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拾珍丨日本佛教寺院建筑之类型和样式的意义——以构建东亚木构建筑史为目的

2022-05-30 18: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铃木智大 建筑史学刊

“和样”“禅宗样”“大佛样”这三个样式概念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站在东亚建筑史的层面看来,其中还有一些容易招致误解的部分。宗派的发展和变化是这些样式概念形成的背景。本文整理了日本古代到近世的佛教寺院宗派的变迁过程,并据此得出了以下结论:禅宗样其实是禅宗寺院为了标榜本派寺院建筑的“中国特色”而确立的样式。因此最重要的是禅宗样要与其他宗派惯常采用的和样样式有所区别,而并不强调是否真正与当时的中国建筑样式完全相同。其次应该将大佛样作为建筑技术用语加以理解,应认识到它与禅宗样、和样的情况有所不同。

日本佛教寺院建筑之类型和样式的意义

——以构建东亚木构建筑史为目的

铃木智大 著 唐聪 译 包慕萍 审译

1 前言

1.1 基于实物的建筑史研究

日本飞鸟时代(592—710年)的佛教寺院建筑与当时日本的宫殿建筑一样,使用础上立柱、瓦顶朱漆的外来样式建造。现存的日本“古代”木构建筑除了极少数的几例,比如建于平安时代的宇治上神社本殿(11世纪下半叶,京都)以外,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寺院建筑。因此对古代建筑技术和设计思想的研究自然也就以对佛教寺院建筑的研究为主。这种局面甚至进一步影响了其后中世建筑的研究格局。因为虽然中世建筑中也有不少神社建筑和高级住宅建筑的实例保存至今,但是佛教寺院建筑不仅仍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还凭借先前的古代实例具备了对比研究的条件,所以关于佛教建筑技术和设计思想的研究仍然在研究方法和深度上遥遥领先。

1.2 样式概念的确立和继承

到了近世,一般工匠对于寺院建筑样式的认识和把握已经大致体系化,正是基于这一社会基础,才有了近代伊东忠太、关野贞对于样式的解说,以及后来太田博太郎对于样式的再定义。本刊此前刊登了上野胜久的关于日本寺院建筑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以空间、结构、技术等为着眼点阐释了日本中世的建筑样式,亦可视为对上述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本文则首先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佛教宗派上——这是区分中世以来佛教寺院建筑类别的前提条件,在详细区分宗派的基础上探讨“和样”“大佛样”“禅宗样”等样式的意义。同时,对迄今为止用于研究和叙述日本建筑史的样式概念作基础性地整理,以便于东亚木构建筑史的研究。不过若想进行东亚层面的建筑历史研究,还必须对东亚的历史时期进行全局观的梳理和分期,对于这一课题,笔者也未寻得佳案,只好暂时搁置,以待将来。本文姑且直接采用日本的历史分期概念。

2 佛教寺院建筑的类型

更为细致、充分地理解佛教寺院建筑的方法之一是根据寺院所属的佛教宗派对其建筑进行分类研究。

2.1 宗派的形成

日本佛教系由几个不同的宗派组成,并且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首先,在奈良时代(710—794年)有以学识广博的“师僧”为核心形成的南都六宗:

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这些宗派就好比学问研究团体,因此也可以看到在同一所寺院内有几个不同的宗派并存的现象。

到了平安时代初期,最澄(766—822年)在日本创建了天台宗,空海(774—835年)创建了真言宗,这两大宗派逐渐将各个寺院统一成单一的宗派,建造起规模宏大的寺院。最澄和空海两人都是旅唐归来的僧人。在平安时代末期,盛行末法思想,虽然在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思想并不是一种宗派,但是它催生了净土教建筑。

在镰仓时代(1185—1333年),净土宗、临济宗、曹洞宗、日莲宗、净土真宗、时宗等宗派相继涌现。临济宗的开山祖师荣西(1141—1215年)和曹洞宗的开山祖师道元(1200—1253年)都是旅宋归来的僧人。在这些宗派之中,临济宗获得了当权者的支持,建造起以五山为首的大寺院。

相比之下,其他宗派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才具备了建造大规模寺院的实力,而且其中大多要迟到江户时代(1603—1868年)才有能力建造本宗派样式的伽蓝。

江户时代初期,来自中国福建省的僧人隐元(1592—1673年)在日本开创了黄檗宗。黄檗宗严格遵守戒律的僧众起居方式也影响了当时的临济宗和曹洞宗,促成了此二宗的戒律复兴运动。

2.2 各宗派的寺院形制差异

自平安时代以来,各宗派的寺院形制、佛殿形态就各不相同,建筑样式也有所差异。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寺院以本堂(即主殿)、塔和山门作为基本的建筑构成,其中本堂是由古代的金堂和礼堂合并而来的一体化建筑。塔的形制除了飞鸟时代以来常见的方形平面的多层塔以外,也修建首层作方形、二层作圆形平面的多宝塔。虽然天台宗寺院里的多宝塔原本也有第二层也作方形平面的实例,但是后来二层为圆形平面的做法逐渐成为主流。除此之外,天台宗的寺院通常建有法华堂和常行堂,真言宗的寺院则建有大师堂和灌顶堂等。并且各宗派的寺院里还建有一些对应于各派特有的修行仪式的特殊建筑、或者祀奉开山祖师的建筑。

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1336—1573年),临济宗以五山为据点极大地扩张了势力,他们建造的规模宏大的寺院反映了同时期中国的寺院形制,这种寺院由三门、佛殿、法堂等宗教仪式的场所,和方丈这一住持专用的场所,以及僧堂、众寮、库院、西净、东司等一般僧众日常活动的场所组成。与此同时,在小规模的子院(即下属寺院,也称塔头)中形成了另一种寺院形制,即以方丈为中心、环绕布置小规模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形式。

2.3 宗派对近世佛教寺院建筑的影响

到了近世,形成于中世的各个宗派开始修建具有自身宗派特色的寺院和佛殿。如果将那些小规模的寺院也计入在内的话,可谓极其繁多。针对这些近世佛教寺院建筑,日本曾经于1977—1991年在都、道、各府、各县开展了名为“近世社寺建筑紧急调查”的调查工作,这是一次全国规模的文化厅资助事业。为了配合这项调查,在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研究大会。在此次会议上,对佛教寺院建筑的调查情况按照宗派的不同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总结报告。由于派别的差异,各个寺院在佛殿形态和寺院建筑构成等方面存在不同的选择倾向,这份报告如实地反映了这种差异。

2.4 宗派和建筑样式

从中世开始,隶属禅宗的大型寺院里的佛殿、法堂等建筑都采用“禅宗样”的样式建造。这是因为当时的禅宗将“采用外来的建筑样式建造寺院”这一行为作为禅宗寺院的品牌形象予以了坚持和推广。同时期的其他宗派则以“和样”样式为基础,部分地吸收“禅宗样”“大佛样”的样式要素来建造本派的寺院。

3 东亚建筑史中和样、大佛样、禅宗样的意义

3.1 一般通用的中世建筑样式的定义

图1 净土寺净土堂剖面图

图2 圆觉寺舍利殿剖面图

图3 正福寺地藏堂剖面图

中世以来的日本佛教寺院建筑的建筑样式区分有“和样”、“大佛样”和“禅宗样”之说。一般而言,从平安时代继承发展而来的建筑样式就是“和样”;相对地,东大寺重建时采用的那种吸收了中国宋代建筑样式的样式被称为“大佛样”;稍晚于“大佛样”输入的禅宗建筑的样式则被称为“禅宗样”。“大佛样”的典型实例有净土寺净土堂(兵库县,1192 年,图1)和东大寺南大门(奈良县,1199 年),“禅宗样”的典型实例有圆觉寺舍利殿(神奈川县,15 世纪初期,图2)和正福寺地藏堂(东京都,1407年,图3),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具体而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两种样式从结构特征到细部设计的不同特色。

“和样”、“大佛样”、“禅宗样”这三个样式概念,原本始自伊东忠太和关野贞基于对近世木工技术书的解读而提出的“和样”、“天竺样”、“唐样”这三个样式概念,其后又由太田博太郎将后两者分别改称为“大佛样”和“禅宗样”,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习惯用法。这三个样式概念的内涵不仅仅指外观形式,而是包括其建筑空间、结构形式和细部设计的全方位的特征。以样式的概念囊括结构、空间、细部特征的定义方法使日本建筑史的研究和叙述变得极为方便。然而,如果在东亚建筑史的层面还直接使用日本建筑史的样式概念的话,恐怕会出现一些容易招致误解的情况,因此需要预先对样式的定义作出明确的说明。

3.2 “禅宗样”的确立

关于“禅宗样”,我认为它并非舶来品,而纯粹是在日本确立起来的建筑样式。最迟到15世纪初,禅宗寺院已经形成完备的建造系统,可以实际建造像圆觉寺舍利殿和正福寺地藏堂这样从设计理念到结构形式都极为相似的建筑,以求区别于其他宗派、标榜自身的独特性。在15世纪后期的木工技术书中,“唐样(禅宗样)”和“和样”是作为相互对比的概念使用的。

而“禅宗样”的要素传入日本则是在此前更早的阶段。从13世纪初期开始,日本为了学习南宋禅宗的五山文化,在建筑方面也积极地引入了当时杭州、宁波一带的禅宗寺院建筑样式。这些13世纪的禅宗寺院因为没有实物留存,无从得知它们的确切面貌,但是在1247年左右绘制完成的“大宋诸山图”中画有南宋五山的寺院和建筑图样,从中可见当时积极学习和模仿的意图。

图4 鍐阿寺本堂剖面图

图5 清白寺佛殿剖面图

而且,在鍐阿寺本堂(栃木县,1299 年,图4)中可见大月梁、昂尾挑斡等特征做法,这些都是后来“禅宗样”样式的组成要素。到了14世纪,出现了功山寺佛殿(山口县,1320 年)、清白寺佛殿(山梨县,1332 年,图5)等被称为“禅宗样”建筑的实例。不过同时期的善福寺释迦堂(和歌山县,1327 年,图6)在具备“禅宗样”建筑特征的同时,开间尺度设计上仍然使用了古代的整数尺制。因此,基于现存实例判断的话,只能说“禅宗样”的确立是从14世纪开始的。

图6 善福寺释迦堂剖面图

3.3 木构件材料的重新断代及其课题

此外,近年来在使用年轮年代学对建筑实例进行年代判定的领域中,发表了数篇与“禅宗样”的确立年代问题密切相关的最新资料。第一项是安乐寺八角塔(长野县),其虾形月梁构件的用料采伐年代判定为1289年;第二项是宝成坊厨子(神奈川),它的构件用料采伐年代判定为1230年。前者虽然是八角形平面三重塔的孤例,其建筑样式却是成熟完备的“禅宗样”样式。后者虽然屋顶使用了平行椽(“和样”的样式要素),但是也有使用普拍枋、补间铺作等诸多“禅宗样”的样式要素。而且后者还积极暗示了建筑样式以佛帐龛等小木作为媒介传入日本的可能性。只是,这些结论还局限于个别实例,尚不能完全排除转用旧料或者后世改造的可能性,并且还需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弄清一般建筑用料的采伐备料工作和实际营造之间的关系。今后需要推进从年轮年代学角度和从建筑样式编年史的角度对建筑物进行断代的两种研究方法的融合。

3.4“和样”的定义及实际状态

“和样”的样式概念是在“禅宗样”确立之后才首次作为对比性概念得以确立。除了禅宗寺院以外,其他所有宗派的寺院建筑都以“和样”样式为基础。它具体是指12世纪末期南宋等地的新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传入日本以前的日本传统建筑样式。只不过13世纪以来留存的以“和样”样式为基础的建筑实例在结构和细部设计上都多少掺杂了一些“禅宗样”或者是后文即将提到的“大佛样”的要素。明通寺本堂(福井,1264年)、长弓寺本堂(奈良,1297年),还有前文提到的鍐阿寺本堂等是这方面的典型实例。

3.5“大佛样”的意义

图7 东大寺钟楼剖面图

“大佛样(天竺样)”与“禅宗样”和“和样”不同,最初它不是一个整体性样式概念。后两者在15 世纪木工技术书中就已经以整体性样式概念出现,而“大佛样(天竺样)”这一概念直到16 世纪初还仅仅只是斗栱细部样式的说明性用语。而在现今的学术意义上,“大佛样”是指东大寺毁于1180 年平重衡等人的火攻之后复兴之际,主持重建工作的重源大和尚所采用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现存“大佛样”实例主要有净土寺净土堂、东大寺南大门等,然而这些建筑个体之间差异较大,而且“大佛样”样式在后世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因此,“大佛样”与“和样”“禅宗样”样式的情况有所不同。“大佛样”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福建省一带,但实际上也可以说只是零碎地吸收了福建做法之后在日本重新整合形成的新样式。继重源的“大佛样”之后,由荣西主持建造的东大寺钟楼(奈良县,13 世纪初,图7)的建筑样式也没有得到后世的“再生产”,也就是说它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形式也没有被后世继承。

4 结语

本文重点总结梳理了日本中世以来寺院建筑的类型和样式的内涵。“禅宗样”是在日本禅宗寺院想要标榜自身的文化是外来文化的这样一种行为逻辑的背景之下确立的,这种情形下,“禅宗样”和中国禅宗建筑的样式是否真的一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跟其他宗派所采用的“和样”建筑样式有所不同。

从13世纪初新的建筑理念和结构形式的输入到足以确认“禅宗样”的确立成型为止,中间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推测中国的建筑样式在此期间也断断续续地传入日本。因此今后不仅限于南宋及以前的时代,还计划将元代的建筑实例也纳入考察范围以重新审视日本建筑样式的定位和意义,希望能有助于构建东亚建筑史的事业。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8年第壹拾伍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铃木智大. 日本佛教寺院建筑之类型和样式的意义——以构建东亚木构建筑史为目的[M]. 唐聪,译. 包慕萍,审译//王贵祥,贺从容,李菁.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15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51-60.

原标题:《拾珍丨日本佛教寺院建筑之类型和样式的意义——以构建东亚木构建筑史为目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