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戏骨版《红楼梦》:创作一些让小孩演真实有趣小孩的作品吧

青豆
2017-10-17 09:03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我个人从小到大一直有个深重的心理恐惧,就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被长辈们要求着表演个绝活,传统项目是背古诗,后来还有过英语诗朗诵和孔雀舞等。

如今我也到了长辈的年纪,在最近一次国庆聚餐中,我带着老母亲般的微笑观摩了侄女的rap唱跳表演,深深感叹世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这让我想到了湖南卫视近期播放的小戏骨版《红楼梦》。

小戏骨版《红楼梦》演员定妆照。

是的,湖南卫视的这次尝试获得了口碑收视双丰收,并狠狠吊打同台播放的“呕像剧”《美味奇缘》。

我觉得通过这一成功,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是,经典文本有着不断被演绎的可能性和非常强的可看性,网上有不少年轻观众并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也不曾看过87版或李少红版,但大家依然被小戏骨版的《红楼梦》吸引,这个吸引一定是从内容出发的。

《红楼梦》这个超级大IP以它故事的曲折性、文本的文学性、主题的深刻性不断获得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

试想还是这群儿童演员,如果让他们演另一波热门“大IP”剧《翻译官》《微微一笑很倾城》《校花的贴身高手》,让他们霸道来霸道去,甜宠来甜宠去,观众应该真的会自戳双目的。

所以湖南卫视的胜利首先是文学的胜利,经典的胜利,传统的胜利。

小戏骨版《红楼梦》海报。

当然,事实上这一版《红楼梦》更大的噱头在于儿童演员的表演,和许多观众的观感一样,我也觉得一群9-13岁的孩子可以有如此表现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表演技巧和极高的完成度,确实令人赞叹。

但这对我来说同时也是一场大型“灾难”,唤起了我童年的心理恐惧,因为这就是一群孩子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演的绝活,而全国人民也对他们报以老母亲般的微笑。

多么熟悉的场面!多么熟悉的配方!看到这群小演员带着浓重的成人表演痕迹出现在电视里,这和从小就喜欢学着大人说话的早熟孩子有什么差别?

如果说早熟孩子学大人说话是为了取悦大人,那么小戏骨版的《红楼梦》除了让观众发出类似“哟哟哟,这么小的人还能演戏啦!”的惊叹之外,什么也留不下来。

网络上关于儿童演员表演成年人的故事也有很大争议,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要分为戏剧假定性的建立和戏剧假定性的边界两个方面来讨论。

释小松饰演贾宝玉,肖杨博涵饰演贾政。

首先, 我们都知道以假作真是戏剧作品约定俗成的表现方式,它既是时间与空间上的,也是情境上的,更是角色扮演上的,以假作真最终指向的是“真”,戏剧的假定性以追求真为最高原则,如果这个“真”建立不起来,那么假定性也建立不起来,假定性建立不起来的后果就是造成观感上的违和与不适,你能想象HBO忽然找一群孩子来演《李尔王》,或者NHK让未成年人一起演《源氏物语》吗?

有人说《红楼梦》原著里的人物确实只有十多岁,所以让孩子演最好,最真。这完全是搅屎棍的说法。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与当代生活根本不同。原著中的十多岁和今天的十多岁彻底是两个概念,让小孩穿着大人衣服,表演着大人情绪是创作者为了猎奇而置真实于不顾,牺牲了假定性的建立这回事,正因为真实性完全没有建立起来,才让作为观众的我根本无法相信这个故事里的世界和人物,无法认真对待其中情感与冲突,它之于我充其量只能是校园里的课本剧、联欢晚会,大家看了图个高兴而已,所有对艺术价值的吹捧都是很荒谬的。

还有人提出,《白蛇传》里叶童可以演男主角,宝塚剧团也全是女演员演男角,那孩子凭什么不能演大人? 那么这就涉及到戏剧假定性的边界在哪里的问题了。

我认为,演员和角色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平等的关系,这个平等更多是指理解力上的平等。

叶童扮演许仙的时候29岁,她虽然是个女性,但也完全有能力去理解许仙这个人物,理解她所扮演的这个角色的爱恨情仇,那么在叶童与许仙之间是平等的。

但在小戏骨与红楼众角色之间不存在这样的平等,导演也在采访中提到,孩子们更多的是模仿87版的表演,也就是对于人物外部动作、神情、语调等的仿照,那更证明了他们的不理解和不平等,而这便超越了戏剧假定性的边界,因为扮演与被扮演、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不存在,只是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

更有人搬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戏剧的本质就是模仿,小戏骨们即便只是模仿,也让这一版《红楼梦》体现出足够的艺术价值。

是的,戏剧的本质的确是模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模仿都是戏剧,更不意味着所有的模仿都有艺术价值。

如果用“模仿说”来为小戏骨们开脱,那彼得·布鲁克还说过“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一个空间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我们是否也要以这样的标准去看待所有作品?所有的作品因为满足了这一条件就能称之为好作品了呢?

我觉得,这一版《红楼梦》就是给大人看的“欢度佳节文艺演出汇报”而已。

那么多成年观众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这一回,由于演员们年龄过小,他们甚至模仿的都不是角色,而是陷入了模仿成人的概念,看着孩子们像大人一样的行事做派,每一个被模仿的成人都能由衷获得一种满足,但这只是一种成人的自恋,和作品质量无关,更对影视行业的从业者没有任何借鉴作用。

但也正是通过这一版《红楼梦》,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我们国家也有如此出色的小演员,他们一点不比日本、韩国或者其他欧美国家的儿童演员差,但国内文艺作品的题材是如此匮乏,以至于无法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美国有专门的迪士尼频道,邀请大量儿童演员出演儿童剧集,我们知道《孟汉娜》《天才魔女》等许多知名儿童剧,也知道麦莉·赛勒斯、爱莉安娜·格兰德等明星都是从出演儿童剧开始她们的演艺生涯的。

再看我们国内的杨紫、张一山也是从出演《家有儿女》出道,然后缓慢而挣扎地完成转型,并成功迈向成年之后的演艺道路的。

对于我们的创作者来说,与其费尽心思制作小戏骨版的这啊那的,还不如花点心思,好好创作一些让“小孩可以演真实有趣的小孩,让大人可以演真实有趣的大人”的文艺作品,让演员与角色之间互相平视,共同成长。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