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书于竹帛”:呈现从战国到晋代的简帛书风
“简”、“牍”、“帛”是殷商时期人们主要的书写载体。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张的使用才得以推广。殷商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长达千余年的“简帛时代”。
这些天,被称为一场史无前例的展览——“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观众可在展厅内回望楚秦汉晋的社会生活,探寻神秘悠久的古代中国。“这是最好看的展览,也是最难看懂的展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在开幕式上说。“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由山东博物馆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支持,国内20余家博物馆、考古所和高校共同参与。
展览现场《永元器物簿》(局部)史无前例的展览
据悉,“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展”是目前我国博物馆界举办的参展简帛数量最多、展品最为珍贵、参展单位最多、规模最大、体现最新学术成果最多的简帛文化展览。展览展出简帛及相关文物850余件,涵盖了从战国、秦、汉至三国、晋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简牍帛书,无论从形式、规模,还是价值、意义,这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展览。
银雀山汉简 晏子内容丰富的展览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共分为九个单元,分别为总序、简帛时代、吏治与法制、精彩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世界、古典重现、齐地兵书甲天下、丝路边关和书法艺术。
《东海郡属吏考绩簿》 汉,木牍,长22.3、宽6厘米,两面书写。正面为《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 背面为《东海郡属吏设置簿》,连云港市博物馆藏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为吏之道》(节选)
岳麓秦简《赘婿》 秦,竹简,3枚,单面书写,长27.5、宽0.6厘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藏
展览展出的简帛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及艺术各方面。从秦汉时期各类明细的法律条文,到各类不同案件的判案实例;从各郡县的设置,到基层乡里普通民众的户口簿;从边塞戍卒的日常文书,到中央帝国下达的诏书、律令;从丝绸之路上来往使者的接待,到大漠边关上的一场场战役;从秦代士兵的家书,到汉代的民间遗嘱;从教育学童的《仓颉篇》、九九表,到震惊世界的清华算表;从马王堆帛书的经脉书、病方,到成都新见的扁鹊医书……展览采用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简帛珍贵资料,将这些精彩内容完美串联,可以说是一次简帛文化的盛会。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简 汉,竹简, 6枚,单面书写 长29.6~30.4厘米,宽0.6~0.7厘米,荆州博物馆藏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节选)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算表》
舆图——马王堆帛书《长沙国南部地形图》走进公众的展览
简帛上虽然记录着日常的社会生活,但因其文字难懂,一直没能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普通大众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它。“中国简帛文化展”在立意之初就确定了“让普通观众看得懂、感兴趣”的策展原则,展陈设计、内容选取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插图让更多观众能看懂展览,了解简帛文化中的丰富内容。
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马王堆汉墓导引图( 摹本)展品展品展品在展陈设计上,本次展览运用了丰富的辅助展品、鼓励观众参与的互动模具及各种多媒体手段进行综合展示,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同时,依托“中国简帛文化展”的内容,山东博物馆还将推出以竹简为主题的讲座、社会教育活动等精彩内容,不论是成年观众,还是青少年观众都能在“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展”中找到属于他们的文化大餐。
展览现场
青瓷对书俑
“这是最好看的展览,也是最难看懂的展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在开幕式上表示,简牍帛书凝结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潜思遐想,它的发现推动了人们对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的认识。本次展览对参展观众的历史、文学、文字知识要求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策展方采用了通俗易懂的图文说明和展陈互动方式,让文物走出“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视野。
此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古文献研究室主任、该次展览策展人刘绍刚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古籍研究学术价值很重要,但是当下古籍研究也与大众脱节了。“简帛的研究一直束之高阁,待在象牙塔里,无法与普通大众见面。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将简帛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向普通大众做展示。”
(“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展”于2017年9月26起,至2018年3月26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