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芊芊丨为什么要重读马克思?
原创 走南闯北的社长 行业研习
社长说
分工在一定社会形态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力,但是你会发现那是因为人们只专注于某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但是你想想,假如有一天,他全身心投入做的这件事情被机器替代了,那么他还有价值吗,或者是他还能在这个社会上继续生存下去吗?
经过了差不多一个月,我终于完成了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阅读。
在我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感受到了马克思通篇的光辉。整本书流露出来的,是马克思的利他性。你会发现,马克思在整本书中,是以整个人类社会为己任的,他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的。他的著作中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再像过往的政治学家或者哲学家一样,有意无意地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是真实为百姓发声的,他深入剖析了旧制度的落后体现在哪些方面,并且自己编写出一套理论给予老百姓或者劳动者以生的希望。
马克思的著作里有我非常敬佩的一点,就是他在批判完一些腐朽的或者是不合时宜的制度之后,他总能以新设想给人以积极,他的著作里流淌的,总是热烈滚烫的活力,就像他所创立的理论一样,总是充满着活力。
我先从整体上说明一下我的阅读所得。
首先,第一手稿从工资追溯到为什么资本家都发工资了还存在剥削,进而解释资本家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利,资本的利润从何而来,接着,又说明了其中一种特例“地租”是怎么获利的,地租是最坏耕地的利息和最好耕地的利息之间的差额,接着又讲述什么创造了这些利润,就是劳动。然后,第二手稿承接劳动创造的多的被资本家剥削的部分,转化为私有财产,接着便涉及到私有制的问题。最后,第三手稿大都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下面,因为关于人的类本质方面以及关于异化劳动方面有许多名家大师都已做过比较深刻的阐释说明,这里我便择取几个我做的笔记中的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原文是这么说的,“无神论的博爱还只是哲学的、抽象的博爱,而共产主义的博爱则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直接追求实效的博爱”。看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你会发现马克思是站在地上、脚踏实地地思考问题的,以往的所谓的大学者,也不能说不对吧,他们总喜欢把一件事或者一个事物抽象抽象再抽象,最终抽象到一种究极抽象形态,而最后去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总喜欢拿这种高高在上的、玄之又玄、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答案去搪塞,不能说是搪塞,就是去解答、应对人们的疑惑。但是马克思不一样,也可以说,伟人自有成为伟人的道理,马克思让哲学落地生了根,并让这棵哲学之树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第二,整本书中令我影响深刻的还有一段,“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劳动者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劳动者在劳动期间内的生活的需要,而且仅仅以保持劳动种族不致死绝所必要的那个程度为限。因此,工资跟任何其他生产工具的养护和维修,跟资本及其利息的再生产所必要的一般资本的消费,跟为了保持车轮的运转而注入车轴的润滑油,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
在这里,马克思用几个贴切的比喻,明显地控诉了资本家的罪恶,他们只提供给劳动者维持其在劳动期间的需要,且是最最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再多一点也不愿意给,资本家恨不得剥削完劳动者,但其又为了他们自身能够一直不劳而获,一直靠劳动者养活他们,他们又不得不给劳动者发工资,还美名其曰“共同进步”,借此掩饰他们剥削的本质。这就好像有个人背地里打了你一巴掌,事后还和你说是为了你好,就像中国的那句俗话“得了便宜还卖乖”。
第三个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点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关于黑格尔的批判(这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我暂时还不知道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是否一样,下面接下来如果还有阅读计划,我打算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原著中指出黑格尔只是把财富、国家政权等等看作从人的本质异化出的本质,还只是从思想形式把握它们,它表示出黑格尔还只是从精神到精神,还没逃脱唯心主义的束缚,黑格尔的辩证法还只是纯思想的辩证法。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要素,其中的扬弃使得人们以运动的方式看问题,并且,通过扬弃这一环节,实证的人本主义才能真正产生。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有理有据的,它不仅看到其不合理的一面,也积极从其中吸收养分,这种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第四,我觉得其中关于分工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文中有引用亚当斯密的一段话,“分工的产生不能归功于人的智慧,它是物物交换和互通有无这种倾向的缓慢而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我承认,分工在一定社会形态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力,但是你会发现那是因为人们只专注于某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了其中,但是你想想,假如有一天,他全身心投入做的这件事情被机器替代了,那么他还有价值吗,或者是他还能在这个社会上继续生存下去吗?
不是他自己不想,是劳动者之间的恶性竞争让他没了竞争优势,他被迫无奈放弃了他原本应该有的职业。所以,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患得患失,人们企图通过学习更多的技能提高自己的复合性,以致不被内卷浪潮所冲倒。所以,分工到底还适不适应现当代的社会需要?
初读马恩名著,略觉晦涩难懂,但要是之后还有时间和机会,我一定会再次拾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反复研读几次,因为我觉得好书是值得反复琢磨的,说不定在之后的复读中,之前的那些疑问便能自我解答,又会有新的收获。
行业研习社独家稿件
作者:周芊芊,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
编辑:Susu
行业研习社|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欢迎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投稿,分享你的行业评论,行业故事和行业体会。
邮箱:hangyeyanxi@163.com
原标题:《周芊芊丨为什么要重读马克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