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京杭大运河与漕运京粮

2022-05-25 1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陈飞

2022年4月28日,具有千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近百年后首次实现全线通水,令这一世界史上的伟大工程再次焕发出生机。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它最早开凿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主体工程也完成于1000多年前的隋代,遥遥领先于世界闻名的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上千年,通航总里程也高居榜首。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与运输的生命线,为中国千余年的经济与文化繁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不过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在历史上饱受诟病,下令开凿并完成运河主体——通济渠和永济渠的隋炀帝杨广也因此留下千古骂名,成为史上最著名的昏君之一被钉在耻辱架上。传为唐代韩偓所作的《隋炀帝开河记》记述了隋炀帝下诏开凿运河的经过。隋炀帝继位后骄奢淫逸,在东都洛阳大建宫室、园林。然而他还不满足,思想江南美景,欲乘龙舟巡幸广陵(今扬州)游玩。为了缩短路程,隋炀帝接受谏议大夫萧怀静(萧皇后弟)的提议,下诏开凿浩大的通济渠工程,以沟通洛阳到扬州的水路,并向群臣宣布“朝堂如有谏朕不开河者,斩之。”《隋炀帝开河记》详细记载了当时所用人力:“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者,皆至。如有隐慝者,斩三族。帝以河水经于卞,乃赐卞字加水。丁夫计三百六十万人,乃更五家出一人,或老、或幼、或妇人等,供馈饮食。又令少年骁卒五万人,各执杖为吏,如节级队长之数,共五百四十三万余人。”此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正月,隋炀帝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这项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历时六年完成,其后果是导致了隋末天下大乱,刚刚完成南北统一的隋朝,又迅速灭亡,成为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唐代诗人胡曾,曾有一首《咏史诗》感叹:“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另一位唐朝诗人罗邺也写道:“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而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也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下多。”

然而,这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在此后却显示出非凡的价值,这就是漕运。

漕运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平准书》:“漕传山东粟,以给中都官。”意思是指利用水路运粮。粮食属于笨重的大宗货物,在没有机械动力的时代,陆路运输颇为艰难,而利用水路运输要便捷许多,特别是开凿了大运河之后,令大江南北的漕运四通八达。所以,宋代专门设立漕司管理全国的漕运,《宋史·河渠志》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炀帝开河,以奉巡游,虽数湮废而通流不绝。于百代之下,终为国家之用者,其上天之意乎?”

元朝建立后,定都北京,即元大都。这也是北京首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国都,这令大都城的人口激增,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北京及周边地区由于气候等原因,其粮食生产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需求。而彼时的江南地区,由于南宋的“衣冠南渡”,得到一百余年的大力开发,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因此,大都城不得不仰仗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来的粮食。据元代的《秋涧先生大全集》载:“附京地寒不可麦,而岁用不啻数千万斛,止仰御河上下商贩以资京畿。”

为此,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据清代柯劭忞编撰的《新元史》:通惠河,一名阜通河,又名坝河,上源出于白浮、瓮山诸泉。先是,中统三年,郭守敬面奏:“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从之。迨至元二十八年,守敬复建言:“疏凿通州至都漕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合双塔、榆河、一亩、马眼、玉泉诸水,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东入西水门,贯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二十处,闸坝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以守敬领之。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春,告成于三十年秋,赐名通惠河。凡役军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八,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奴一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用钞一百五十二万锭。工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闸为之倡。置闸之处,往往于地中得旧时砖石,人皆叹服。船既通行,公私便之。

通惠河修凿前,江南来的运粮船只能到达北京通州,所以在通州修建了多座粮仓以储粮。而从通州还要经过一段陆路运输到达大都城内,甚为不便。通惠河开通后,运粮船直抵北京城中心至今尚存的积水潭。现在作为北京城内著名风景区的积水潭(西海子),在元代则是繁忙的粮船码头。这见于《元史·郭守敬传》:“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都城,汇于积水潭,置插以运通州之米,世祖还自上都,见积水潭舳舻蔽水,大悦。积水潭即今之西海子,其时粮船可泊于此,知此潭尚未为禁地也。”

明代对漕运也十分重视。虽然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定都南京,但在洪武元年便“置漕运使”。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当上皇帝后,重新兴建北京城,又需大量漕运京粮,所以“永乐投漕运总兵官”。后来到明代宗,还专门设置了漕运总督一职“至景泰二年,始设漕运总督於淮安,以副都御史王竑为之。”(《明史·职官志》)。满清袭元、明之制,在刚刚入关后的顺治元年,便设漕运总督一员驻扎淮安。清代的漕运总督为一、二品衔的“封疆大吏”,位高权重,不仅管辖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八省漕政,有时还有提督军务兼理海防的职责。因此,漕运总督有自己统辖的军队,称为漕标。小说、戏曲《施公案》的主人公施世纶就是漕运总督,他手下的得力干将、著名英雄人物黄天霸则官居“镇守海下、漕标副将”。戏曲中许多武戏都是以黄天霸为主角的,如“八大拿”等戏。

历史上主管全国漕运的机构——漕运总督部院,位于淮安区城区中心。如今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漕运总督的轶事,《笑林广记》曾记有一个故事:某位新任漕运总督,火速过某县境。该县县令接到通知,匆匆去迎接,不想手下的书吏竟把迎接用的高脚牌上的“漕运总督部院” 的“漕”误写为酒糟的“糟”。该漕运总督见后大为不满,又不好当面与一个“七品芝麻官”计较。过境后,听说该县令居然高升为武岗州的知州。这位漕运总督于是寄诗嘲讽:“平生不是醉乡侯,况奉纶音速置邮。岂有尚书加曲部,何劳县宰作糟邱。读书自应识鲁鱼,作客原同风马牛。闻道邑区已迁转,武岗莫误五缸州。”从中可以领略到漕运总督的威严和风度。

北京禄米仓胡同

明清的北京城与元大都规划不同,积水潭码头也久已荒废,所以后来漕运来的粮食都在北京东便门的大通桥下卸船,北京的粮仓也大多建在东直门和朝阳门一带。至今一些地名还留有痕迹,如海运仓、禄米仓等。清代的“康乾盛世”仓廪殷实,积存了大量漕运而来的大米,日久则变成了红色的陈仓米,按现在的标准可能很多已经变质。而八旗子弟入关后不事生产,就靠国家发给禄米生活。他们将陈仓米称为“老米”,甚至以吃上老米为荣,因其是皇粮。清末,由于战乱影响,漕运一度中断。后来贯通南北的铁路开通,京杭大运河也就逐渐失去了漕运的功能,最终被废弃。

(本文作者系文化学者、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