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魁星与文昌帝君:读书人逢考必拜的神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是古人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也因此衍生出诸多的神灵信仰符号。科举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这种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开始实行,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总共延续了1300年。伴随着这一制度,在读书人中兴起了两个信仰崇拜,那就是魁星与文昌帝君。
魁星的起源与造型
“魁星”最早源于“奎星”的形象崇拜。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大约到了东汉时,就出现了奎星主管文章的传说。《孝经援神契》曰:“奎主文章,仓颉效象。”唐宋科举制度兴盛以后,人们对于奎星的崇拜更是普遍,文章写得好的苏轼被称为“奎宿神”。“魁”与“奎”并不是同一个星宿,“魁”是北斗七星第一颗星。《史记 · 天官书》张守节正义曰:“魁,斗第一星也。”
科举图
在古代,“魁”有第一、出类拔萃的意思。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第一名或者优秀者往往被称为“魁甲”或者“魁首”,因为“奎”与“魁”音同,又与考试有关,人们渐渐就将奎星主管文章的职责转移到了“魁星”身上。而奎星在神话小说中,失去了“文”的一面,渐渐发展成了一员战将,即奎木狼。
……
魁星作为科举神祇,产生于宋朝,是科举考试盛行的产物。宋代以后,人们又根据“魁”这个字,想象创造他的形象。“魁”由“鬼”和“斗”组成,于是一个蓝面环眼,其形如“鬼”的造型就出现了。根据他的造型,民间又附会了他的身世,说他原来是个凡人,长得丑,但有才学、有智慧,发奋考中了状元,后来升天成为魁星,主管功名禄位。
清末周培春绘,魁星。图上题写:“此是魁星,笔墨铺人供之。”
常见的魁星造型是左手持一只墨斗,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第几名,你就是第几名,因而文人中盛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的说法。魁星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是北斗七星,意指“魁星踢斗”,这也是根据“魁”这个字来的。魁星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这种形象又借鉴了科举考试中的仪式。
唐宋时期,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鱼图案,殿试结束后,中了状元的,要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独占鳌头”,后来人们将这种形象与魁星神的造型结合了起来。
魁星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
除了“丑”的魁星造型,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对魁星的另类描绘。比如在清代小说《镜花缘》中,为了适应女子们科举考试考中的情节,作者描绘出一位魁星夫人来,“忽见北斗宫中现出万丈红光,耀人眼目,内有一位星君,跳舞而出。装束打扮,虽似魁星,而花容月貌,却是一位美女。左手执笔,右手执斗”。据说这位美女就是魁星神的妻子,是一位漂亮的女魁星。
魁星与读书人的才华有关,因而深受读书人的喜爱。商人们也看中了此种商机,不断开发利用。明清瓷器上常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图案。明朝夏葵画的《婴戏图》,一个孩子站在凳子上,戴着魁星的面具,拿着笔,扮演魁星点斗。《红楼梦》第八回写秦钟初到贾府,贾母很喜欢他,就送给他“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魁星独占鳌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夏葵绘《婴戏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一个孩子正站在桌子上,戴着魁星的面具,翘起左腿模仿魁星点斗。
可见,魁星不只在大殿中被供奉,还进入到了人们的世俗生活当中。
文昌帝君的起源与造型
文昌帝君,亦称文昌星、文曲星,或文星。这一信仰源于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人们头上的星空有一个文昌宫,文昌宫里有一颗星是专门管如何获得俸禄的。《史记 · 天官书》说:“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后来科举兴盛,信徒众多,道教就将星宿人格化,视张亚子为文昌帝君。
《史记》(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张亚子据说最初是张育和亚子两个人,后来才合二为一。《资治通鉴》一百零三卷记载,东晋末年,天下大乱,前秦进逼蜀地,蜀人张育率众起义,最终英勇战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梓潼郡七曲山上建立了张育祠,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当时,七曲山上还有一座祠,供奉的是梓潼神亚子。因为两祠相邻,后人可能越来越不了解,就逐渐将两祠合并,以为只有一神,名为张亚子,称为梓潼神。张亚子本是蜀中一个地方的信仰,后来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四川,经过张亚子祠时,有感于他英勇抗击敌人的事迹,对他进行了册封。后来唐僖宗避黄巢之乱,也逃经梓潼神庙,梓潼神又得加封。经过皇室的大力倡导,从此,一个地方信仰逐渐扩展到了全国。
《资治通鉴》(中华国学文库)
在唐宋时期,人们就已经认为梓潼神有掌管考试的职责了。如唐代孙樵《祭梓潼帝君文》中说有一次下大雨,自己正好到了梓潼神庙,后来得到梓潼神的护佑,考中了进士。后来,人们认为如果赶考经过梓潼神祠赶上风雨,就可以高中,这大概因为张育本是雷泽龙神的影子。
两宋时期,重文轻武,文治第一,科举选士之风颇为盛行,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梓潼神主考试职能的看重。到了南宋,梓潼神逐渐定型为科举之神。而到了元明时期,道教将主管科举考试的文昌星与梓潼神信仰结合了起来。受道教影响,元仁宗封张亚子“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随着道教以及官方的推崇,文昌帝君遂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信仰。……
明代年画,魁星与文昌帝君。
明代,几乎凡读书的地方都供奉文昌帝君。而清代,文昌帝君与关公并列,一文一武,受国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就会派专人前往北京文昌庙祭祀。此外,民间有谚语曰:“北孔子,南文昌。”可见文昌也常与孔子并列。
在《聊斋志异》中,就有一个文昌帝君与孔子共同主管读书人生死的故事:一个进士去世了,想着投往西土,但一个僧人告诉他,读书人去世之后,必须先去文昌帝君和孔圣人那里销名,才能去别的地方。于是他先去孔圣人那里销了名,然后去找文昌帝君,“见一殿阁如王者居,俯身入,果有神人,如世所传帝君像”。读书人说文昌帝君的模样果然如世所传,看来这位进士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文昌帝君像的。
《聊斋志异》(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文昌虽是道教之神,但因为他主管考试命运,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禄,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古代士人仕进,以科举为途径,于是天下府县,处处建立文昌宫,直到现在,一些地方还有文昌阁,又称魁星楼、魁星阁。文昌阁正中是文昌帝君,身边有两个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寓意是不泄露考试机密。到了清代,人们将同等地位的魁星变成了文昌帝君的手下,因而在一些文昌阁中,我们会看到,文昌帝君居中,左右分别是魁星和文曲星两个侍从。
民国拓本(局部),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左上角为魁星独占鳌头,中间为文昌帝君,两个童子是天聋、地哑,象征考题要保密。
文昌帝君有时候被称为文曲星。《荀子》云:“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文曲由此成为文学的代称,因为文昌星主管科考,人们就将文昌星称为文曲星。但在一些地区,人们又另造出一个文曲星来,这是为什么呢?
在古代民间传说中,人们认为文章写得好,考中科举做了大官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如比干、范仲淹、包拯、文天祥、许仙的儿子许仕林等。我们熟悉的《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其岳父就说他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就是受到了这种传说的影响。文曲星下凡了,天上还得有文昌帝君主管考试才行,于是人们根据这些传说,又另造出一个文曲星的神,以区别文昌帝君。
《儒林外史》(中华十大畅销古典小说)
此外,《水浒传》开篇说:“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这就又依照着“文曲星”而造出了一个“武曲星”来。《封神演义》中以比干为文曲星,窦荣为武曲星。只是古代向来重文轻武,武曲星的普及程度远远比不上文曲星,相关的记载、传说也比较少。
……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文曲星、武曲星、魁星夫人,远没有已经在世俗生活中形成的魁星以及文昌帝君信仰影响大。古代,魁星、文昌帝君这些主管考试的神的塑像到处可见,全国很多地方也都修建有文昌阁。人们读儒家经典,参与科举考试,对这些考试之神的崇拜一点不减,对于读书人来说,考试之神甚至比孔子还受欢迎。
旧州古镇文昌阁
总之,这些主管考试功名的神祇,是科举文化造就的一个符号系统。它们又影响了世俗生活,造就了一种更普遍的吉祥寓意,也影响了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角色背景和题材内容。
(本文节选自《符号里的中国》)
| 推荐阅读:
《符号里的中国》
赵运涛 著
简体横排
16开 精装
978-7-101-15236-4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签名钤印】《符号里的中国》(作者赵运涛先生签名钤印)
原标题:《魁星与文昌帝君:读书人逢考必拜的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