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写作》旧文新推︱宋时磊:《开明国语课本》启示录
近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印的民国时期“老课本”《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出版市场的青睐,同期重印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和《商务国语教科书》也变得炙手可热。《开明国语课本》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出版后受到普遍欢迎,先后重新40多次,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代人的成长。所幸这套教材并没有永久地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中,七十多年后被重新发现并刊印。人们发现这套教材虽然时代久远,但在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情趣和韵味丝毫没有冲淡。于是,各种赞誉和褒扬之辞随之而来,在其映衬下,当下使用教材的缺失之处愈加明显。《开明国语课本》到底给现代语文教材以什么样的启示以及如何认识该问题,是我们要考量的重点。
一、大作家与小教材
《开明国语课本》是在1932年出版的一套小学教材,课文内容由叶圣陶编著,绘画插图由丰子恺先生绘制。全书共400多篇课文,大多是叶圣陶的创作和重新改编。这种个人行为编写教材的方式,对我们而言,是陌生而稀奇的。因为,我们知道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一项严肃的、分工细致的、组织严密的、高技术高难度的工作,绝非是一两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我们的教材必须由一个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编写组,组织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等各方的代表人物,反复开会讨论立意、体例、内容、知识构架等,反复琢磨修改方能付梓。用《收获》杂志社副编审叶开的话说,现在的教材编写、出版,已变成了一桩极其神秘的事情。
这种陌生和稀奇感还来自于两位作者的特殊身份。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曾经写过《稻草人》、《古代英雄的雕像》等深受青少年的喜爱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而丰子恺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人,他在散文、绘画等方面皆有极深造诣。这样著名的大作家、大画家不惜自降身份去编写一套小学生启蒙入门用的教材,这是我们当下的著名的各种“家”所不齿的。他们愿意做的是担任大型丛书、杂志刊物的名誉主编、编委等头衔,去拿各个级别的课题等。况且,即使他们有意向去编一套中小学生用的教材,现行的教材发行体系决定了,即使你能编辑一套高质量的语文教材,也没法走进课堂,最多是摆放在书店零售的课外读物。
其实,在民国时期知名学者作家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文学家杨振声曾与沈从文和朱自清一起编过《实验小学国文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他甚至到北平的师大附小做儿童教育改革的实验。叶圣陶更是热衷于编写教材,他与历史学家顾颉刚合编了《新学制初中国语教科书》,与夏丐尊合编了《国文百八课》,与郭绍虞、周予同、覃必陶合编了《开明新编国文读本》。民国时期,很多文化界名人都有在中小学任教的经历,如钱穆、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都有担任中小学老师的经历。特别是西南联大的那个特殊时期很多学者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他们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中国知识界的精英。他们并不看轻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著,“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看来最浅近最简单的文字,是最重要的文章。人的智力开发、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格的确立,最要紧的是在幼儿、小学时期。最不能糊弄的是孩子。把真善美、把爱、把正直传达给孩子,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也是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打基础。”
二、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
“雨停了。云散了。太阳出来了。远处的山、远处的树又看得见了。山和树给雨洗过,都很干净”,这是《开明国语课本》第30课的内容。这段话以孩子的口吻,记叙对雨后情景的感观,文字朴素简单,没有过多的刻意修饰。通观全书,课文内容多是儿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问题的观察和体会也多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1921 年,叶圣陶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文艺谈》,他说:“儿童初入世界,一切于他们都是新鲜而奇异,他们必定有种种想象,和成人绝对不同的想象……文艺家于此等处若能深深体会,写入篇章,这是何等美妙。”因此,在写作教科书的时,叶圣陶把孩子当成了平等对话的主体,揣摩儿童的话语方式,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观察万物,表现的是儿童的所见所想。课文文字看似简简单单,却勾勒出了儿童世界的童真与童趣,适合儿童诵读吟咏,有着隽永深长的味道。
在教科书中使用儿童视角,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陷入误区,当下流行的教科书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一是从成人视角出发,将事矮小化处理。在人教版《语文》第一册上虽然课文数量不多,课文题目中带有“小”字的共有9篇,有“小小竹排、小树、小小的船、小松鼠、小画家、小熊、小兔”等。使用这样的称呼是有意为之,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贴近儿童的性灵,给这些客观事物增加情感的温度。实际上,儿童看到的是兔子、松鼠而不是小兔子、小松鼠,他们并不完全用这种话语方式表现事物。小是相对于大而言的,这实际上成人视角的隐形介入,很难有效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另一个误区是程式化的拟人及敬称的泛滥,在当下的课本中一旦提到太阳便是“太阳公公”,一旦提到月亮便是“月亮婆婆”,一旦提到警察便是“警察叔叔”。《开明国语课本》中写到了太阳,但写法与这种程式化的方式不同,“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这里并没有使用太阳公公的说法,但这样的表述方式更接近于孩子的说话方式,更易于贴近孩子的心灵。
三、生活教育与思想教育
《开明国语课本》中有大量的课文取材自日常生活和校园生活场景,生活化和乡土化的气息浓厚。课文中有小朋友与先生的课堂对答,有与亲友的通信往来,去参观工厂,看妈妈缝衣服、农人种田等。对小朋友而言,这些事情就是发生在小朋友身边的真实生活,一切都很熟悉。但正是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继续和描写中,告诉孩子怎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钟良同学生病,同学去看望,教会了孩子应该互帮互助,让孩子体会到人情的温暖(《可爱的同学》);先生父亲病故,同学们要求在教室中悬挂太先生的照片,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重量和厚度(《两句话》);到公园中观光,劝行人莫采睡莲,告知孩子应有社会公德(《公园里》);母亲过生日,兄弟姐妹准备食物、种柏树为母亲祝寿,告知孩子应孝敬父母(《母亲的生日》)。另外,《开明国语课本》文体比较生动活泼,有部分课文是用信件、日记、游记、意见书、戏剧等形式写就的,显得变化丰富,并在课文中教会孩子实用文体的写作。
这些用白话写出来的课文,浅显易懂、充满情趣,在耳濡目染课堂教学中孩子更容易明白团结友善、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勤劳勇敢的道理。北京十五中校长邰亚臣看来,这些跨越了70余年的老教材为何还能散发魅力, 就是因为它的编写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 教材中渗透着公平、 正义、 自由、 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处处体现生命间的微妙关系,展示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开明国语课本》将传统的礼仪观念和现代社会价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放下居高临下的教导姿态,与孩子平等交流,循循善诱,容易被孩子接受。
《开明国语课本》中介绍孙中山先生走上革命道路,并没有说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如何仇恨,只是说他见识得多,看不过大家的迷信、看不惯本县的县官,用两个具体的示例说明孙中山先生革命要改造的对象。在介绍林则徐戒烟的背景时,只说林则徐是个热心、能干的人,清政府派着他,他就着力禁起烟来。这样的人物描写方法把人物从高高在上的神摆正到了人的位置上,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
四、文学性与工具性
“万年桥边小池塘,红白荷花开满塘。上桥去,看荷花。一阵风来一阵香”,这是课文《荷花》的内容。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却似一首隽永秀丽的小诗,读起来回味悠长,特别是末尾的“一阵风来一阵香”,看似是写实,却有说不出的美感。在《开明国语课本》中类似例子还有很多,课文有很强的文学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悠长。这样的文章易于孩子接受和理解,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特别看重《开明国语课本》的文学性:“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与社会、自然、艺术等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但本身仍然是文学的。”语文的文学性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它丰富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有更敏锐的人生体验。文学是自然而清新的,不娇柔不造作;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不是画里辞藻的堆砌和炫耀。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忽视了“文”的方面,偏重于“语”的方面,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成为课堂主导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词、分析笔画结构、听写默写、生词造句等,学生整天与枯燥无味的文字打交道。而讲解课文内容时采取的又是“红领巾教学法”(普希金娜教学法),讲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主旨、分析主题思想。这两种教学方式和方式在中小学课堂中长期使用,实质上是把语文视作知识和工具,忽视了语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这样的做法让很多学生觉得中小学语文是空洞的、索然寡味的,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几乎消磨殆尽。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可操作和可示范性强,一旦沉淀成为一套固定的教学方法,会成为一种恶性循环、陈陈相因,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结束语
《开明国语课本》是语文教材编写的经典垂范之作。以其为代表的民国时期教材至今还有很多可取之处,给当今教材的编写有益的借鉴。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意识到《开明国语课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向现代教育迈进并渐入正轨时期的草创教材,其编写体例、教材内容跟当下社会有较大偏离,并不能适用于当今社会。用《开明国语课本》替换正在使用的教材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法实现的。2001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这才有了改变了人教版一统江湖的局面,形成“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三足鼎立,其他教材割据混战的教材格局。我们应充分吸收借鉴前代教材编写的经验和先进做法,写作编纂更适应孩子成长的语文课本。
(注:本文系武汉大学2010年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彭文博)
原标题:《《写作》旧文新推︱宋时磊:《开明国语课本》启示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