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何为理想课本?百年前的教材给我们这些启发
最近,“什么样的教材和图画读物是合格的、是适于学生阅读和使用的”这一话题引发持续讨论。本文中,我们暂且将目光从当下移开,回到100年前,看看最初的教材是怎样的风貌,对当下又有怎样的启发。
时间转到20世纪初,清政府施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制定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兴办各类新式学堂。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以小学、中学和大学为主干,辅以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要求男女儿童都接受义务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的1922年,壬戌学制推行,缩短小学授课年限,将幼稚园阶段纳入到初等教育,确立了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伴随着新学制、新教育纲领的推行,大量配套的现代教材也应运而生。
民国学生使用教材的编写规范在当时可谓宽松,1912年南京政府颁布《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称:“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校、师范学校教科用图书,任人自行编辑,惟须呈请教育部审定。”不强制推行某一标准,而是“任人自行编辑”,出版社有出版教材的自由,教授者有选择教材的自由。
民国时期有许多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正中书局、广益书局、群益书局、北新书局、开明书店、大东书局、亚东图书馆、泰东图书馆等。而教材作为重点出版门类竞争激烈,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资料》中称,彼时教科书品种逾4000种,大家在教材编写上下足了功夫。“大学者编小学课本”成为一时之风尚,张元济、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等都曾编写教材。
从教材内容上看,当然要和过去忠君尊孔的四书五经类课程进行切割,增加自然科学以及实用类知识课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加入了博物、物理、化学、地理、外国语、手工、图画、唱歌、法制经济等课程;教材语言文字上看,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胡适对于使用白话文的大力提倡,教材中也多使用白话文。
“大学者编小学课本”
时至今日,民国时期编写的教材,在近些年不断被整理出版、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回到民国之初,1912年1月5日,孙中山提名蔡元培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南北议和后,蔡元培蝉联教育总长,成为中华民国史上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张将清末学部1906年颁布以“忠君”“尊孔”为特征的教育宗旨,修改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项。同年秋季,张元济根据民国新教育办法,修改出版了《共和国教科书》,包括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体操等学科。其中庄俞、沈颐编辑,高凤谦、张元济校订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出版后一印再印,十年之间共销售七八千万册之多。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由简至繁,循序渐进,以养成公民人格,强调文理兼修,注重独立自营的能力为编辑理念,完整体现了新民国的教育宗旨,寄托了那一代知识人振兴中华、再造新民的理想。
部分内页
2011年,出版品牌读库修复整理并出版了《共和国教科书》。
同样作为民国时期教材的《商务国语教科书》由庄俞等编写,张元济校订,特点是从居家、处世方面取材,以儿童周围事物和见闻立义,注意农业、工业商业等实用知识和上学应用知识,穿插了不少聪明孩子的故事。《商务国语教科书》自1917年初版问世。
《商务国语教科书》出版时间早于新文化运动,文白交杂,洗练有力。如第一课《学堂》写为:“学堂暑假,一月已满,今日早起,穿新衣,入学堂,先生授我新书,告我也,汝读此书,当比首册,更有味也。”第五课《晓日》写为:“天初晓,鸟啼树间,披衣下床,推窗一望,东方已白,红日上升,流霞成彩,未几霞散,日光射入室中,鸟声渐少。”
书中也对当时的社会新风潮进行了回应,如第六课《衣服》则写作:“人之衣服,所以护身。我国衣服,长而大,故舒泰。外国衣服,短而小,故轻便。今学堂体操,衣服短小,亦取其轻便也。”
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版的《商务国语教科书》。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是世界书局推出的国语课本。采用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故事、传说历史和儿童民歌等以增加学生的阅读趣味。初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用白话文编写的最早教科书之一。同样本着“儿童本位”,课文的篇幅都很简短,均是以儿童的体验来结构故事,如本书的第23课:“太阳,太阳,早上,你在东方;傍晚,你在西方;夜里,你在什么地方?”
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版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
1932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国语》中明确规定了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诸多条例,其中在教材编选方面提到了“要依据增长儿童阅读能力的原则”“要依据增长儿童阅读趣味的原则”以及“依据儿童心理,尽量使教材贴切于儿童生活”等要点,且因为蔡元培“学校美育”思想的引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充满童趣、蕴含浓厚的儿童美育思想。
叶圣陶编写、丰子恺配图的《开明国语课本》于1932年编写,并在之后被不断重新整理出版。《开明国语课本》内容围绕着儿童生活展开,逐渐拓展到社会。文章的词、句、语调也切近儿童口吻,以适应儿童学习心理,初年级课本的文字用手写体,由丰子恺写并绘插图。叶圣陶在编写《开明国语课本》时曾说:“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也可见当时的学者们对于教材编撰工作的重视。
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版的《开明国语课本》。
从《开明国语课本》中可以读到很多充满童心的句子:“泉水到了河里,许多朋友欢迎他。太阳光拍拍他的背。白鹅到河里看他。小鱼和他一同玩。又有不少的花草,都对他点头”“永儿的爸爸对永儿说:‘如果有客人来,先要问他尊姓’。明天,对门的徐先生来看永儿的爸爸,永儿说:‘徐先生,请问尊姓’?”等等,纯然天真。
早期版本的风味
从上述的儿童期教育的教材中,可以管窥当时教材的编写倾向与风格,其整体是活泼有味而启发想象的,生活常识被包裹在日常故事中娓娓道来,不强调说教,更多地是创造一种情境和情感氛围。丰子恺说:“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唯有童稚的纯然和天真才是至高美学。
同时,这些教材在内容遴选和编排上也遵循着“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的顺序和规律。编写者们在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思考,从而寻找到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结合。研究民国老课本的邓康延评价这些课本:“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但教育未废止,上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者,二者于一身。”
阅读着这些民国教材的小学生们写下的作文是怎样的?一本《民国模范作文》编选了中华书局、上海春江书局、世界书局、上海广文书局、上海国光书店、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南光书店等数十个民国出版机构出版的学生作文集,收入自1914年至1948年期间的数百篇小学生作文,文体包含了文言文、半文言、白话文等,其中不乏清新古朴之作,如《春郊游记》中写:“青山绿水,白鸟如花,杨柳垂绿,桃海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绿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记之。”
还有小学生这样描写下雪的时候一家人坐在屋中的场景:“吃过晚饭以后,雪依旧下着,天气也似乎比较日间要冷很多。我们一家人坐在一间房子里,围着一
双火炉。火炉中的碳,都是炽红的,放射着很美丽的火焰。火光照着个人的脸上,脸色也好像红一点儿了!大家坐在这间屋子里,很是温暖,谈谈笑笑,差不多
已经忘了外面在下雪。”
《民国模范作文》
插图:补文学之所不及
中国传统以私塾为主的教育模式中,各类传统教材封面多以文字标注书名,鲜有在封面中运用图像作为封面的一部分,由此,我们教材使用图像也是始于民国时期。
《民国教材封面儿童图像的现代性内涵研究》一文中,作者分析,民国教材封面较之前来说,元素更为丰富,其中对于图像、纹样以及色彩的运用更多,所用元素涉及中外古今。这其中儿童图像在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的教材封面中运用较多,尤以初等教育为最。这一时期儿童图像的较多出现除了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之外,生动活泼的儿童形象也契合了现代教育改革和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的和要求,反映了社会和教育界通过教育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愿望。
现代文化的流行传播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被加持在封面的儿童之上,展现了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总体而言,这些封面上的儿童形象是积极而理想化的。
《民国教材封面儿童图像的现代性内涵研究》配图
《民国教材封面儿童图像的现代性内涵研究》配图
鲁迅先生在《“连环画”辩护》中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
为《开明国语课本》绘制图画的丰子恺也因其漫画风格散淡平易、童稚可爱中蕴含着深味而被喜爱,结合最近关于“何为理想的教材的插画”的讨论,我们或许也可以在丰子恺那里找到答案。
丰子恺绘有《护生画集》《子恺漫画全集》等漫画集,市面上将丰子恺漫画重新包装出版的书籍非常多,也足见大众对于丰子恺的接受。如2021年出版的一本《丰子恺给孩子的阅读写作课》,收入了丰子恺的近百篇文章和数百幅漫画作品。丰子恺曾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他追求一种至真至美的艺术境界,又不一味逞才,总是在寥寥几笔间营造一种清明的旷远的意境、有独具中国风味的淡淡哀愁。
《丰子恺给孩子的阅读写作课》
丰子恺绘漫画
初高中国文教科书:于今仍有指导意义
民国时期,比较通行的初高中国文教科书有傅东华编撰、商务印书馆1933出版的《复兴初中教科书国文》和《复兴高中教科书国文》、宋文翰编撰、中华书局于1935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和《新编高中国文》;叶圣陶和夏丏尊合编、开明书店于1938年出版的《国文百八课》等。
《国文百八课》里面民国时期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大致比例约为3:2,应用文和说明文占较大比重。在白话文中,记叙文体裁居多,且不少文章沿用至今,如,《孔乙己》《背影》《最后一课》等。《国文百八课》的内容安排大致是“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
历代学者对于《国文百八课》评价很高,吕叔湘先生曾谈道:“现在也有以作文为中心按文体组成单元的实验课文,但往往是大开大合,作文讲解和选文各自成为段落,很少是分成小题目互相配合,能够做到丝丝入扣的。这就意味着,直到现在,《国文百八课》还能对编中学语文课本的人有所启发。”
《国文百八课》
厚厚的《国文百八课》在近些年的出版物中被重新遴选、编排,如《七十二堂写作课》一书就从《国文百八课》中辑出七十二讲,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详细解析该体裁,并给出范本加以分析,非常有指导意义。
如“游记”一篇,编写者提示:“写作者自己的行动是动的,是叙述;写所游境地的光景是静的,是记述。游记在性质上属于叙述文,目的在借文字引人入胜,生命全在流动的一点上。死板地去写记所游境地的光景,结果会使流动随时停止,减少趣味。最好的方法是将作者的行动和所游境地的光景合在一处写;这就是说,写作者行动的时候要和境地的光景有关联,写境地的光景的时候也要和作者的行动有关联。从前读过的文章中,属于游记一类的有朱自清氏的《卢参》,冰心氏的《寄小读者·通讯七》有几处也近于记游。”并从这两篇文章各举一处作例。
朱自清的《卢参》选段为:“卢参在瑞士中部,卢参湖的西北角上。出了车站,一眼就看见那汪汪的湖水和屏风般立着的青山,真有一股爽气扑到人的脸上。”编写者认为,这样的写作中,所游境地的光景,都是从作者眼中看到或是心上感得的,这就把作者的行动和境地的光景打成一片了。所以读去很觉生动,并不嫌静止呆板。
2017年出版《七十二堂写作课》
参考:
厉剑,龚小凡《民国教材封面儿童图像的现代性内涵研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