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华林甫:中国历史地图编绘的成就与未来
2022年5月12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校友讲堂”第五期在腾讯会议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题目是“111年来中国历史地图编绘的成就与未来展望”,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教授。讲座主持人为复旦史地所安介生教授。来自全国各地高校院校和科研机构共300余名师生等参加了本次讲座。
华林甫教授首先对“古地图”和“历史地图”进行了区分。如谭其骧先生所言:“地理之学,非图不明”,此处的“图”包含了“古地图”和“历史地图”两大学术领域。按照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观念,“古地图”是指民国以前使用传统方法绘制的地图,即古人近人绘制的舆图,属于文物或准文物;古地图研究属于文献学范畴,相当一部分成果属于古籍整理与研究,例如著名的《中国古代地图集》(三卷) 等。“历史地图”是“今人”以其所在时代的当代地图为底图,依照“今人”的需要,以历史上某一年代或时期的地理状况为内容而编制的地图,因表现对象为历史时期内容,习称“历史地图”,如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等。华林甫教授强调本次讲座关注对象属于历史地图领域,限于严肃的历史地图(集),时间断限上起清末、下迄于今,地域范围为“历史上的中国”,不涉及教学挂图、电子地图。
接着华林甫从“学术传统”“《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其巨大影响”“分析与评价”“展望未来”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杨守敬《历代舆地图》付梓至今的111年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事业取得的成就,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一、学术传统
首先,华林甫教授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编绘历史地图的传统。如西晋裴秀主持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所提出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学奠定了基础,在世界地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可惜业已失传。唐代贾耽绘《海内华夷图》首创“古墨今朱”的历史地图编绘设想,只不过当时印刷技术做不到。北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是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古人编绘的历史地图集。南宋有傅寅《禹贡说断》附《禹贡山川总汇之图》、陈元靓《事林广记》附《历代国都图》。元有信州石刻《六经图》、王喜《治河图略》附《禹河之图》。明有吴国辅《今古舆地图》、陈沂《金陵古今图考》。清有胡渭《禹贡锥指》卷首《禹贡图》47幅,李兆洛《历代地理沿革图》绘《禹贡九州图》《春秋列国图》《秦三十六郡图》及西汉以下历代地理志地图22幅等。清末历史地图之编绘,规模大的可举杨守敬《历代舆地图》为例,它是“我国历史地图里面空前的杰作”,是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达到了清末的最高成就。
随后,华林甫教授重点介绍了杨守敬《历代舆地图》(以下简称“杨图”)。杨图线装书有34册,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线装1册,系杨守敬先于同治二年(1863)与邓承修、后于光绪五年(1879)与饶敦秩合作绘成,主要是历代疆域形势图、四裔图等,性质相当于总图,光绪丙午(1906)重订本共 71 幅;后一部分为历代“地理志”图,线装33册,始绘年代已不可查考,熊会贞出力尤多,刻印地点有邻园、鄂城、菊湾、武昌、沪上等地,最终完成于宣统三年(1911),性质相当于各个朝代分幅图。杨图分幅图共有44图组,1752幅地图。春秋图组画出《左传》地名,战国图组画出《战国策》地名,嬴秦图组以《汉书·地理志》与综合清儒诸家考证为据,汉代以后各图以相应的各正史“地理志”为主画出各朝政区和山川形势。它采用朱墨套印之法,朱图即是作为底图的胡林翼《大清一统舆图》,墨图即清朝以前的历代各图。后者是杨守敬博考群书后为历代正史《地理志》中地名确定方位、里距后上图的。
杨守敬《历代舆地图》
杨守敬之后,虽也出版过一些历史地图,如童世亨《历代疆域形势一览图》、苏甲荣《中国地理沿革图》等,但规模上没有一部能超过杨图的。由此,华林甫教授总结道,清末民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主题以疆域、政区、战争等为主。这个传统绵延不绝,一直被1949年以后的历史地图所继承。目前学界广泛使用的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最初就由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而来。
二、《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其巨大影响
华林甫教授继续介绍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谭图”)的编绘背景。1955年3月由地图出版社出版了顾颉刚、章巽合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谭其骧先生校订。不过,出版后没有马上发行,1956年11月出版社附加了关于采用内部发行办法的“出版者说明”。这是一部开创我国新型综合历史地图集编绘先河的著作。谭图缘起于毛泽东主席1954年提议,经吴晗等史学家倾注心血组织,脱胎于杨图而予以重编改绘,当时“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工作的保密代号是“54号图”。1973年基本完成,1974年起以中华地图学社的名义印制了内部本(咖啡色封面,有八开本、十六开本,有散页盒装,也有个别抽印本)。1980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对内部本进行修订,从1982年至1987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齐八册,公开发行,1991—1992 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繁体字本。谭图从开始编绘到全部公开出版,历时三十余年。
谭图以“历史上的中国”理论为指导,编绘出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光绪年间,包括18个图组、308幅地图(不计未单独占篇幅的插图),总共有551页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收录了先秦到清朝中期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政区、主要居民点、部族名称以及与河流、湖泊、海岸、岛屿、山峰、山脉、关隘、长城、运河等相关的地名约七万个,是“中国历史地图史上的空前巨著”,“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除了规模宏大之外,华林甫教授总结道该图集具有科学、全面、准确、精细、严谨等一系列学术特征。如谭其骧先生提出“历史上的中国”理论,认为历史上的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因而中国与中原王朝是两个不同概念。
谭图出版后备受重视,获得高度评价。学术界认为谭图集中反映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已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权威的历史地图集。如侯仁之先生评价道:“这是我国历史地理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是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的一个巨大发展。应该指出,这在同类地图的制作中,也是举世无双的。”再如王钟翰先生评价道:“作为一部以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普通地图集,乃迄今国内外同类地图中质量最高、内容最详、印制最精、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地图集。”
同时,从1954年开始研制编绘的谭图为历史地理学科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迄今已出版专题性历史地图集22部、区域性历史地图集涉及14个省域的20部,显示出积极强劲的“谭图效应”。单篇专题性质的历史地图如徐苹芳编著的《明清北京城图》,钮仲勋等编的《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及《图说》等,严耕望所撰《唐代交通图考》。区域性历史地图方面,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是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区域性历史地图集。史念海先生在各类著作中发表了五百多幅历史地图,虽未曾单独以图行世,却蔚为壮观,对历史地图学做出了很大贡献。可见,专题性、区域性历史地图集正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三、分析与评价
华林甫教授指出,各类历史地图集的内容一般是全国综合、专题、区域、时序四大板块。然后为大家介绍了一些代表性的图集。全国综合方面,如谭图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属于综合性的当代国家地图集之一,是按专题编排的。专题历史地图集,全部是依时序设计图幅的,如《中国历史地震图集》《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等。区域性历史地图集中,跨省域的仅见到蓝勇主编的《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省级历史地图集的图组设计,全部是以政区为第一图组,然后再予以展开的,一般都设有自然(或地貌)、人口(含民族)、经济、城镇(或城市)、文化、军事与战争等常见图组。小于省域的历史地图集,研究对象为省会城市、地级市、市辖区、普通县,如《西安历史地图集》《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等
历史地图集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涉及一系列学术理论、学术标准、技术路径等问题。关于历史地图的绘制,华林甫教授总结出五个基本共性问题:
第一、关于历史地图与读史地图的理论思考。正如韩光辉先生的阐述,历史地图集与读史地图集之间的本质区别,即读史地图集可根据需要截取一定的地域空间绘图,对地图本身的计量要求并不严格,多具有示意性;历史地图集是在现代实测地图的基础上编绘历史地理内容,具有区域的完整性和计量准确的科学性。
第二、关于历史地图集的学术基础。历史地图集的研制编绘应该基于扎实可靠的沿革地理考证,“谭图效应”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论历史地图集的性质是专题、区域抑或是断代,图上的任何地理要素、专题内容都是依托于历史疆域与政区研究,复原疆域、厘清政区沿革是一切历史地图工作的出发点。沿革地理涉及的问题是巨量的,研制者需要做好每一个细节,否则会涉笔便误、贻笑大方。
第三、关于绘制政区界线的尺度。如华林甫教授主持的《清史地图集》,项目组知难而进,尝试着把覆盖全国的政区界线的精度从府级提升到了县级,实际绘出了清宣统三年(1911)一千七百多个县级政区的界线,虽然工作量超大,但完全可以做到。因此,华林甫教授希望今后凡是新绘的省级历史地图集能够绘出明清的县界。晚清的县界绝大部分是明晰的,是可以考证出来的。各种断代历史地图集中,至少“明史地图集”是可以考虑绘制县界的。
第四、标准年份及其相关问题。华林甫教授坦言道,在理论上,完整的《清史地图集》不但应覆盖清朝所有年份和所有地域,而且要在疆域政区框架上叠加相应年份的人口、聚落、耕地、动物、植物、自然灾害、交通、宗教、军事等要素,更须将这些纵与横的要素内容交织成动态,从而可望再现清朝主要地理要素完整的时空发展过程。如此庞大的设想,需要基础研究的日积月累,短时期内难以实现。从这层意义上说,未来发展方向应是以《清史地图集》为出发点,做成开放式的“清史地理信息系统”
第五、已刊历史地图集的评议。关于已出版历史地图集的评议,公开发表的书评不多。历史地图集研制编绘之艰辛,非亲历者难以感同身受,所以一般都是赞扬,也值得大力赞扬。如鉴于谭图可以传世的学术价值以及它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应当启动修订程序,以使其更加完善。
四、展望未来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未来发展,华林甫教授介绍了自己曾经阅读过英国国家图书馆、德国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收藏的全部英文类历史地图集,以及欧洲其他一些图书馆的典藏,并将其分为四类:综合性历史地图集、区域历史地图集、专题历史地图集、时段历史地图集。总结道,如果从国外历史地图(集)的发展趋势来看,从学术意义上来说应该有综合、区域、专题、时段四类,代表四个发展方向。
但对照国际学术现状,于中国而言,因历史地图工作需要投入庞大专业力量、科研经费等,全国综合性的已有谭图八大册和国家历史地图集问世,所以总体性的历史地图集暂时先告一段落;专题性的历史地图集,虽然受到科研难度等内在因素制约,但仍有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图集在编绘中;区域性的历史地图集则因各个地方发展的需要而日渐兴起,而断代历史地图集(即某个特定时段的历史地图集)仍然付阙。
因此,华林甫教授认为中国编绘历史地图集状况非常不平衡,有许多学术空白需要填补。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二:一是省级历史地图集将全面开花。“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但“区域”有大有小。二是断代历史地图集的前景广阔。且中国研制历史地图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学术理论、学术标准等方面深入探讨,未来历史地图的编绘将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华林甫教授的精彩讲座结束之后,主持人安介生教授对此次的报告做了总结,认为华林甫教授研究学术视野非常宽阔,不仅着眼于国内的研究,更关注国外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前沿思考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且华林甫教授多年的《清史地图集》的编纂经验,对大家启发很大,令人受益匪浅。复旦史地所副所长杨伟兵教授认为诸如《中国历史地图集》《清史地图集》等大型科研项目,对学术团队、梯队的培养和淬炼作用和意义重大,也是学术的赓续和传承。
线上的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华林甫教授就“江西省地图集未来发展的方向”“古地图的价值”“地图中应该如何呈现清代政区与封禁地方的边界线”“《清史地图集》何时出版”“谭图的疆域”“地图绘制过程中的区块边界”等问题与线上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华林甫教授最后也强调,关于历史地图集可探讨的论题尚多,理论升华、时间段选择、疆界范围、政区名称、治所、幅 员、聚落点、职官驻地、山脉与山峰、河流与湖泊、海岸线、海岛与海洋等地理要素,农作物分布、交通路线、军事布防与战争进程、城市发展与都市布局、人口密度与人口迁徙、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等专题,以及具体图幅的设计等都是值得探究的话题,期待学术界热烈讨论,以便一起把历史地图集的学术事业推向前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