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个大奖和一个“魔咒”:《奥尼尔戏剧四种》

2022-05-27 13: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2年5月7日,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南京先锋书店邀请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尤金·奥尼尔学会亚洲秘书长许诗焱女士,为读者带来了“四个大奖和一个“魔咒”:《奥尼尔戏剧四种》新书分享会”,现场读者反应热烈,现特将整理后的速记文字分享给大家,希望错过的读者,再次遇见好书、好文。

—— 以下为速记整理内容 ——

“四个大奖和一个‘魔咒’”,之所以如此命名,是致敬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尤金·奥尼尔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这是经过认证的。他以剧作家身份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目前为止他是美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四个大奖”指他于1920、1922、1928、1957四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一个魔咒”指的是诺贝尔奖魔咒。什么叫诺贝尔奖魔咒?就是一般说来,得了诺贝尔奖以后,作家很难写出东西,一方面会因为大奖加身,而轻易不敢下笔;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增多,没有了写作心态。但奥尼尔超越了,最后的普利策奖在获诺奖21年以后。今天我们就借《奥尼尔戏剧四种》图书的发布,来细数下这四个大奖,以及他如何突破诺奖魔咒。

《奥尼尔戏剧四种》书影

[美] 尤金·奥尼尔 著;欧阳基 等 译;郭继德 作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

2011年我去纽约开奥尼尔学术研讨会。在时代广场一家星巴克那里有个小标牌,写着“Eugene O’Neill: America’s greatest playwright”。这里就是奥尼尔的出生地,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旅馆,现在变成商场。

许诗焱教授在奥尼尔出生地名牌前合影,2011年

第一个大奖

《天边外》,一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悲剧

我的讲座从第一个普利策奖作品1920年的《天边外》开始。奥尼尔1888年出生,1920年32岁,很年轻。普利策戏剧奖1917年设立,1918年开始颁发艺术奖项,1919年空缺,奥尼尔是历史上的第二个普利策戏剧奖得主。

《天边外》里有一对本来感情很好的兄弟。他们代表了两种人生观:哥哥是典型的农民形象,很喜欢这片土地,人生的梦想就是把家里的农场经营好,娶一个心爱的姑娘,在这个地方永远生活;而弟弟梦想诗和远方,他特别不喜欢这块土地,喜欢航海。有天,两人的船长舅舅说船上正好有空缺,喜欢航海的弟弟罗伯特就要去航海,他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出发。结果被误以为是哥哥安德鲁女朋友的女孩露斯,跑来找弟弟,说你不要走。她就表白了。结果弟弟没走,喜欢露斯、喜欢土地的哥哥反倒出了海。所以悲剧就形成了:两个人都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可想而知结局一定不怎么好。当然奥尼尔自己也讲了,就算他们遵循了自己的梦想也不一定会好。

活动现场照片,先锋书店拍摄

虽然现在看来,情节不算出奇,但在当时其实是石破天惊,百老汇以前演的都是《基督山恩仇记》这类。这个剧的主演也姓奥尼尔,是奥尼尔的爸爸。此人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演员,而且这辈子只演一出戏,年轻时就因为这出戏特别挣钱,而放弃了所有其他机会,这个戏他一辈子演了6000场。他们家在康涅狄格州新伦敦的房子甚至被当地人叫“基督山屋”。但是他老了以后非常悔恨,说自己就像浮士德,把艺术才华卖给了金钱,就为了这出戏就放弃了成为伟大的莎士比亚剧演员的可能性。

原来百老汇的戏就是这样子的,都是melodrama(情节剧),即情节特别曲折,但是你不用担心,最后一定是好人战胜坏人,美德战胜邪恶,没有深度。所以《天边外》在当时的百老汇真的算是一个特别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

奥尼尔年轻的时候特别瞧不起他爸爸,所以很早就出去流浪。他和爸爸关系很差,艺术观点不一样。当时奥尼尔就在美国戏剧史上一个著名的剧院叫普罗温斯敦剧院,看起来非常简陋,这里就是一些波西米亚艺术家,包括奥尼尔,在那个地方搞的剧院,上演他们喜欢的剧。后来剧院迁到了纽约,你现在要去纽约大学的话,还可以在附近看到。

《天外边》火了,还到百老汇上演。他爸爸去看了,很骄傲,说这儿子终于出息了。第二天小报记者报道称,老奥尼尔在演出过程中几次擦去了激动的泪水,估计一方面被戏感动了,另外就是儿子终于出息了。报上还说,他爸爸给他提了个忠告,说观众掏钱买票是为了忘记烦恼的,你要给他一个happy ending,而你这个戏最后一个死了,一个梦想破灭了,你让观众都回去自杀吗?这次能火,是侥幸,下次不要这样了。当然奥尼尔不理他。前两天是五四青年节,我当时给青年的建议就是: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向前进步,主要的原因就是年轻人不听老人的话,请年轻人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听我们的话。如果当年奥尼尔要听他爸爸的,现在美国戏剧还一塌糊涂。

得知获奖时,奥尼尔也不屑一顾,拒绝领奖。听说还有1000美元的奖金,就在海滩上一通狂奔,因为当时囊中羞涩。

第二个大奖

《安娜·克里斯蒂》,让社会边缘人走到舞台中央来

之后,我们跳到1922年得奖的《安娜·克里斯蒂》。

当时上演海报引起轩然大波。20年代的美国其实是非常保守的,这个剧的主人公抽烟、喝酒,还是妓女身份。好在普利特奖委员会能够开风气之先,让他得奖了。

《安娜·克里斯蒂》上演时海报

《安娜·克里斯蒂》后来拍成电影,由葛丽泰·嘉宝主演。剧中安娜的爸爸是个海员,安娜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她在那里受尽欺凌,堕落依然无法生活后,就决定到船上找爸爸,在船上与一个海员相爱。后来海员知道安娜以前的生活后一度很犹豫,最后两人还是好了。有评论称,奥尼尔是不是听他爸爸的话了,给了一个happy ending。但奥尼尔说不是的,说他俩只是短暂地好了,结果只是个逗号,后面生活还要继续。

很有意思的是,浙江宁波市甬剧团也演出过这个剧,宁波也是在海边,有不少人每天出海。

尤金·奥尼尔通过他的舞台,关怀的不仅仅是像这种失足少女,而是非常勇敢地让这种一般人不允许站在舞台中心的人物走到聚光灯下。这个普利策奖,也说明主流的评论界对他的认可。这正是奥尼尔的伟大之处,他把很多以前不上舞台的人也请上了舞台,比如说这出戏《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

这是一个黑人男孩和白人女孩结婚的故事。黑白种族通婚在当年是犯法的,双方家长和种族都不同意,当时舞台上也不允许黑人上去,剧中的黑人角色都是白人扮演的。而奥尼尔坚持在此剧中,启用一个黑人演员。此人是在美国舞台上第一个登上去的、以黑人演黑人的演员,而且从此以后走上了演艺生涯。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奥尼尔就已经走在平权的路上了。

《安娜·克里斯蒂》还导致了普利策奖的评奖标准有了一些变化。1917年设立奖项之初到1928年,标准是“最能体现舞台教育价值的作品,作品必须能够提升道德、品位、风尚”,后来在1929—1963慢慢演化成“最能体现舞台教育价值的作品,作品必须能够提升品位、风尚”。我们发现道德给拿掉了。《蒋公的面子》导演、南京大学的吕效平老师曾经说,伦理的尽头是戏剧的开始。我们搞不定生活的时候才要写戏,戏剧应该表现道德的困境。而1964年至今,标准又有变化,“由美国本土作家所创作,素材背景最能反映当代美国生活的杰出戏剧作品”。这种演进其实体现了文学和生活的演进。

文学并非教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反而是让你思考原有的道德观,好的文学作品揭示伦理的困境。普利策奖的评奖标准改变体现了一代一代的剧作家和剧评家对戏剧的功能进行的思考。

1913年奥尼尔还是个无名小卒时,就写了两个剧本,想寄给他爸爸当年的一个经纪人,结果邮寄的时候碰到一个著名的剧评家,也是他爸爸的好朋友。奥尼尔就问寄给经纪人的剧本多长时间可以收到回信。结果剧评家说:“当你把剧本寄出之后,请你记住,它被读到的几率不到千分之一;它被接受的几率则不到百万分之一——(如果它被接受了,它也有可能永远不会上演);但是,如果它被接受了也上演了,一定要对自己说:这是个奇迹,永远不会再次发生。”奥尼尔当年听了这个话就觉得就没希望了。结果到奥尼尔出名以后,经纪人后来破产,奥尼尔就跟经纪人要回当年的剧本,归还的那个信封都没有被拆开过,可见根本没看。

但他现在得了两次普利策奖,境遇完全不一样了,“《安娜·克里斯蒂》让尤金·奥尼尔将纽约变成了戏剧界所俗称的‘狗镇’。他让那些唯利是图的演出商和经理们都着了魔。对奥尼尔来说,所有庸俗的预演都被免去了……他不需要向百老汇的大佬们推销剧本。他不需要拿着参议院的推荐信去敲开大门。他不需要去特拉华州的威明顿看他作品的非公开演出,然后再忍气吞声地默默改写。”

活动现场照片,先锋书店拍摄

所以奖项并非是奖金,而是提携年轻人。以前百老汇的灯箱上闪耀的都是主演的名字,而从尤金奥尼尔以后,灯箱上经常闪耀的就是剧作家的名字了,奥尼尔成了百老汇最红的人,这在百老汇以前的历史上是没有的。

现在的奥尼尔不需要再去迎合别人,可以大胆地用自己的戏剧理念去创新,《琼斯皇》我建议大家看一下,我特别喜欢,而且也很短。主演该剧的黑人演员也是因为这个戏,走上演艺道路的。剧中,琼斯皇在一个小岛上用极端方式来统治这个小岛,结果这帮人造反了。为此,他早有准备,之前就规划了一条逃亡路线,而且沿途会买很多吃的喝的,还有一艘船在等他。这出戏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将逃亡者的内心外化,一方面,有几个穿黑衣服的在舞台上蹦跳,他们演的是恐惧,一方面,全场伴随时强时弱的鼓声,这鼓声就是琼斯皇的心跳,幕间休息都不停下来,到最后人物死去,鼓声啪的一声,骤停。还有一个更极端的就是使用面具的剧《大神布朗》。

第三个大奖

《奇异的插曲》,戏剧家的小说家梦想实现

第三出得奖的戏叫《奇异的插曲》。奥尼尔一直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自己是个小说家,尽管他这辈子都没写过小说。他觉得小说家跟剧作家比是有优势的,小说家可以随时在外部的对话和内心活动之间自由游走,甚至意识流的小说可以叫停外部对话,全部都是内心活动。

《奇异的插曲》首演海报

从《奇异的插曲》海报也能看出这出戏的独特,他想模仿小说家的那种技法,将内心独白和对话有机结合。这出戏情节复杂一点,主人公是一个叫尼娜的女性,从小父亲的管教就严,她的心上人在一战中战死,两人从未真正结合,这成了她的创伤。那时候正好是弗洛伊德主义兴盛的时候。之后,她去伤员那里当护士,开始放纵自己,跟好多人有染。后来她改邪归正,找了一个老实人结婚,又有了孩子,中间有很多波折。这出戏的焦点在女性尼娜身上,是把一个女性的父亲——她生活的支撑者,和她真正爱的人,还有她儿子,还有她死去的恋人,这一个个男性形象剖析开来。

这出戏的最独特之处在于五个小时的时长,两个小时的情节加三个小时的内心戏。全剧一共九场,观众下午就来,先看四场,之后吃晚饭、热烈讨论剧情,晚上接着看。当时剧评家说也就奥尼尔敢这么做,他的魅力就是这么大,当时他已经如日中天,可以随心所欲了。

这出戏的情节当然用电影好表现一些,莫文蔚那首《他不爱我》的歌词很值得分享, “我看透了他的心,演的全是他和她的电影……说话的时候不认真,沉默的时候又太用心”。一个人的话和内心戏可以完全不成比例。此处,我还想用最喜欢的中国小说《红楼梦》来进一步说明。

……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此处有两个层次,如果要在舞台上表现,只有黑字可以表现,其余全是内心戏。所以说为什么奥尼尔会嫉妒小说家,我觉得它是有道理的。奥尼尔就想办法把小说家那种自由地描写内心外化在舞台上。

《奇异的插曲》很成功,有人在没有空调、没买到坐票的情况下,站着看完五小时。这时,奥尼尔已经很有钱了。收到普利策奖金的当天,下午他就把奖金捐掉了。

这里我想稍微提一下,奥尼尔一生结过三次婚。第二任妻子是个小说家,跟他的时候奥尼尔还是个非常落魄的人,两个人有两个孩子。第三次普利策奖后,妻子建议去欧洲玩,奥尼尔说不要,要去就去中国。他妻子不愿意,结果他后来又爱上了一个女演员,据说当年是加州选美冠军。当年卓别林也在闹离婚,奥尼尔的经纪人就劝他妥善处理离婚,奥尼尔很恼火,不愿意跟卓别林相提并论,后者一生结过四次婚,还总是跟年轻小姑娘。

在众多媒体关注下,奥尼尔干脆跟当时的未婚妻去了上海。奥尼尔的作品里有中国元素,而来中国前后的作品,能体现出不同的中国思想。后期的更有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感。

奥尼尔与第三任妻子卡洛塔在上海和平饭店,1928年

打破大奖“魔咒”

靠十年“幕间休息”仍笔耕不辍

1936年,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我个人觉得写得特别好,里面写道,奥尼尔的剧作蕴含“力量、诚恳和深沉的情感,体现了古希腊戏剧的原始概念”。奥尼尔让海员、农民、妓女这类非神、非王公贵族的常人身上体现出跟古希腊悲剧一样的崇高感。

得奖后,奥尼尔发表公开声明,既没有去瑞典领奖,也不出席各种讲座等媒体活动。这表示出他对名头并没有过分看重。这也是我很崇敬他的地方。他就拿着诺贝尔奖的奖金,在加州的郊外建了一个别墅,叫大道别墅。第一张是我的老师刘海平老师拍摄的,奥尼尔听从风水师的建议,为了辟邪,甬道是曲曲折折的。书房也很有中国特色。看奥尼尔家的内景,可以看到能具的面具。奥尼尔是非常open的。南大的高子文老师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文明的逆子们》,他讲的是美国剧作家笔下的中国。他说这些美国人是自己文明的逆子,愿意把眼睛通向不同的文明,体现出了他们作为剧作家的品质,我觉得这个挺好。

尤金·奥尼尔的大道别墅景观

之后,奥尼尔选择了一条跟大部分得奖者不一样的道路,他选择了一个“幕间休息”,有整整10年的时间都消失在聚光灯下,继续创作。从中,也可以看到为什么魔咒对他不起作用,首先他并不看重这个奖,另外他觉得这个奖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起点,要在这个基础上否定原来的创作。

1936年,他写了《送冰的人来了》。二战期间没能上演,1946年战后上演。奥尼尔当时说,这出戏现在上演不是个好时候。1946年的美国一跃成为世界老大,而这出戏写美国梦的幻灭。这出戏出来了以后,不温不火,评论界对他还算客气,但是大家纯粹是看着老人的面子。1941年他还写过一个叫《休伊》的剧本,剧中就两个人,全程鸡同鸭讲。

第四个大奖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重现一家人错综复杂的关系

之后,就来到他得奖的第四部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奥尼尔一直想写自己家人的戏,他的家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爸爸是个老演员,为了钱出卖艺术才华,一辈子尽管挣了很多钱,却很吝啬,还投资失败,一家人没过过什么好日子;妈妈因为生奥尼尔难产,爸爸没花钱请好大夫,为了缓解阵痛就用了吗啡,从此染上毒瘾,一生戒不掉;哥哥小时候得水痘,不顾妈妈劝阻不慎传染给奥尼尔之前的新生儿,导致他早夭,妈妈始终含恨在心。奥尼尔直到人生的最后阶段,才着手写这出戏。他的第三任妻子当时一直陪着他,她说每天早上看他进书房写一天出来,就像老了十岁,眼睛红肿,双手颤抖。

这出用血泪写成的戏完成后,他就跟妻子说,这出戏要他死后25年才能出版,且永远不许上演。结果妻子不仅在美国出版了剧作,还在1956年找了瑞典剧团上演。演出轰动一时,1957年的普利策戏剧奖授予了他。这出戏写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打破了诺奖魔咒,将人生戏剧的最高点凝聚在这出戏里头。

1956年,《送冰的人来了》第二次上演,取得巨大成功,至今仍然在演。而他的《休伊》1959年再次上演,此时人们说这出戏与1953年上演的《等待戈多》何其相似,好似1941年的奥尼尔就为未来的戏剧指明了方向。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太喜欢奥尼尔的人给出的溢美之词,但是我觉得在当年能写出这样一出戏来还是挺了不起的。

最后,我想从几个方面总结一下奥尼尔的“生而入戏”的人生,下面这张油画我特别喜欢。奥尼尔的照片我应该都看过,他基本上不笑,这个画家给他加了一个灿烂的笑脸。

奥尼尔这个人天生就应该属于戏剧,虽然他特别讨厌melodrama,我倒觉得他的一生就是一个melodrama,过程离奇转折,最后还是个happy ending,至少从人生成就上来说是这样。奥尼尔是“星二代”逆袭。他生在旅馆里,对面就是百老汇。据说他生下才两天,他爸爸的剧团就出去巡演,他妈妈就抱着他跟随剧团。奥尼尔说小时候妈妈就坐在舞台旁边喂他奶,他从小就是跟着剧团长大,这种耳濡目染虽然奥尼尔本人不屑一顾,但后来他写剧那么自如,与这些自然大有关系。他与三所名校紧密相关。本科就读于普林斯顿,一年后因为品行不端被开除,后来因为想学戏剧,上了哈佛大学贝克教授的戏剧培训班,又因为看不上贝克教授的授课方式,而退出。成名后,耶鲁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第二,关于爱情。他的第一次结婚是奉子成婚,两人没有感情基础。当时美国非常保守,除非有一方出轨,否则很难离婚,最后奥尼尔的丈母娘亲自导演了一场奥尼尔去妓院鬼混的戏,将二人从不幸的婚姻中解绑。离婚以后,奥尼尔自感人生挫败,甚至自杀了,当然自杀未遂。第一段婚姻里的孩子也叫尤金,后来很有成就,却在奥尼尔在世时自杀身亡。第二任妻子跟奥尼尔两人可谓互相成就,他们的女儿乌娜嫁给了喜剧大师卓别林,儿子也是在奥尼尔在世时自杀身故。

关于卓别林和乌娜的婚姻,我多说两句。他们两人相差36岁,生了8个孩子,婚姻生活非常幸福,另外,我想特别推荐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后者发行于二战期间,赤裸裸地讽刺了希特勒等法西斯独裁者,里面的7分钟演讲堪称经典,是卓别林和第三任妻子宝莲·高黛掏空腰包,自己筹拍的。乌娜和奥尼尔的有个儿子叫“尤金·卓别林”,可以说这个名字十分奇妙,集合了悲剧大师和喜剧大师两大因子,他还来过吴桥杂技节。

卓别林《摩登时代》剧照

卓别林《大独裁者》海报,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片

卓别林与乌娜一家,左二为尤金·卓别林,是位纪录片导演

奥尼尔晚年,因为大道别墅就医不便等原因,便卖房搬到了波士顿的一个旅馆里生活,并最终死在这里。现在这个旅馆变成了波士顿大学的宿舍,据说因为生在旅馆,死在旅馆,一生坎坷,奥尼尔死时很不甘心,他的鬼魂常在那里出没。鬼魂在西方文化里,并非受人惧怕。波士顿大学的学生很喜欢奥尼尔的鬼魂,甚至在万圣节时扮演他。本来2020年要在波士顿举办奥尼尔年会,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推迟至今。

奥尼尔的鬼魂在波士顿大学校舍

美国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评价奥尼尔,“奥尼尔没做什么,除了把美国戏剧从一个虚假的、充满各种雕虫小技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精彩的、让人敬畏的、伟大的世界。”同行评议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我从22岁硕士论文开始研究奥尼尔,我很感激这么多年与他的相遇,让我认识了很多同道中人,还翻译了他的传记《尤金·奥尼尔:四幕人生》。我想把曾经是南大教授、现在是浙大教授的杜骏飞老师的一句话,献给奥尼尔,“敬你乱云飞渡还懂得追问,敬你柔肠百转还铁骨铮铮,敬你阅尽浮沉还敢爱敢恨,敬你身不由己还一往情深”,并与大家共勉。也特别向大家再次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奥尼尔普利策奖戏剧作品合集《奥尼尔戏剧四种》。

许诗焱教授与活动现场观众合影,先锋书店拍摄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剧作家、“现代美国戏剧之父”

尤金·奥尼尔

四部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合集

六卷本《奥尼尔文集》主编 郭继德 作序

原标题:《四个大奖和一个“魔咒”:《奥尼尔戏剧四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