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赛迪智库|加快布局防疫物资集群网络,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随着海外疫情继续蔓延,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中国防疫物资供给提出了更多要求:疫苗、耗材、医药等消耗速度极快,对产能的需求不断提升;病毒变种速度快,对医药研发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病毒多样复杂、处置窗口期短,需要医疗和药物部门紧密配合加速成果转化。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常态化,发挥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必须统筹布局防疫物资集群网络建设。
一、防疫物资集群可有效满足常态化防疫三个需求
(一)满足更大产能需求:集群可促进机构和企业成为扩大产能的种子
疫情蔓延致使国内外防疫物资需求快速增长。一方面,海外感染人数创新高、确诊病例不断增多,防疫物资需求一直保持在高位。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额为847.3亿美元,其中医用耗材为467.2亿美元。另一方面,国内城市也有感染散发,比如,上海每次排查都会消耗百万级别的试剂盒。防疫常态化要求中国超大规模防疫物资生产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富余量,以应对全国散发疫情和超大型城市的全面防疫需求。
现有集群企业和第三方组织作为种子,具备快速提升防疫产能的基础。
一是龙头企业之间已形成良性互动,在集群内企业经过相互磨合步入良性轨道,按照现有架构进行复制推广,企业内耗风险较小。例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聚集了7家全球前10大生物医药企业、1/4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
二是集群产业集中度高、规模大,集群汇聚了国内优势产能资源,其产品高端占比大、价值高。例如,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2021年医疗器械年产值超过1300 亿元,其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值超过400亿元,占到全国的40%以上。
三是集群产业链完整,上下游配套路径通畅,可快速复制具备较完整供给谱系的集聚区。例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集聚医疗器械类企业200多家,医疗器械产品线覆盖了综合性医院所需医疗设备的85%以上。
四是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产业促进中心等第三方组织和企业配合密切,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可满足医药企业个性化需求,长期合作达成充分互信,有效推动着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二)满足更快迭代需求:集群加速医药研发创新
新冠病毒变种速度快,要求防疫物资也要有较快的创新迭代速度。BA.1、BA.2等Omicron家族毒株比2020年武汉暴发疫情时的毒株变异种类更多,Omicron、Delta复合变种已经出现,对疫苗、检验检测试剂和治疗药物的更新迭代频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集群对研发创新和技术迭代具有促进作用。一是集群设有大量企业孵化器,可为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生物医药领域孵化、专业技术、CRO、投融资和国际化合作等专业服务。例如,“泰连锡”生物医药集群就拥有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专业孵化器10余家,集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多家。
二是集群实现了头部企业的集聚化发展,为人才提供了大量高层次岗位,有利于科研人员集聚。例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聚了各类高层次专家500人,境外专家和留学归国人才2万人,其中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Wü Thrich)、陈凯先、蒋华良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两院院士。
三是集群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了企业间协作水平,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例如,“泰连锡”生物医药集群内康缘药业与药明康德联合开展了多个固体制剂新药项目开发,恒瑞医药与华创信诺共同开展处方联用非临床药代预试验和非临床毒理学研究,恒瑞医药与贝塔医药则是在医药项目的标记合成及制备纯化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三)满足协同转化需求:集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病毒变异快,不仅对防疫物资创新能力本身提出较高要求,同时也对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批量生产能力提出新要求。
集群从构成方式到机制设计都有利于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一是集群设置了大量产业服务平台,助力创新团队完成成果转化流程。例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拥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创新载体30多家,主要提供药物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新药注册申报,以及规模化加工生产等医药研发全生命周期服务。二是集群拥有的大量高质量产能可为创新团队提供生产外包(CMO/CDMO)服务,实现研究成果快速投产。例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集聚了50余家CRO企业,包括药明康德、睿智化学等骨干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外包服务链条和国内最大的医药外包服务集群,业务面基本覆盖了产业链各环节。
二、布局医药一体的防疫物资集群网络
(一)在主要城市群布局研发服务型集群
以现有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和企业作为种子,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等城市群,构筑一批研发服务型集群,充分利用城市群高层次人才优势,着眼于前沿创新,有针对性地解决技术迭代和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一是提升研发服务水平,围绕集群建设海量数据训练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工具库等医药行业大数据资源平台,重点培育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和应用等服务生态。二是围绕新靶标、新位点、新机制、新分子实体,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药物开发、数字医疗解决方案等技术融合应用。三是聚焦前沿产品,攻克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高端生物制品,研发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治疗及生命支持设备、高端康复辅具等医疗器械,开展基因编辑、基因重组等前沿技术研究,构建医药细胞工厂,推动干细胞修复病理损伤、组织器官再生等细胞技术临床应用。四是组建若干战略定位高端、治理结构多元、技术自主可控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药物靶标发现与确证、新型抗体药物研发、靶向制剂、核酸干扰药物等应对疫情重点领域,打通从关键技术突破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和绿色通道,加强与孵化器、园区、资本的联动与系统集成。
(二)在东中部地区着力打造生产型集群
在东中部化药原料基地、中药产区、医药类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生产型集群,利用大规模柔性化生产能力,有针对性地填补全球性疫情带来的防疫物资产能缺口。一是推动集群全产业链智能化建设,铺开“5G+AI+工业互联网”在防疫物资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在疫苗、检验检测试剂、医疗器械等领域构建全链条、全品类、全流程智能制造,实现大规模柔性化生产能力。二是梳理中国防疫物资中缺口较大的产品,推动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作为促进机构,培育一批集群,鼓励和促进机构协同龙头企业自主整合上游供应商组成产业链,填补产能缺口。
(三)在西部地区建立若干备份型集群
一是充分利用既有三线建设和国防工程基础设施,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新建具有一定自我运转能力的疫苗、口罩、医药等防疫物资备份型集群,打造应对全球疫情失控时的预备力量。二是以融合共建为抓手,布局一批专业化研发病毒和医药的队伍与机构,建设交叉学科联合实验室,支持机构自由选题、自行组织和自主使用经费,周边省市优先为此类机构提供科学设施平台和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HI-CLIP)服务,给予重点领域、重点人才和团队长期稳定的支持。三是以平时低负荷运转避免市场过剩、紧急时全力运转保障防疫需求的“潮汐工厂”理念,推动防控物资、防护用品和洗消设备产能的智能化升级,补全防疫耗材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的全自主可控产业链。
(本文作者陈笑天、侯彦全、张兆泽、岳维松均来自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