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宏亮瞻局丨虚幻的空权革命:从米格走廊到“猛禽”霸权(上)
1950年11月8日,朝鲜上空,来自美国空军第51战斗机联队的F-80C遭遇米格-15——人类空战史从此正式进入喷气时代。
当天,6架从丹东起飞的苏制米格-15飞过鸭绿江后很快发现了“猎物”,米格-15占据高度优势并迅速俯冲攻击。5架米格在一次俯冲攻击不成后返航,但第6架战机却再次拉高后俯冲。此时美军第16战斗机中队的拉塞·布朗中尉发现,平直翼的F-80还能够咬紧能量已经耗尽的米格-15。在意识到对手的战斗决心后,米格飞行员立刻结束俯冲动作,并开始爬升,但布朗没有给他发挥爬升优势的机会。在猛烈的机枪弹雨下,米格-15爆炸并坠向地面。这就是世界上能够确认的第一场喷气机之间空战的战果(据《中国空军百科全书》资料,志愿军空军首次参战为1951年1月21日,故文中所述空战中的米格-15很可能为苏联空军派出)。
1950年11月8日的这次空战必将载入史册——除了其开启新纪元的里程碑意义外,整个空战过程及双方所采用的战术都将在未来被无数次复制。直到今天,我们在号称最接近实战的“红旗军演”中仍然能够看到“猛禽”们的类似表演。
新纪元
事实证明,只有喷气式战斗机才能够有效反制当时的米格-15。不过,尽管美军最初的确获得了一些胜利,但美国空军的F-80和海军的F9F战机在飞行速度和垂直机动性方面的确处于劣势。米格-15的最大速度比F-80“流星”快了约160千米/小时。按照美军统计,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流星”对米格-15只取得了区区6次空战胜利,自己却被对手击落14架。
后掠翼的米格-15战斗机对F-80无疑占有性能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未持续太久。1950年12月,美国空军第4战斗截击机联队的F-86“佩刀”从日本转场韩国。在之后的大约两年时间里,米格-15和同样采用后掠翼的F-86势均力敌的胶着局面促成了闻名后世的“米格走廊”的形成。美苏两国空军均在这块狭窄的战场上检验了自己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和空战战术。
根据当时美军飞行员的描述,F-86的优点在于水平盘旋性能较佳,飞行稳定性高,利于射击,机枪射速较快,且人机功效好,飞行员不易疲惫。F-86后期型还配有助力操纵杆和踏板、雷达测距瞄准仪。其缺点是飞行高度及爬升速度不如米格-15,机枪子弹威力不足。
米格-15与F-86。两者之间的空中对决既是冷战初期东西方激烈对立的缩影,也是人类空战进入喷气时代后首次大规模交锋的代表机型。它们在战争中锤炼出的技战术准则承前启后,深刻影响了后世战斗机的发展路径。最初交手的时候,苏联方面还没有发现F-86的弱点,战斗中相当吃亏。1951年7月11日,苏联王牌飞行员、同时也是整个朝鲜战争中的2号“空中杀手”佩佩里亚耶夫(战绩19架;朝鲜战争空战的头号王牌是苏联的尼古拉·苏佳金,个人战绩22架,且全部为喷气式战斗机,其中仅F-86就有15架——他也是人类喷气时代的头号王牌)驾驶米格-15在近距离击落一架F-86,飞行员被俘虏。
通过对美国飞行员的审问,苏联很快掌握了F-86的弱点,特别是F-86在1万米以上高空时发动机推力和操纵性能会明显降低的特点。苏联方面据此开始改变战术:米格机以最大升限编队飞行,然后找机会向下俯冲攻击,再快速爬升回原高度。不过,在高空的米格机通常都会拖着远处可见的凝结尾迹,因此F-86飞行员很容易就能及时发现高空来袭的米格-15,并迅速侧向水平散开编队躲避米格的攻击。此时,如果米格-15为了咬住目标也跟着做水平机动,就正好被“佩刀”拖入自己并不擅长的水平格斗;除了水平散开外,F-86也可以凭借俯冲速度快的特点急降到中低空高度,如果米格-15跟进,F-86在中低空的优势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朝战经验
朝鲜空战足以证明,尽管战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活塞时代一些基本的空战原则并没有被颠覆:首先,高度与速度优势仍然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法则;其次,空战战术的制定要么是围绕如何发挥本方的高度速度优势(米格-15),要么是通过机动规避对方的高度速度优势,从而赢得反击的机会(F-86)。但无论如何,采用俯冲掠袭战术的米格-15将有更多的机会占据攻击或脱离的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狗斗”对于米格-15飞行员来说并不必要,却是F-86飞行员所希望的。
“飞虎队”的经典装备——P-40战斗机。在澎湃新闻此前发布的“碧血长空”系列文章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抗战中期肆虐天空的日本“零式”战机、还是重新夺回制空权的“飞虎队”P-40,它们在空战中的经典战术都是充分发挥己方高速高空优势的俯冲掠袭,一击脱离。在占据主动的情况下不与敌机做过多纠缠,本身就意味着对手连交手的机会都难以找到,只能被动挨打。在双方的下一次大规模交手中,我们也将看到朝战经验的价值;在此后技术层面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空战原则仍呈现出“令人发指的惰性”。
继亚声速后掠翼喷气战斗机米格-15和F-86后,美苏两国很自然的将进一步提高速度作为下一阶段战斗机性能提升的重点。很快,F-100和米格-19就突破了音障;而当1965年越南战争全面爆发时,速度更快的2马赫战斗机已经成为天空的主角——它们将呈现的很可能是人类最后的空战史诗,而一场充斥着矛盾、谎言和分裂世界观的“空权革命”也将在后越战时代上演。
“鱼窝”的胜利法则
如今,大部分对越南空战的评论都指出:中低空、高亚声速的视距内格斗才是战斗机应有的研制方向,第二代战斗机的高空高速性能不切实际。
越南空战中的大量战例似乎证明了该观点:美军参战的战斗机几乎全是最高速度达到2马赫的二代机(中国标准,下同),但实际作战中只有极少数机会进行超声速飞行,空战也基本都发生往5000米以下的中低空。另外,以F-16和F/A-18为代表的部分三代机放弃了2马赫性能,可见追求过高速度是不必要的。更有人指出,英国“鹞”式战斗机根本没有超声速能力,在马岛战争中仍能击落阿根廷空军的超声速战斗机。
然而,这种论点显然忽略了米格-21超声速掠袭战术的可怕。1966年1月,米格-21“鱼窝”开始进入北越空军服役,其拥有出色的爬升性能和2马赫极速。驾驶米格-21的北越飞行员经常从雷达侦测不到的低空突入美军护航战斗机的后方,然后利用优秀的爬升能力迅速飞至8000米高空,再悠哉地对前下方“缓慢”前行的美军机群进行掠袭。此时,米格-21会加速到1.4马赫,并对着充满目标的空域发射完2枚AA-2“环礁”红外空空导弹。美军护航机群面对如此犀利的攻击根本来不及反应,被导弹锁定的战斗轰炸机就算不被击落,也往往被吓得抛弃炸弹躲避,米格-21则潇洒地继续俯冲加速到2马赫,无视庞大的护航机群扬长而去。
作为二代机的经典,F-4“鬼怪”战机不可谓不出色。但在米格-21“打了就跑”的战术面前,“鬼怪”几乎只有被捉弄的份。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米格-21的出现让越南上空的高空高速优势完全逆转,美国没有一种战斗机能在这个领域击败“鱼窝”。在空战中,F-4“鬼怪”和F-105“雷公”惯常对付米格-17的加速俯冲或爬升战术对米格-21基本无效,因为后者一样有足够的能量优势继续咬住对手。
而在低速格斗中,米格-21也比对手更灵活。当放下襟翼和加力全开时,米格-21可以170公里/小时的低速飞行,此时任何尾追的美军战斗机都被迫超越“鱼窝”,将尾部暴露给对手。米格-21在5000米高度0.9马赫时与F-4的瞬时转弯率都是每秒13.5度,但当速度降到0.5马赫时,米格-21每秒11.1度的转弯率就远胜F-4的7.8度了。因此,当米格-21察觉空对空导弹来袭时,一样可以快速转向使导弹脱锁。在美国空军1966年出台的一份评估报告中,预测米格-21对F-4及F-105将分别有高达3比1及4比1的交换比优势,但F-4对米格-17却有18比1的优势,F-105则至少可以与米格-17维持均势。
1968年2月,美军两架F-102替加油机护航时,僚机忽然觉得飞行姿态不稳,长机接近一看,发现一枚未爆炸的AA-2导弹插在僚机尾部!僚机连忙转向返回泰国,但在途中再次遭到米格-21截杀坠毁。这个例子看似离奇,但在越战中却很典型,许多美机就这样被米格-21在不知不觉间“刺杀”,而后者2马赫的脱离速度让美机连复仇的机会都没有。一位美国空军飞行员如此形容道:“全世界最爽的飞行员就是河内的米格-21飞行员”。
2马赫的价值
米格-21的上述战术在越南战场屡试不爽,其高空高速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从1967年8月到年底,在美军“滚雷行动”最高潮期间,米格战机共击落了13架美机,本身损失12架;其中,米格-21包办了13架美机中的12架,而自己只损失一架。F-4对米格-21的实战交换比竟然比美军预测的还悬殊,达到耻辱性的1比5。
但令人遗憾的是,越战后的很多空战研究在复盘具体案例时,米格-21的高空俯冲掠袭却被“机动制胜论者”忽略了。“打了就跑”的“空中游击”在他们眼里不算空战,原因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当米格-21以超声速攻击时,美国战斗机完全没有还手的余地,只能逃命,“空战”也就无从谈起。
F-4击落米格-21的战例大多发生在中低空,即米格-21完成爬升之前。数据显示,60%的米格-21被击落的高度低于2500米。在这样的空战中一般都会经历“狗斗”过程,它更符合人们对一场“空战”的理解和想像。相比之下,不具备高空高速性能的米格-17却在战后被神话了,虽然它曾多次在中低空“狗斗”中击落那些具备超声速能力,却因各种原因不处于超声速状态的美国战机。但事实却是,当对手将米格-17的特点研究透后,其在越战中后期已很难生存。
米格-21对F-4的战场优势告诉我们,速度绝非罪恶、罪恶的是加力燃烧室——其高油耗使战斗机难以长期超声速飞行。从泰国或北部湾远道而来的美军F-4无法维持速度,它既需要考虑自身载油量,还必须伴随在重载后无法超声速飞行的F-105“雷公”旁边。当它发现米格-21以超声速袭来时,对手已经高速脱离了,作为护航战斗机的F-4根本来不及打开加力。米格-21的主场优势证明,执行浅纵深本土防空任务的战斗机无需长时间滞空,以在整个攻击过程(俯冲-脱离)中保持超声速——这样的高速攻击不但比中低速“狗斗”直接有效,至少还能高速脱离保住小命。
当时北越空军米格机群的战术示意图。作为一款优缺点都很明显的战机,米格-21的历史经验值得重视与总结,毕竟以它为蓝本的歼-7在中国空军的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假设米格-21的超声速滞空能力再延长几倍,北越飞行员就可以在高空待命,直到看见美机才俯冲,这将使美机没有任何机会迫使米格-21在中低空爬升段进入高亚声速格斗。反之,如果F-4和F-105能够超声速穿透北越领空,则所有执行拦截任务的战斗机若不能在对头攻击中击落美机,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更何况美国战斗机的雷达系统与“麻雀”超视距导弹使其对头优势远优于米格机。
战后的统计数据最为直接有效地证明了速度的重要性。在双方全部击坠记录中,75%的胜利者拥有速度优势。因此,“速度才是生命”这句格言才在下一代战斗上继续焕发生机。除了兼顾对地攻击的F-16及F/A-18外,那些专门负责空优的下一代战斗机——F-14、F-15、“幻影”2000、“旋风”ADV、苏-27、米格-23/25/29——全都没有放弃越战前追求的2马赫能力。
由此可见,亚声速机动性并不是各国军方在越战中收获的唯一教训。只有当被迫进行近距格斗时,机动性才显得足够重要;但在无限制的截击任务中,高速仍给了飞行员占据攻击主动权的自由。如果速度优势足够大,武器系统足够有效,则攻击方根本就不会陷入中低速格斗。
(未完待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