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乡村记忆:一周城市生活
村庄是否依旧浪漫?
在城市人的眼中,村庄几乎像是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山野、清泉、绿树,躲在云雾背后的野寺与席地而卧的悠闲牛羊、淳朴的村民以及可被传颂的田园牧歌式的怡然生活。
真的如此吗?
地处秦岭北麓陕西户县县城正南的直峪口村背靠秦岭,在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集体经济繁荣后,它的经济状况一度衰落,成为中国千千万万个无名村庄一样的存在,很少有人提到它的名字,关于它的记忆也一并随着村庄的衰落而变得鲜有人提起。
本期回顾,我们将目光投向陕西户县直峪口村,艺术家王名峰和他的朋友们在这里发起了一个有关乡村口述史的项目,记录这个村庄的过往点滴以及围绕着这些过往有关中国乡村的细微脉络。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顾
直峪口村往事
2021年10月,艺术家王名峰在陕西直峪口村建立雕塑工作室,他所租用的场地曾是这个村庄最引以为傲的“大白粉厂”——生产用于建筑材料的滑石粉、腻子粉等,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整个村庄最令人艳羡的所在,即便是运送石粉的周边工作,也能在一个月赚上超过两千块。
除了有关工厂的美好记忆外,这个村庄还出了一位著名农民画画家王景龙。这位因家贫而被舅舅收养的果农,在49岁参加了户县农民画培训班后开始尝试画画——培训班也是曾经“大白粉厂”旧址所在地。
王景龙笔下那些不受任何束缚和藩篱的画作,呈现出一派稚拙而粗狂的气质,画中人物也并非传统意义上在节庆时分欢歌曼舞的朴实农民,在一片喧嚣热闹的气氛里,人物时常诡异却也合理地长出了蛇身或鱼身。
他的画作在当时很快引起了艺术界尤其是国外艺术界的关注。1993年,王景龙特邀到达美国访问,作品在斯坦福大学、格林大学、墨西根展览馆进行了巡回展览,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一时的“王景龙现象”,他也一度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的毕加索”“东方的马蒂斯”和“画坛怪杰”。
图左为王景龙
《元宵节》,王景龙,户县农民画,1985年
《鹰嘴崖》,王景龙,户县农民画,1991年
当时,村中常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村民也分辨不出到底是哪个国家的收藏者,他们顺着坡路向上,一路拐进王景龙在村中的院落,将他的画作悉数买下,然后飘然而去。
王名峰关于直峪口村的田野调查,便是透过“大白粉厂”和王景龙两条交错而参差的线展开。对于他来说,自2015年开始在农村建立工作室后,便长期与村民接触,而“1978年—2022年乡村思想史:直峪口村口述史项目”的开启,则是因为在他的视野里,农村的问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王名峰所观察到的当代农村,是一个既逐渐脱离宗亲关系却又无法完全融入“陌生人社会”式城市社交圈的存在,“比如在村子里一个卖馒头的,他不能像是在城市里,打开门谁都不认识谁,大家仅仅凭着货物或者产品的好坏从而决定买不买你的馒头,这种方式其实相对公平;在村子里卖馒头,常常会受到宗亲亲疏关系的影响,很多人买不买馒头,可能只在于与你关系的远近。”
多年来,一直不断创办与参与艺术节的经验,让王名峰对于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只是在个体上提问或呈现”的方式感到厌倦。
“我们一直在问,当代艺术是什么?
当代艺术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是一个现实概念。
它是对‘你的艺术在叙述什么’的提问。”
他期望能够将社会学的工作方法借助到艺术项目里,从而剥离掉一些艺术作品“好像是在说什么,但实际上又没有说什么”的混沌状态,用更直接的方式让艺术关照现实。
艺术家王名峰
王名峰作品,《南山脚下那朵黑色连衣裙》公共装置,2018年,西安
直峪口村的村民则比王名峰更加直接,他们不在意什么是艺术,更不关心艺术到底应该如何关照现实,当有人对他们的日常与回忆感到好奇后,这似乎激发了他们想要表达与被理解的深切渴望。
从今年5月开始,就在曾经的直峪口村大白粉厂,这里也曾经是直峪口村农民画培训班、村内戏台以及村小学曾经的所在地,一个又一个村民被邀请进入,他们坐了下来,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则闲散放松,大多数人在对镜头的紧张时分过去后,开始了关于他/她自己以及整个村庄某个隐秘角落里所藏匿的历史里最为个人的回顾。
王名峰在直峪口村艺术工作室
有关王景龙的许多回忆被不断刷新着。
王景龙的大儿子王秋季记得父亲从美国巡访回来后,将一堆花花绿绿的美元钞票藏在了房屋门口正待返修的建筑材料中,工人们掀起那堆尘土飞扬的土料后,看到一叠叠整齐的蓝绿色花纸感到新鲜而好奇,不知道它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王景龙的儿媳则是在画家公公影响下开始尝试创作“户县农民画”,但很快因为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停下画笔,她会前往城市中的不同地方好奇地参观对于她来说颇为陌生的画展,却越看越怕,越看越不敢再画,她曾因大胆评价王景龙及诸多户县农民画“不过如此”而意气飞扬,但如今却时常犹豫是否可以再次捡起画笔。
大家口中的“黑蛋”从小就怕王景龙,因为他生着长长的大胡子,远远看见孩子们便将他们一把抢到怀中,然后用自己的胡子去扎孩子们的脸蛋,他坐在那里颇为落寞地回忆道“从前那种对他恨与怕,到了现在,好像转换成了一种爱。”
关中方言里的“爱”字在他的口中显得赤诚而坦荡,有一种错失后的追怀感。“黑蛋”还记得自己父亲与众相亲们在1990年代初期,第一次用货车遥遥地将腻子粉送到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经历。
到达上海后,他们的货车浩浩荡荡地开在南京路上,路遇一位警察,拦下他们询问:车里装的什么,要去哪里?老乡告诉警察后,这位警察便一路带领他们去往了建筑材料交易市场。“黑蛋”回忆这位警察时非常恳切地讲到,“真是一个好人。”
在当天卖掉货物后,十几岁的他在当时上海最大的百货商场里,让父亲为他买下一辆600元的山地自行车。上世纪90年代的山地车珍贵又少见,这让他一度觉得快乐又骄傲。在他带着那辆崭新的自行车回来不久后,车子被乡人借走试骑,一猛子扎进了村口大坡下的深沟里,导致右边车闸坏掉。即使到现在,再说起这段往事,他的口气里都满是惋惜。
……
正在口述的村民之一:王景龙的大儿子王秋季
正在口述的村民之一:王景龙的儿媳
与村民口述并行的村民雕塑计划
王景龙旧居及门板上的画作
如此林林总总的回忆,它是关于直峪口村人的历史,也是有关中国乡村的历史,它们曾如此鲜活地存在着,但却也慢慢地被忘却,然后在一片沉寂中,等待着另一次被提起。
这样的提起于当地村民、驻地的艺术家乃至我们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它并未及时地显现出来,在无数个看起来相似的中国村庄中,它平凡但也特别,包含着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与落魄过往,凝视这些乡村的吉光片羽,就像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再次回顾自己的他乡童年。
这个有关直峪口村的艺术项目除了王名峰正在做的村民口述史外,口述期间记录村民的即时雕塑计划、村内山神野庙的田野记录、村中古庙的中草药图谱考……围绕着直峪口村的田野调查与记录在不断展开着,它们试图用不同的切口与角度深入这个关中平原里看似平凡又落寞的小村庄,在时代的洪流里如何远走又驻足,然后在一片无言夕阳中静静地伫立。
直峪口村
村内古寺新兴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
(文/明星辰,独立撰稿人、“直峪口村口述史项目”被邀驻地者之一。本文图片除王景龙画作、王名峰作品来自网络资源,其他皆由作者拍摄)
本周主题推荐
书|《乡土中国》
该书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名著,根据其19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讲义整理写成,收文14篇,是作者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
书|《小镇喧嚣》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该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书|《礼物的流动》
该书为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书|《私人生活的变革》
该书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书|《跨越边界的社区》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在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南苑地区汇聚成形。近4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作者借同乡之便,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耗时6年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
线下活动推荐
广州·嘉年华|入村出城
详情请关注 夹山改梁 Jasagala微信公众号
广州·展览|非常态:实验性复制——RISO主题展
详情请关注 未来社微信公众号
杭州·茶书会|小满茶书会——垄头麦小满,湖山闲茶时
详情请关注 子苏说茶微信公众号
杭州·放映|法国电影展映
详情请关注 露水电影微信公众号
杭州·夏令营|绿野仙踪——自然戏剧实验
详情请关注 BonBon艺术疗愈微信公众号
杭州·分享|岁月有声——台湾流行音乐五十年
详情请关注 爵士黄楼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致幻
详情请关注 幻社Photism微信公众号
西安·展览|重回现场:陕西摄影群体“麦客”主题展
详情请关注 关艺社微信公众号
西安·展览|重复 删除——殷朋朋个展
详情请关注 西安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西安·活动|文化潮流观察第一季·小众文化潮
详情请关注 西安欧亚文化传媒学院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分享|泼先生15年后,要么重置,要么关闭?
详情请关注 活水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在水一方:国际移民大潮中的女性
详情请关注 何香凝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纳什维尔之气:美国腹地的中医
详情请关注 历史上的医学微信公众号
线上论坛|为共同的挑战而设计:第二届同济创新设计智造(中德)高峰论坛
详情请关注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传统与创新——从亨利·茂飞到中国现代建筑
详情请关注 Harvard CAMLab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张寄冀:Effect of Cause and Cause of Effect (因之果与果之因)
详情请关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微信公众号
线上展览|2022中央美院毕业季·本科毕业展
详情请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展览|静觅——一次记录春天的VR虚拟线上展
详情请关注 mlsArt微信公众号
线上展览|王萌+于淼 虚拟展《印象上海》
详情请关注 王萌加于淼微信公众号
线上直播|历史拂照下的个体归处——《生与死间的花序》新书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码字人指南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