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二届“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开幕
5月26日,第二届“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展览延续和发展了2019年首届提名展的思路,以“三重阶”为名,对于手工艺发展的状态进行了线索梳理。“三重阶”取自《古诗十九首》,“三”并非特指三条道路,而是寓意了当代手工艺发展逐渐产生多种方向和可能性的现实。
本届展览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课题组、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文化设计研究所支持下,由高世名、韩绪总策划,杭间是展览项目的发起人,也是总策展,吴光荣、金晓依、王克震策划了“遗所思:科技时代的功能实现与技术转向”“忽如寄:装饰艺术还是‘纯艺术’的工艺”“道无因:手工艺的当代重构”三个板块,分别从功能、艺术性和当代性三个角度梳理展品。其中,功能的价值判断修正了第一届展览中“传统的精致与典雅”的思路,考虑到审美的不确定性,对于典雅的认识难以形成共识,所以从“功能”和“有用”来重新寻找“作品”的价值。
首届展览中,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大量符合策展思路的作品来实证,本次展览则从选择“人”(艺术家)开始,以追寻人在技艺和材料上的精神世界为核心。所有的作品最终形态(手)最初的原点都来自于思想(心)。展览三个板块共挑选了32位艺术家,以他们个人的思考来展开个体叙事。展览展示模块除了作品之外,还有策展人的提名词,艺术家访谈、手艺语录等内容,以助于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手工艺术家们的创作思想。
展览涉及到多种工艺门类,既有传统的竹编、石雕、缂丝、木雕、刺绣等工艺,也有高校中主要的手工艺专业如陶瓷、漆艺、玻璃、金属工艺等,还有藏地风格的手工藏毯编织、唐卡、佛教雕版艺术,策展人提名的既有工艺美术大师,也有90后年轻艺术家,不分身份,不分高校、民间,以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状态、展览观念的契合度为考量,综合展示了手工艺发展的丰富现状。
此次展览是疫情之下的一个全国性的手工艺展,涉及北京、广东、福建、江苏、上海、西藏等多个省份,疫情全国蔓延,给展览筹备尤其是展品的运输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策展团队克服阻力,完成了本次展览。
同样因为疫情管理的政策,本次展览仅对校内开放,展览的线上展厅正在制作,我们将第一时间开放给观众。
三重阶之无界
——第二届“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
前 言
杭 间
这一届的“三重阶”与第一届有承接也有发展。
“承接”是我们对中国当代手工艺术发展的总体判断,三重之“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多”,并非一定是三条道路,另外,除了多,其实还包含着一种预言式的情绪——对由于科技快速发展手工艺术总有一天将会彻底“变化”的忧愁,“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说的正是这种知音难觅的隐曲。
第一届中的“遗所思”原想展示古典之最美,因此多从久已成名的“国大师”中寻找参展作品,但意外的是,我们从“大师”手中挑选到“大师”本人并不认为的“最好的作品”,这应了传统之“遗”(留)带来的“所思”:由于年长月久,经典的实际之美,犹如六经注我,真相的迷失已经经年。怎么办?展览不是大学,它总要以作品说话,而重新寻找“作品”的价值,就成为第二届的切入点:我们从“功能”和“有用”开始,用来撇清“买椟还珠”式悖论。
“忽如寄”中的手工艺艺术化没有变,作为趣味或风格式的精神趋势,这些年反而加强了。这也是我们在第一届中推崇的当代手工艺的“正道”,但诡异的是,手工艺的“纯艺术化”仍然不是“纯艺术”,它在世俗的眼中不断被商业所腐蚀,它的精神终究受到技艺和材料的局限,它被把玩,但是没有到达更高思想的深处,因此,它仍然在装饰艺术的范畴中。
只有“道无因”蓬勃发展,无数年轻的手工艺术家,甚至是许多当代艺术家,对技术和材料的观念表达跃跃欲试,因此出现了许多全新的作品和人物。也许这已经不是我们试图界定的“手工艺术”了,不过这没有关系,在旅行者一号即将飞出太阳系的年代,抱定几千年由传统社会的技术形态所造就的手工艺不变,是不现实的。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反映的虽然是农耕时代的事实,但其情感却具有永恒的超越性——这是人对时空流变的坚实赞歌。于是,第二届“三重阶”我们也从选择“人”(艺术家)重新开始,我们不是选择适合意图的作品,而是追寻人在技艺和材料上的精神世界。
我们寄希望于第三届的“奋翅起高飞”。
2022年5月9日
参展工艺家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第一展区:
1. 陈明伟(骨木镶嵌)
2. 楚多、尼玛扎西、普布顿珠(藏毯)
3. 崔凯杰(竹编)
4. 方成哲(陶瓷)
5. 葛志文(石雕)
6. 苏八三(工具)
7. 吴腾飞(家具)
8. 吴作光(家具)
9. 泽培(雕版)
第二展区:
10. 范炜焱(缂丝)
11. 冯晓娜(漆艺)
12. 嘎玛旦增、格桑(唐卡)
13. 高俊杰(玻璃)
14. 苏献忠(陶艺)
15. 唐明修(漆器)
16. 王沁(玻璃)
17. 汪旺(金属工艺)
18. 王向荣(石雕)
19. 吴光荣(稿本)
20. 吴昊(陶艺)
21. 赵瑾雅(玻璃)
22. 郑剑夫(木雕)
23. 周桂新(竹雕)
第三展区:
24. 陈文才(漆艺)
25. 梁雪芳 宋振(刺绣)
26. 林芳璐(侗族亮布)
27. 陆斌(陶瓷)
28. 邵译农和慕辰(漆木工艺)
29. 孙文佳(漆艺)
30. 王克震(金属工艺)
31. 王雷(纸艺编织)
32. YDMD(金属工艺)
|第一展区|
遗所思:
科技时代的功能实现与技术转向
陈明伟(骨木镶嵌)《骨木镶嵌茶桶》
楚多、尼玛扎西、普布顿珠(藏毯)
《宫廷毯系列·黄地团凤杂宝纹地毯》
崔凯杰(竹编)《竹架》
方成哲(陶瓷)《越窑莲瓣纹大罐》
葛志文(石雕)《大象无形写意砚系列》
苏八三(工具)手作金工工具系列
吴腾飞(家具)《上汐雅器系列家居设计》
吴作光(家具)《弥·茶空间家具设计》
泽培(雕版)《大藏经雕版》
|第二展区|
忽如寄:
装饰艺术还是“纯艺术”的工艺
范炜焱(缂丝)新缂家具系列
冯晓娜(漆艺)《栖憩》
嘎玛旦增、格桑(唐卡)《消防唐卡》
高俊杰(玻璃)《竹石图》
苏献忠(陶艺)《等花开》
唐明修(漆器)《水盂》
王沁 (玻璃)《卵式香盘 》
汪旺(金属工艺)《器NO.9》
王向荣(石雕)《几何空间学》系列
吴光荣(稿本)《吴山樵舍纪事》手艺日记
吴昊(陶艺)《现任闲人——叁仕醉》
赵瑾雅(玻璃)《Non-existent Existence 2021_1》
郑剑夫(木雕)《一百零八将》
周桂新(竹雕)《江南农家系列》
|第三展区|
道无因:手工艺的当代重构
陈文才 (漆艺)《空相》
梁雪芳 宋振(刺绣)《去留无意 》
林芳璐 (扎染)《LIGHT AND HAMMER NO.1》
陆斌(陶瓷)《97式花器》
邵译农、慕辰(漆木工艺)《木本心一No.4》
孙文佳(漆艺)《衍02》
王克震(金属工艺)《管器》
王雷(纸艺编织) 《今忆枣园》
YDMD (金属工艺)《勿忘我-咖啡杯》
展览信息
时间:2022年5月26日——9月16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2、3、5、6、7、8号厅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
承 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支持单位: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课题组、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文化设计研究所
总策划:高世名、韩 绪
总策展:杭 间
策展人:吴光荣、金晓依、王克震
空间设计:米格建筑
视觉设计:吴炜晨
展品管理:黄 艳、马 群
展陈协调:李计亮
文字统筹:任晓炜
媒体推广:雪润枝
行政协调:何柳映、马 颖
策展助理:王璐瑶、吴哲夫、杨景凇、吴佳恒,李昱鋆、汪 鑫、陈 希、章乐妮
来 源 |民艺博物馆
编 辑 |庞 洋 邢 珂
审 核 |丁红旗 金晓依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 NEWS CENTER
CAA融媒体工作室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原标题:《第二届“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开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