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印度政要︱英迪拉·甘地:“铁娘子”的辉煌与悲情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政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有印度“铁娘子”的美誉,也被称为印度的“女王”。她的一生波澜起伏,出生在印度最为显赫的尼赫鲁家族,此后四次宣誓就任印度总理,前后执掌印度最高权力长达十五载,最终被自己的贴身护卫刺杀,结束了生命,也终结了她未竟的政治抱负。她的人生是辉煌的,也是悲情的。在女性地位明显低于男性的印度,英迪拉能够成为“女王”,甚至被称作印度内阁中唯一一位“真正的男子汉”,在她的坚毅果敢、政治“铁腕”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付出与牺牲?英迪拉的一生,成就了不平凡的政治业绩,也书写了一位女性政客的悲情人生。本文就将从作为女儿、妻子和印度女王这三个不同视角,走进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尼赫鲁之女:早熟的政治家
英迪拉的父亲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她的母亲叫卡麦拉,来自克什米尔地区一个纯正婆罗门家庭的大家闺秀,皮肤白皙、高鼻深目、长相迷人,从小接受最正统的教育。1917年11月19日,英迪拉降生,此后,卡麦拉曾生有一子,但不幸夭折,此后,卡麦拉没再生育,英迪拉是尼赫鲁和卡麦拉的独生女。
英迪拉出生之时,正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艰难的时候,她的父亲和祖父因参加独立运动,经常遭到警察的盘查、甚至抄家,两人还相继被捕入狱。英迪拉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动荡和不安宁中度过,同时也耳濡目染了民族独立的信念,这些造就了她政治上的“早熟”。12岁时,她创建了自己的“政治组织”——“猴子军”。12岁的少女应该是天真烂漫爱幻想,每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英迪拉12岁时就决定要通过“政治组织”参与到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去,为印度的独立和自由做出贡献。“猴子军”的创立,是受到了印度神话故事《罗摩衍那》中猴王哈奴曼的故事的启发,哈奴曼号召一群猴子搭建了一座大桥,帮助罗摩跨越大海,消灭了邪恶的国王,救回妻子悉多。英迪拉也召集了一批同龄的孩子,成立以惩恶扬善为使命的“猴子军”,主要工作是为参加独立运动的人搜集情报、传递消息。英迪拉是“猴子军”的领导,亲自参与了情报的搜集与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既反映出英迪拉作为一个孩子的天真与想象力,同时也展现了不多见的政治早熟和领导组织能力。
动荡的生活让英迪拉不断成熟,而她的母亲麦卡拉健康受损、常年抱病卧床。1936年,英迪拉刚刚19岁时,麦卡拉离开了人世。麦卡拉去世后,英迪拉逐渐填补母亲的空缺,肩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特别是印度获得独立以后,尼赫鲁成为印度总理,日理万机,更是需要亲人的关心与照顾。此时的英迪拉已经成家,在家庭生活与“政治使命”之间,她也曾犹豫不决,但是她的出身以及成长经历,决定了她没有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家庭生活中。英迪拉·甘地搬到了总理府,在生活上,照顾她的父亲,做好“后勤保障”,在政治上,也参与到总理的内外事务中。父亲接待各国政要,与国内政治元老们洽谈政务时,英迪拉就在父亲的身旁,默默的观察,悉心学习。父亲尼赫鲁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十分活跃,英迪拉也陪伴父亲的一次次外事访问,先后前往美国、苏联、中国等地,与父亲一同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见识了世界政坛最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母亲麦卡拉的过早离世,让英迪拉肩负起了印度“第一夫人”的角色,而这些宝贵的政治经历,塑造了印度未来的女总理所应该具备的见识与胸襟。
英迪拉·甘地和她的父亲尼赫鲁晚年时期,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担心与讨论。尼赫鲁欣赏和认同女儿英迪拉的政治才华,但是“父业女承”是封建世袭制度的特征,是家族政治的特征,看起来与印度追求的民主政治体制背道而驰。事实上,英迪拉能够顺利“接班”,而没有动摇印度的民主制根基,没有引起政治舆论的普遍不满,这其中有不少故事。
1963年,尼赫鲁的健康每况愈下,国大党内外都在讨论谁来接任总理之事,当时最有竞争力的是莫拉尔吉·德赛。德赛曾经追随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功勋卓著。但是他对甘地主义精神的笃定信奉,以及有些极端的政治主张,引起国大党内很多元老的反对。这些元老们具有一定威望,但没有足够的把握担起总理一职。他们不希望德赛这样强有力的人出任总理,更担心德赛的政治主张会让印度陷入不稳定的处境。他们更倾向于扶持一个容易控制的人出任总理。此时,国大党元老派的代表人物、马德拉斯邦首席部长卡马拉季,以整顿国大党为名,提出了一个后来被称作“卡马拉季计划”的改革建议,即让政府中任职的国大党领导人辞去政府公职,回归国大党,以再次明晰“党政分离”的原则,并重振国大党。尼赫鲁批准了这个提议,批准辞职的名单中包括卡马拉季本人,亦包括莫拉尔吉·德赛。在很大程度上,“卡马拉季计划”为后来英迪拉顺利“接班”减少了阻力。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国大党元老派在议员中做了很多工作,迫使德赛放弃竞选,推选夏斯特里为国大党领袖,被总统任命为印度的第二任总理。但是夏斯特里执政仅一年多就因心脏病发作去世。此时,英迪拉站出来竞争总理之职,她得到国大党内元老派和左派的大力支持。元老派支持英迪拉,主要考虑有两方面:第一,英迪拉毕竟年轻而且是女性,相比莫拉尔吉·德赛来说,更容易控制和操纵,第二,英迪拉是尼赫鲁的后人,容易在大选中吸引到民众的支持。1966年1月19日,英迪拉赢得了国大党议会党团选举的胜利,五天后,总统任命英迪拉为总理。1967年,印度第四届全国大选如期举行,国大党在人民院获得多数席位,英迪拉通过民选赢得总理之位。英迪拉顺利地继承了父亲尼赫鲁的政治事业,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性总理。
一个妻子的平凡与不平凡
英迪拉问鼎印度权力的最高峰,但是相对男性来说,她在生活上,作为一名妻子,做出了很多的牺牲与让步。英迪拉作为总理取得的成绩,早已经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是其作为一位妻子,在个人生活上的故事,还较少被人提及。一方面,“女总理”、“女王”的光环实在太过强大,似乎已经掩盖了英迪拉在日常生活、个人感情方面的女性角色;另一方面,英迪拉作为一位妻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挫折与烦恼。然而,正是这些“儿女情长”、“感情烦恼”、“家庭危机”中,恰好能折射出一个更真实、更鲜活、也更加完整的英迪拉。
英迪拉的丈夫叫费罗兹·甘地。嫁给费罗兹以后,英迪拉随夫姓,叫英迪拉·甘地。因此,也有人将尼赫鲁家族,称作尼赫鲁-甘地家族。乍一看,英迪拉的婚姻似乎是尼赫鲁家族与甘地家族的强强联姻。圣雄甘地在印度是神一般的存在,在人民心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实际上,费罗兹·甘地与圣雄甘地完全没有血亲关系。恰相反,费罗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海军军官家庭,并非纯正的印度教徒,而是拜火教徒。他的姓氏是Ghandy,与圣雄甘地的Gandhi发音类似,但是并不相同。当然,一些民间传闻认为,圣雄甘地支持他与英迪拉的婚姻,因此特别允许费罗兹姓Gandhi。
在印度这个讲究出身、种姓、门当户对的社会,尼赫鲁的独生女英迪拉为什么会选择费罗兹呢?据说,费罗兹年轻时参加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经常参加一些游行活动,在一次游行过程中,他正好碰到卡麦拉,也就是英迪拉的母亲晕倒,就将其护送回家,由此结识了英迪拉。费罗兹对英迪拉是一见钟情,随即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是当时,追求英迪拉的优秀青年很多,其中,英迪拉最欣赏的是一位叫法兰克·奥博多尔夫的德国教师,她并没有看上这位中等身材、其貌不扬的费罗兹。两人最终走到一起,主要是因为麦卡拉的病。麦卡拉患了肺结核,病情恶化,转到瑞士疗养。费罗兹当时在英国念书,经常前往瑞士探望麦卡拉,照顾得无微不至。卡麦拉去世,是费罗兹陪伴英迪拉度过了最悲伤的时刻。母亲的离世,父亲的繁忙,让英迪拉更加珍惜费罗兹的陪伴。最终,英迪拉选择了费罗兹。她说服了父亲,不顾社会上的非议,嫁给了费罗兹。
英迪拉和费罗兹在经历了曲折与非议之后,最终走向了婚姻的殿堂,然而,二人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结婚后,费罗兹依靠尼赫鲁的关系,获得了在国大党内一些临时的工作机会,但是这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稳定、丰厚的收入,两口子还时不时接受尼赫鲁的经济支持。不久,他们的长子拉吉夫来到人世,此时两人生活渐渐步入正轨,费罗兹工作上遇到很多问题,生活上经常传出与其他女人的暧昧传闻。英迪拉对此十分生气,她回德里父亲那里生活。费罗兹不但没有反省自己的行为,反而对一位穆斯林妇女动了真情,甚至向英迪拉提出离婚的要求。英迪拉本人不愿意离婚,尼赫鲁也认为应该尽可能地维护婚姻。尼赫鲁出面干预,结束了这次离婚风波。婚姻虽然维持下来,但是费罗兹和英迪拉之间的感情已经出现了难于修复的裂痕。此时,英迪拉决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父亲尼赫鲁的生活和事业,她长期居住在德里,费罗兹继续在勒克瑙生活,长期分居让两人的关系更加冷漠。
随着英迪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照顾父亲与政治事务中时,费罗兹也开始在政界活跃起来。费罗兹当选北方邦的议员,他大胆批判权威,甚至公开批评尼赫鲁,还敢于揭露权威的腐败行为,这种行事风格为他迎来了很多支持者。当英迪拉担任国大党主席之职时,费罗兹甚至在政治上挑战和敌对英迪拉,两人的婚姻关系再次敲响警钟。直到费罗兹因为不规律的生活节奏以及吸烟酗酒的习惯,患上了心脏病,英迪拉回归家庭,花更多地心思照顾费罗兹,两人的关系才逐渐回暖。但是没过多长时间,1960年费罗兹心脏病发作离开了英迪拉。
英迪拉·甘地试图在婚姻、爱情与家族、政治之间寻找平衡,这个过程充满了忧虑、退缩与痛苦。费罗兹的离世似乎终结了这份痛苦。她的生命是属于印度政治的,她这一生注定无法享有普通女性那样简单的小家庭的幸福生活,而是要完成尼赫鲁家族给予她的命运,要去行使“印度女王”的使命。
撒切尔夫人与英迪拉·甘地印度之“女王”:铁腕政客的悲剧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迄今为止唯一的女总理,也是印度历届总理中,极具“铁腕”和“威权”的一位。其在任期间值得书写的事迹不胜枚举。印度独立以来,坚持民主政体,没有发生过军事政变,创造了一个“民主奇迹”。但是印度的民主经历过一个短暂的考验,那就是1975-1977年的紧急状态,而开启紧急状态、实施威权统治的,以及后来结束紧急状态、恢复民主选举的,都是英迪拉·甘地。英迪拉在总理之位上,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强硬姿态,在孟加拉国的成立、吞并锡金、顶住国际压力进行地下核试验等事情上,显示了她的“铁腕”与决心,在印度国内赢得了尊崇与支持。但是,在国内治理方面,她虽然采用一些亲民的口号吸引百姓支持,但是没能从根本上缓解贫困,一些经济举措甚至造成了民众处境的恶化,造成了很多民众的不满。在政治上则采取了高压和集权的措施,采取手腕排除异己,造成了国大党内部的分裂,为自己制造了很多反对者。
1975年,英迪拉的反对者们利用国内此起彼伏的不满情绪,发起了对其权威的挑战。他们控告英迪拉在1971年大选中存在以权谋私、营私舞弊的违法行为。1975年6月,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判处英迪拉选举舞弊的指控成立,宣布英迪拉在未来6年中不得竞选公职。英迪拉如果接受法院的判决,则意味着将总理之职拱手让人。在她看来,这是对印度的不负责任,在印度当时的状况下,她认为没有人能够像她一样捍卫一个统一、稳定的印度。在此情况下,她决定实行全国紧急状态。6月26日,英迪拉召开内阁会议,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暂停宪法赋予公民的一切基本权利。英迪拉与她的儿子桑贾伊以强硬的姿态,大规模抓捕反对党领导人,对新闻与舆论进行严格的审查。印度的街头小巷贴满了英迪拉的肖像,上面写着“英迪拉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迪拉”。与此同时,她公布了经济改革的20点纲领,包括土地改革、降低物价、打击偷税漏税、加强许可证管理等措施。桑贾伊甚至还进行了强制绝育的措施。这些强硬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稳定了国家的混乱局势。在此情况下,英迪拉可以选择继续当一位“女王”,继续威权统治,但是她深受尼赫鲁思想的影响,她认为民主是印度的基石。1977年,当国内局势平稳后,她毅然宣布结束紧急状态,恢复民主选举。当然,她本以为,凭借紧急状态期间稳定国家、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绩,她可以赢得百姓的选票,再次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继续统治。不料,紧急状态期间,被她抓捕的反对党领袖们,集结成一支人民党,他们团结起来,在选举中击败了英迪拉。
人民党虽然在选举中获胜,但毕竟是一支临时集结起来的组织,其中派系林立,政见不和,没过多久就分道扬镳。1980年1月,英迪拉在大选中胜出,再次担任印度总理。同年6月,她的儿子,也是她悉心培育的政治继承人桑贾伊因为飞行事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给英迪拉带来极大的精神打击。而此时,印度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突出反映在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地方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地方分离主义势力也此起彼伏。为了保障国家的统一,英迪拉决定加强中央的权威,采取中央集权的做法,削弱地方势力,但是这些做法没能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反而加剧了紧张形势。其中最令英迪拉头疼的是旁遮普地方分离主义运动。以宾德拉瓦尔为首的锡克教原教旨主义势力,在旁遮普地区不断制造暴力事件。国大党政府与宾德拉瓦尔进行了数次谈判,但是效果不佳。锡克教极端主义势力在1983年先后制造了一系列针对印度教徒的暴力袭击事件。面对这种局面,英迪拉选择在1984年6月6日,发动了“蓝星行动”,即出动武装部队攻打了锡克教的圣地金庙,并且击杀了宾德拉瓦尔。这次行动虽然镇压了锡克教极端主义势力,但是攻打锡克教圣地并且杀害数百名锡克教徒的行为,极大伤害了锡克教徒的宗教感情。最终也给英迪拉带来了杀身之祸。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在自己的官邸被她的锡克教贴身护卫刺杀。“女王”离世。尼赫鲁家族的政治仍在延续,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还在继续,民主与威权的交替仍在上演。然而,对于印度来说,英迪拉的离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