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就三岛由纪夫的,是他的“情人”们
原创 段志飞 硬核读书会
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在日本作家中是独特的存在。他本人刚毅且温柔,作品也总是能撩拨起人们内心中最隐秘的欲望。作家余华曾评价他:“混淆了写作与现实,让欲望勇往直前,覆盖了他的生活。“
为什么在逝世五十年之后,他的作品还是不断地被年轻人喜爱着?他的生活如何为他的写作提供燃料?
今天我们走进三岛由纪夫的世界。
✎作者 | 段志飞
一个人在观看大卫·鲍伊画的三岛由纪夫的肖像画。/ 视觉中国
作为一名21岁便登上日本文坛的作家、电影演员,三岛由纪夫集才华与忧郁气质于一身。
他在《新恋爱讲座》中描述“初恋”与“幻想”,在《潮骚》中释放着唯美主义情调以及对女性的关注。
《潮骚》
[日]三岛由纪夫 著,陈德文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9
他刚毅且温柔,如同一个完美的“情人”。
现代恋爱关系时常困扰着年轻男女,文学像一味解药,抚平人们的情绪。
爱情是永恒的创作主题,然而,即使是擅于编织浪漫故事的小说家们,在现实当中,也很少能够全身而退。
在三岛由纪夫短暂的45年生命时光里,爱情时常眷顾他。
如野花般清新的若尾文子、妩媚幽怨的越路吹雪以及美少年美轮明宏,都曾对三岛由纪夫敞开心扉,即便在他离世后也依旧对他念念不忘。
作家余华曾经这样评价三岛由纪夫:“混淆了写作与现实,让欲望勇往直前,覆盖了他的生活。”
然而,即便“多情”如他,最终也还是选择了和杉山瑶子走向稳定的婚姻。
在三岛由纪夫看来,婚姻并不是爱情的目的,但似乎是爱情完美收场的样子。
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世界中,鲜有浪漫和甜蜜的恋爱,反而更多地描写了爱情中的困扰、无奈与焦虑。
有人说,三岛由纪夫是矛盾的,他崇尚纯洁、唯美的爱情,但同时也展示着人性的混乱与复杂。
对爱情的执念与幻想
2022年,距离三岛由纪夫逝世已经过去了五十余载。
作为经常被人们阅读,却很少被理解的作家,三岛由纪夫的作品里,关于生命与死亡的美学思想,常常惊世骇俗。
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对“爱情”近乎执念般的诠释。
在三岛由纪夫的散文集《新恋爱讲座》中,一代文豪当起了“恋爱教师”,和年轻人直白地“谈起了恋爱”。
细探古今,专门为爱情立论的小说家不少,譬如司汤达将恋爱中的人比作伸进盐水池中的树枝,而爱情就像“结晶”。
司汤达的美学观点——恋人的身姿在“幻想”中变得美丽,是为恋爱最大的动机——一直受到三岛由纪夫的推崇。
熟悉三岛由纪夫的人都知道,他笔下的爱情,有两类尤其突出:
一类是描写绚烂诡异的爱情,常常反映现实中混乱的“背德之恋”。
在他的《爱的饥渴》《美德的动摇》等作品中,主人公往往都会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人物极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在窘困的现实之下,最终以“死亡美学”的方式,要么打破世俗的枷锁,要么绽放自己的生命,尽显“成人世界”的残酷。
另一类则是描写在理想国度里通透、纯洁的爱情。
人物的情绪变化、内心独白都具有强烈的感受性。
曾一度被认为是三岛由纪夫自传的《假面自白》,作为他早期的小说作品,描述的便是青春期少年的情愫。
《假面自白》
[日]三岛由纪夫 著,唐月梅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5
正如他在《新恋爱讲座》中的辨析,每个人的“初恋”都有一个幻想出来的原型,甚至大概率都是“遥不可及之人”。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童开始感知到别人的世界,也就意味着青春期的开始。
对爱情的幻想以及虚构出来的理想异性形象,让少男少女们尝尽孤独之苦。
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初恋”既美好又感伤。
从三岛由纪夫的著作抽离出来,观察他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对爱情的幻想,自始至终都被包裹在混乱的表象之下。
“变异”的爱情似乎象征着社会的无序,这也恰恰说明虚幻的理想之爱,才是他想要诠释的母题。
“或许我生来就是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美国著名日本文学研究者约翰·内森依据大量采访完成《三岛由纪夫传》,用文字记录了这位作家充满浪漫色彩的一生。
1925年,三岛由纪夫出生在日本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祖母夏子出身名门,从小就对他严格管教,除了教习礼乐诗画,还经常带他去看歌舞伎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三岛由纪夫的艺术情操,16岁时他便发表了小说《鲜花盛开的森林》和大量诗作。
三岛由纪夫自小喜欢猫,他曾经在文章中形容:“我很喜欢那个忧郁的动物,它们不会表演技艺,并非它们学不会,而是它们认为那种事很愚蠢。”有时候,他的性格很像猫,冷酷而又温柔到极致的性格,让他在爱情里也很难隐藏浪漫的本性。
昭和二十六年(1951年),26岁的三岛由纪夫刚刚巩固自己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越路吹雪。/wikipedia.org
越路吹雪也因出演戏剧《摩根雪》而红极一时。
三岛由纪夫去帝国剧场观看演出,当时,越路吹雪身着和服,演绎的日式幽怨美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中。
后来,两人成为了恋人。他们一起在宴会上跳舞,一起去伊豆旅行,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不久后,三岛由纪夫却与杉山瑶子闪婚,并带着妻子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环球旅行。
三岛由纪夫和杉山瑶子。/ inf.news
在希腊获得的西方“柏拉图式”美学经验,直接影响了他的后期创造。
比如在《潮骚》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故事:穷苦渔民新治打鱼归来,在海边邂逅了初江,两人一见钟情。
散发着健康劳作气质的男主人公和善良纯洁的女主人公,演绎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表达了三岛由纪夫对唯美爱情的赞许,还有他对淳朴理想国度的无限憧憬。
也许正像三岛由纪夫在《我青春漫游的时代》中说的那样:“或许我生来就是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1960年,身穿黑色皮衣的三岛由纪夫牵着若尾文子的海报被贴满了大街小巷。
若尾文子曾出演三岛由纪夫小说改编的电影《永远的春天》,并和三岛由纪夫合演过电影《风野郎》。
若尾文子在《春雪》中饰演月修寺门迹。/《春雪》剧照
三岛由纪夫在他的《若尾文子小姐》中,就提到自己如何被若尾文子的演技打动:“若尾小姐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生命气息,自然地呼吸着。
所以,她饰演的角色总是那么自然,从没有失去过真实的感觉。”
此时的三岛由纪夫已经有了家庭,正因如此,秉持着对若尾文子的欣赏和尊重,他始终与若尾文子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2005年,已经近30年未出演电影的若尾文子,竟然再次出演了《春雪》。
《春雪》
[日]三岛由纪夫 著,唐月梅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
当时的她已是72岁高龄,皱纹爬上了她的面容,而她的目光却依然魅力无限。
《春雪》是三岛由纪夫的毕生大作《丰饶之海》的第一卷,对若尾文子而言,那一次的出演,仿佛是一场和三岛由纪夫跨越时空的相见。
1970年3月,三岛由纪夫在日本东京的家中。(图/ 视觉中国)
女性的“精神魅力”
小时候的三岛由纪夫,在全是女性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他自然也受到了女性阴柔秉性的影响。在他此后的创作生涯中,可以明显见到其对于女性的关注。
在1957年创作的《美德的动摇》中,三岛由纪夫塑造出了仓越节子。
《美德的动摇》
[日]三岛由纪夫 著,陈岩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4
可以说,她是他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有教养,拥有感官天赋,燃烧着火一样纯净的欲望,毅然地投入“危险”的恋情,最终在激情消失后,果断地结束一切。
在小说《爱的饥渴》《狮子》中,三岛由纪夫对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也展现出了她们的偏执与无畏。
通过《潮骚》中纯洁善良的初江,人们不难发现,三岛由纪夫塑造的女性形象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极大转变。
特殊的童年经历,加上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三岛由纪夫塑造的富有果敢刚毅等男性化特征的女性,渐渐进入了读者的世界。
正如小说《宴后》中敢爱敢恨的阿胜,她嫁给了政治家野口后,即便在一段时间里变成了家庭主妇,但她也会因为并不圆满的婚姻,在找寻自我尊严的道路上,坚决选择了追求自我。
阿胜提出离婚申请,这是她向日本传统社会对女性群体的禁锢所做出的反抗,而这种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因为对“真实的爱”的渴望,三岛由纪夫制造出了这样一些女性角色,也让很多人对他所描述的“爱欲”浮想联翩。
三岛由纪夫曾经强调,即便自己的作品中时刻弥漫着“死亡美学”的气息,但他是在创作一种“生之文学”,关于爱欲的描写为他的文学语言渲染上一层“肉色”。
他要表达的“爱欲”之美,往往都出现在和社会对立的时刻。
这样的爱情观,几乎在三岛由纪夫所有作品中都有呈现。
但是他对男女不同的恋爱意识有着略显偏执的认识:“女人更依赖母性力量,而男人更想逃离。女人是爱情天才,但当她们一旦去恋爱,就失去了对爱的思考能力。”
三岛由纪夫在《新恋爱讲座》中提出,“谈恋爱”必须谈及“精神之爱”和“肉体之爱”。女性更愿意贯彻“精神之爱”,然而令她们陷入矛盾的是,在男性朋友眼里,她们的精神魅力远不及其身体魅力。
她们一旦没有自信单凭精神魅力吸引男性,便会企图用身体魅力来填补。这样的处境,也时常让女性背上道德枷锁。
然而,在三岛由纪夫看来,时代不管多开放,性的问题都不单是肉体的问题,也是精神的问题。由此看来,三岛由纪夫对女性的关注,其实更多在于对女性“精神魅力”的关注。
失去“精神魅力”,女性仿佛才会真正觉得自己“一丝不挂”。女性希望男性朋友能像她对他一样,多一些“精神之爱”。只是对于女性来说,这是一件大概率会碰壁的事情。
而对男性来说,唯有责任与担当、善良与坦诚,才是对女性“精神魅力”的恰当回应。
三岛由纪夫对于女性的美学思考,或许更多是从他自身经历的投射出发,他渴望活力与纯洁,但这两种品质在现实生活中都极易破碎,只有在他的小说中,才得以坚固。
原标题:与三岛由纪夫谈一场跨越时空的恋爱
原标题:《成就三岛由纪夫的,是他的“情人”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