在家,多少容易忽略儿子的情绪问题。如今娘俩“被迫”天天共处一室,抬头不见低头见,正好将之前学过的育儿知识用起来,在封闭的环境中学习如何信赖和包容儿子。
首先和儿子约定好,如果周一到周五认真上课,周末就可以看两部电影。当时我们看了《阿甘正传》,没想到儿子竟然说了一句“想像阿甘一样把一副烂牌打得这么好”。这给我很大的冲击,原来换一个新方式陪伴儿子,看似在消遣时间,实则儿子一样能从中学到道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和儿子认真探讨学习问题。虽然希望他认真对待学习,他仍不为所动,觉得打游戏好,但我能够温和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算是一种成长和进步。
学会了平和跟儿子对话,不着急,不歇斯底里,我发现儿子变了。
一直很嫌弃我不会做饭的他,懂得夸我煎的牛排好;知道我之前去樊登读书·新父母家长课堂上课,前两天还反问我“你怎么不去上学了”。
改变还很微小,但我有信心:自己成长起来,儿子也会慢慢成长起来。他可以更独立,我可以更专注在我的事业上。
Part3. “受过原生家庭的苦,我想自己的儿子享受到童年的甜”
(曹頔,36岁,全职二胎妈妈)
我生活在北京,是一名全职二胎妈妈。4年前,随着老大的出生,我才幡然醒悟:养育孩子和想象中完全不同,处处充满艰辛和挑战。
以前没有孩子,我有各种美好的幻想和期待,觉得小孩很可爱,和他在一起玩肯定特别开心。结果一有了老大,什么滤镜都被打破了。想不到小孩那么不受控,完全不按我的思路来,我想他往东,他偏往西,这些意外常把我搞得焦头烂额。
别人说的“一个是养两个也是养”,听起来是这么回事,但真的多了一个娃,我承受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实在很大。
一年半前,老二来了,虽然这是计划内的事,我事先也跟老大做足功课,告诉他怎么关爱弟弟,当好一位好哥哥。听的时候,他是懂非懂,真正成了哥哥后,老大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成长倒退”行为:总要姥姥妈妈抱,看到弟弟再玩就不想午睡,什么都要跟老二比,跟老二学。
刚开始我还跟他讲道理,但自己分身乏术,情绪不好时,我就会忍不住冲着孩子嚷嚷。每次发泄完,内心止不住的愧疚。我何尝不知道,基本处于丧偶式育儿的我,耐性不够,智慧不足,那些对待孩子的方式都带有原生家庭遗留下来的痕迹。
从小,父母对我的要求和期许很高。由于妈妈是老师,爸爸是中医药师,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他们,习惯打压我。很多时候,不管我怎么做,做什么,都无法让他们百分百满意。就这样,我渐渐丧失了主见和自信,变得小心翼翼,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从不敢多言,也丢了自己。
有孩子后,婆婆和妈妈见我照顾孩子辛苦,主动过来帮忙。相比起来,我更接受婆婆的参与方式,她简单干脆,除了打下手从不干涉我的生活;可一向强势的妈妈则不同,同在一个屋檐下,她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按她习惯的方式管教孙辈。
妈妈那种高压的教育模式,无形中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致于我面对孩子时就像被她附了体一样,会用同样高标准和苛刻的方式如法炮制。就算我恢复理智后,不断反复盘问自己“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我该怎么说,怎么做”,也很难抑制住内心的无力感。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加入了樊登读书·新父母家长课堂,就是希望自己能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减少自己内心的焦虑感,不让孩子重蹈我的覆辙。刚开始,老公很不理解,觉得学这些家庭教育知识没什么用。但我清楚知道,只有我疗愈好自己后,才能当好一名妈妈。
我这么坚持,不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我自己。在一次单独和老公出行,我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每次去上课,都会主动跟他说,感觉他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
如今的我,没有过去那么焦虑无助。即便和妈妈住在一起,精神上慢慢变得独立起来。相信有一天,我能走出过去的束缚,尽自己可能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空间,不给他们过分的要求和限制,让他们拥有一个和我截然不同的童年。
Part4. “我孩子的优秀,不靠说教,不用催逼,完全是夸出来的”
(曼妞妈妈,36岁,职场妈妈)
女儿2岁前,都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直到预备上幼儿园,我才把她接到身边,结果,我看到的全是她的问题:内向、胆小、不自信。
错过女儿前面的“黄金三年”,加上发现她性格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刚上二年级,女儿就像小名曼妞一样,做事拖拖拉拉,像个小蜗牛一样。
虽说表面上不拿女儿和别人比,但内心多少会忍不住去看别的小孩成绩好不好,有什么厉害的才艺。所有来自内心的焦虑和紧张,都体现在日常对待女儿的态度上。
看到她写作业慢,我和老公就会催促她,可越说教,她就越慢,甚至还会抬杠,完全不把我们的要求放在心里。
第一次当父母,就遇到这么多的问题,我实在心力交瘁。刚好,遇到了“樊登读书·新父母”,我报名参加学习后,对女儿的认识,竟开始慢慢发生转变。
女儿二年级时,学校有一场演出,当时学舞蹈的女儿满怀激情主动报了名,可老师连看都没看就把她刷下来了。原因是,演出名额要给家委会的孩子们,当做一次感谢的机会。
回家后,女儿忍不住跟我哭诉,此时的她有点意识到自己被老师忽视了,还怀疑被老师不喜欢。那天晚上,我深刻感受到女儿的委屈和难过,不再觉得她什么都不行,而是主动跟她分享我小时候类似的经历。
结果说到她心里去了,即便情绪依旧低落,但我跟她说的道理和分析,她慢慢接受,也不再纠结这个问题。
“樊登读书·新父母”的21天学习力训练营中,老师让我使用美言录:每天记录3个孩子的优点或处理事情时的闪光点,并赞美表扬孩子。
我坚持做了,实施了1天,2天……14天,15天……30多天。
结果女儿的变化,令我大为意外。她不但能学会自主完成学校作业,还写了一封信表扬我。
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渴望欣赏。这话一点都没错。我们越懂得接纳孩子、欣赏他的话,他的成长远超我们想象。
女儿上三年级的某一天放学回家,突然慎重地宣布:学校有舞蹈社团,她想参加报名和竞选。虽然有第一次失败的阴影,但在我的鼓励下,她没有退缩畏惧,而是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开口发声,最后她真的顺利竞选成功,获得了更多自信。
换一个角度看女儿,站在她的立场考虑问题,我发现,当我能够正向对待她,她的自我感觉越来越良好,和我的沟通也越来越顺畅。
所以说,父母的心态真的很重要,只有觉得孩子好,孩子就能一天天进步,变得更好。
(以上故事均由【樊登读书·新父母】团队采访撰写,是由当事人口述的真实故事,获当事人许可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这一期【樊登读书·新父母】的用户育儿故事就分享到这里,每个妈妈/爸爸都值得被听见。
你的育儿路上,都经历了什么?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欢迎联系我们。你说,我们听,等你。
欢迎在留言区,将你的精彩讲给我们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