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电子梦》:欢迎来到菲利普·迪克的赛博朋克世界
把《电子梦:菲利普·迪克的世界》(Electric Dreams:Philip K. Dick's Electric Dream)比作《黑镜》(Black Mirror)是打开这部新剧的很好途径,但不尽然。最大不同是,《黑镜》以骇人反转著称,“电子梦”却不刻意制造反转,结尾往往自然淡出,令观者惆怅。
它的故事也不似《黑镜》冷酷讽刺,在人性与科技,个体与权力管控的博弈中,前者在挣扎过后更显光芒。
《电子梦:菲利普·迪克的世界》第一季共十集,十个独立的故事来自美国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的短篇小说。大部分改编都忠实原著,由十位导演用各自的方式重现迪克的“赛博朋克”(Cyberpunk)世界。
得从“赛博朋克”打开迪克的科幻世界。这个合成词由两部分组成,“cyber”代表高科技和社会控制,“punk”指代下层人的生活,无序狂乱,反叛而向往自由。二者碰撞的结果是,未来科技和高度管控必然改变社会形态;但也总是这样的,当大部分人驯良如羊羔,总有少数胆大多思,不愿辜负理性世界里难立足的“心”的人,想要打破美丽的天花板看一看。
作为科幻作品的一个分支,“赛博朋克”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菲利普·K.迪克是其中重要一员。生于1928年,冷清地死于1982年,迪克54载的一生经历五次婚姻,数次精神崩溃,药物成瘾,超验经历,死时大部分作品已绝版。他的名声死后方盛,改编自他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的《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是一系列基于他作品的改编影视剧中最著名的一部。改编作品中较著名的还包括《捍卫机密》(Johnny Mnemonic,1995)、《新玫瑰旅馆》(New Rose hotel,1998)、《全面回忆》(Total Recall,2012)、《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2012)和《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2015)等。
后工业化时代的反乌托邦世界是“赛博朋克”的生存土壤,这个世界并不遥远,就在未来的不远处静静等待我们踏入。人工智能、强大的企业和强权政府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不服管教,在这个虚拟和现实几无边界的世界试图寻找边界的个体(无论是人类还是半人或机器人)。
劳伦斯·珀尔森这样定义这个世界:经典的“赛博朋克”人物总是那些被边缘化和孤立的独狼。他们生活在反乌托邦的未来,日常生活受到科技迅速发展的影响并发生巨大改变,例如无所不在计算机数据采集和科技对人体入侵性的改变。
了解这些之后,欢迎进入菲利普·K.迪克的科幻世界。
和《黑镜》中光鲜明净,富庶美国社区的景象不同,“电子梦”的世界色调幽黯冷峻,电子光闪烁,后工业时代的压抑灰败和风雨飘零感强烈反差于电子和宇宙的斑斓,这种对比成为影片的基本色调。目前看起来,“电子梦”的故事不能算是硬科幻。但尽管迪克的未来预言在当时鲜有知音,关于人性的拷问在今日终于拥有了众多拥趸。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迪克的一本书名,名字古怪却可视作他作品的核心,因此尽管剧集的十个故事实际来自他的不同作品,却决定以此为剧名。
仿生人会做梦吗,电子羊呢?仿生人若能梦见电子羊,电子羊是否也能梦见仿生人?再若,他们都具备做梦能力,那么他们是“真的”还是“假的”?迪克在一生发表的44本书和121个短篇中反复问及的实际是:做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人性、道德、同情心,拥有了这些的是否就能被定义为人,反之则不是。
第一集中拥有读心术,脸上有明显印记的女主角无论是《银翼杀手》还是“电子梦”,这个主题都被反复讨论。“电子梦”第一集中,拥有读心术,脸上有明显印记的族群位于社会底层遭到敌视。他们应当被作为“人类”来对待吗?
迪克经历过二战、冷战、阿姆斯特朗登月、婴儿潮与嬉皮士浪潮、人权运动等二十世纪的风起云涌,他所热衷的主题,源于民众对精英阶层的不信任感。
在他身后,众多科幻作品对此津津乐道,在此不赘述。当科技进步到完全可以创造一个完美舒适的世界,真实世界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非精英人群只要能衣食无忧地生活在梦幻中就足够了吗?
第一集中屏蔽读心术的面具“哆啦A梦”流传的众多结局中,最黑暗的一个亦类此:原来一切的美丽奇遇,皆来自用现代科技为残废儿童搭设的虚拟世界。时间一到电源拔掉都会结束,问题是过程是否有意义,“残次人类”有选择过真实的生活抑或在虚拟世界里快活度日的权利吗?
另一本迪克不算著名的作品《The Penultimate Truth》则讲述了一个少数精英在核爆后与机器人为伴生活在广袤大地上(当然是安全的区域),却欺骗民众地表已无法生存,把他们移入地下成为支撑自己奢侈生活的“黑暗劳工”。库斯图里卡也说过一个多么相似的故事,只不过老库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
第二集《不可能的星球》中执意要搭宇宙飞船寻找早已报销了的故乡地球的老太太则不仅逼出年轻的飞船航行员/导游的真心所向——自由的庶民生活而非虚伪的上流生活,也触及了一个更深的问题:上帝存在吗?
这个故事中亦可见迪克经历过的消费主义浪潮,见识过政府与商业巨头共同编织美丽谎言的恶态。
当两位“鲁蛇”航行员/导员决定收下老太的巨资旅费,带她去一个与地球极为相似的“复制品”时,有这样一段对话:“你这是在抢劫一个老人,用这笔钱让自己享受退休生活,让我进入上流社会。”
“我们不是在抢劫,是在织梦。我们是艺术家,骗子艺术家。”
商家贩售预先消化的快乐,神秘之事不再存在,人们甚至误以为自己能够触到上帝。
而“电子梦”在这个故事中给出的结局和“科幻”毫不相关。这是一个浪漫的结局,只与人心有关。
科技愈发达,人们就愈担心自己生活在虚拟的骗局中。迪克半个世纪前的预言得到今人的强烈认同,固然因为他对科技和政治的洞见,更是基于他对因何为人的不懈追问。迪克的科幻世界里,科技、政权和“心”终究还是两个几乎呈对立的阵营。而尽管迪克的笔触简洁且酷,客观冷静,总能听到被改变/压迫的人类发出的幽然叹息。《电子梦:菲利普·迪克的世界》的导演们在重现“赛博朋克”的美学之余也抓住了这缕惆怅,甚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