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国版俗女养成记
《欢乐之家》,也被称为“美国版黄金剩女心灵史”,书中的主人公丽莉·巴尔特小姐,是一位纽约上流社会的贵族小姐,由于家庭遭逢经济破产、父母双亡,只好寄居于生性孤僻、冷漠的姑妈门下生活。从小的教育及母亲灌输的观念是要凭借自己的美貌觅得金龟婿,过上流社会富贵奢华的生活,她也以此为目标,但是丽莉同时也是一个矛盾体,内心里并不能完全像其他上流社会女子那样安于吃喝享乐,于是她始终挣扎于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之间,在这过程中她有了一个可以跟她心灵沟通的人,即同样来自上流社会,任职律师的劳伦斯·塞尔登,但是他们的关系始终因为各种因素若即若离,在此过程中丽莉也遭遇了各种误会、流言蜚语、朋友的背叛、被姑妈剥夺继承权、因生活困顿被迫给人做秘书、到制帽车打工谋生等等诸多经历。
两人都漂泊无依、心比天高、生就倾国倾城的貌,兼着多病多愁的性灵,加之情感丰富、性格不坚,又自恃智慧过人、格调高雅、手腕老道。丽莉·巴尔特最终又结局如何呢?
作品简介
《欢乐之家》是华顿的第一部引其很大轰动的长篇小说,1905年初版,问世两个月即售出140,000本。
这是一部社会风俗小说,也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文本。小说一问世就在当时的《纽约时报》引起很大反响,被称之为“一部具有非凡震撼力的小说” ("a novel of remarkable power")。作者将自己的主人公丽莉置于19世纪7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的大背景下,展示这位内心充满纠结,在社会习俗与传统间挣扎的女性的悲剧人生。
作者简介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24–1937.8.11)本名伊迪丝·纽伯德·琼斯,小说家、诗人、园林及室内装潢设计师。著有长短篇小说、诗歌、鬼怪故事、游记,以及有关园林设计、室内装潢方面的书籍。长篇小说《纯真年代》获得1921年普利策文学奖,她也是首位获此奖项的女作家。
作家本人成长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美国纽约上流社会,她的小说大多以此为背景,描写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纽约旧事,因此文学界也称她的小说为“风俗小说”。
作品往往采用巧妙的戏剧性反讽手法,笔调诙谐,透过上流社会因循守旧的习俗与传统,审视上流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精彩段落】
那是一幢只有举办“社交聚会”时才会有人在里面用餐的房子;门铃一直响个不停;门厅的桌子上放着几个匆忙打开的正方形信封,还有一些放在一个铜罐里、上面落满灰尘的长方形信封;总有法国和英国女仆站在被洗劫一空的衣柜和壁橱中间,扬言要辞职不干了;保姆和男仆也是不时地换来换去;食品储藏室、厨房以及客厅里整天吵吵嚷嚷;仓促间决定的欧洲之旅,回来时带回许多塞得鼓鼓囊囊的衣箱,再花几天时间不胜其烦地开箱整理;每半年讨论一次夏天去哪里避暑;时而经济拮据时而又大肆消费——这就是丽莉·巴尔特记忆中的童年生活。
掌管这个称之为家的混乱之地的人,是她那精力充沛、刚愎自用的母亲。她的年龄还不算大,能穿着舞会服装一直跳舞,跳到把衣服跳破为止,而父亲在她的印象中只留下一个色彩暗淡的模糊轮廓,他的地位介于男管家与上门给时钟上弦的钟表匠之间。那时候,即使从丽莉这个小孩子的视角看,哈德森·巴尔特夫人看上去也很年轻;在丽莉的记忆里她的父亲一直秃顶,还有点儿驼背,头发里有几缕花白头发,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后来当她得知父亲居然只比母亲大两岁时,感到非常吃惊。
那时,丽莉很少能在白天见到她的父亲,他整天都待在“城里”。冬天时节,日落很久之后,她才听到父亲上楼时那疲惫沉重的脚步声以及开学习室门的声音。他会默默地亲一下她,然后向保姆或女家庭教师问一两个有关女儿的问题;此时,巴尔特夫人的女仆会来提醒他,他得出去用餐了,于是他冲丽莉点一下头就匆忙走了。夏天,当他陪她们母女俩去纽波特或者南安普敦过周末时,他比冬天的时候露面更少,也更加沉默。他就好像厌倦了休息,于是,接连数小时坐在阳台上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凝望海岸线,全然不理会几英尺外他的妻子那唧唧喳喳的谈笑声。不过,一般来讲,每当巴尔特夫人和丽莉去欧洲避暑时,轮船还没驶出港口,巴尔特先生就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以下了。有时,丽莉能听到巴尔特夫人数落他,怪他没有及时给她们汇款;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没人提起他或者想到他,直到某一天这个驼背的身影耐心恭候在纽约的码头上,他的妻子携带了数量庞大的行李,违反了美国海关的行李限制规定,于是他就担当起了协调员的工作。
丽莉的少女时代就是在这种杂乱无章又躁动不安的时尚生活中度过的:这是一条婉蜒曲折、断断续续的河道,她们一家人的航船就沿着这河道随着娱乐之波漂流,又总是受那无穷无尽的需求之潜流牵制——钱总是不够花。在丽莉的记忆里,家里的钱从来没有充裕过,她的父亲总是转弯抹角地暗示开销太大。这肯定不怪巴尔特夫人,因为她的朋友们都说她是一位“出色的财务总管”。巴尔特夫人以擅长用有限的钱发挥出无限的效益而著称;对这位夫人及其熟人们来说,一个人要是能过上比银行存折上的钱款数字所能保障的生活还富裕的日子,那可真像英雄一样伟大。
母亲的这种才智也让丽莉引以为傲: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灌输的信念是,人要不惜一切代价,配备一个好厨子,还要,用巴尔特夫人的话说,“衣着体面”。巴尔特夫人在训斥她的丈夫时所说的最重的话是,质问他是不是想让她“过猪一样的生活”;他听到此话后立即矢口否认。此举往往被他的妻子理解为,那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打电报到巴黎再额外订购一两套礼服,再打电话给珠宝商,吩咐他把巴尔特夫人当天早晨看过的绿松石手链送到家里。
丽莉认识一些“过猪一样的生活”的人,他们的衣着和家境充分印证了,她母亲对那种生活状态深恶痛绝是正确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她的堂兄妹,他们居住的房子肮脏破旧,客厅墙上挂着柯尔的版画《生命旅程》的翻刻版,家里的女仆懒散邋遢,客人来拜访的时间不凑巧(因为此时头脑正常的人一般都会出门),可客厅女仆居然轻浮地说“我去看看在不在”。最可恶的是,这些堂兄妹好多其实都很富有。如此一来丽莉便接受了一种观念,即如果一个人过猪一样的生活,是因为他自己做了错误的选择,也因为他不遵守恰当的行为准则。相形之下,她心中的优越感油然而生,都无需巴尔特夫人对家里那些衣着邋遢财迷心窍的亲戚们说长道短,借此自然而然地给她培养追求奢华生活的品味了。
然而,丽莉19岁时所面对的境遇迫使她修正了自己的世界观。
原标题:《美国版俗女养成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