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零食

2022-05-23 14: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零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食物是天,那么零食就好似天上的星星。没有零食,天塌不下来,但童年一定会变得暗淡乏味。

无论是物资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逐渐丰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物质充裕的本世纪,在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中,都充斥着各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零食。它们或取材于自然,或精雕细琢,或美味爽口,又或古怪有趣……每种零食都无一例外能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本期事大民捕搜罗了各个年代的经典零食,邀请读者朋友一同回味难忘的儿时味道。

60后70后 零食是个稀罕物

“你们司空见惯的白糖,是我们‘舔重了怕潮,舔少了怕被偷’的珍贵零食。”说起记忆中的零食,60后刘阿姨仿佛梦回童年,绘声绘色地比划着小心翼翼舔一点点白糖的样子,还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别看只有指甲盖大小的一小撮,我们得用作业纸严严实实地包起来,背着兄弟姐妹藏起,分几次吃。”那时候,大多是多子女家庭,藏零食、“偷”兄弟姐妹的零食是每个回忆者都会提到的趣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大多数人还都在为温饱而奔忙,零食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更像是奢侈品一般的存在,是辛苦劳作之余为数不多的甜头,是生活美好的希冀。因而,与后来相比,那个年代的零食虽然简陋,却在孩子心中享有着最尊崇的待遇。

白糖、冰糖、红糖都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珍贵零食,除此之外,如若偶尔能吃到饼干和水果糖,算是激活孩子们的味蕾为数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于现今各种口味、厚薄形态各异,甚至可以“边吃边玩”的饼干,那个年代的饼干显得朴实而单一,一如那个年代的人。然而,就是略显粗拙的饼干,在那个年代却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不仅能够在年节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装纸与包装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睐。

与城市孩子“珍贵的甜”相比,农村孩子的零食大多来自广阔的山野。

“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农村孩子的嘴巴一样没闲过。”老家黄平的张女士是一位70后,采访中如数家珍地列出一长串点亮他们童年味蕾的山野珍馐。

春天的映山红,是大山送给山里孩子的第一份童年零食。当山坡上火红一片时,孩子们便上山采映山红,选择花最多、颜色最鲜红的整枝折断。然后,把喇叭形的花朵摘下放进嘴里,细细咀嚼,点点甜蜜瞬间润及心田。

夏季的桑葚,也是山里娃重要的零食。“村里孩子也爱打桑葚当零食,却都等不到熟透。桑果但凡现出一丝微红,便被我们摘下往嘴里塞,酸得不行,大家却还是争先恐后,吃到牙齿酸痛都不罢休。”

从山间的茶泡、五月泡(覆盆子)、毛栗子、野樱桃、茅草根,再到田里的玉米秆、白菜薹、南瓜子、葵花子、落花生……大自然像个予给予求的“小卖部”,源源不断地为孩子们提供着各色零食,让农村孩子回味童年时,满是野味带来的缤纷幸福。

80后90后 一毛零食饱口福

如果说物质匮乏的60后、70后是苦中作乐,陪伴他们成长的是选材简单、制作粗糙的零食1.0时代,那么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不断充盈,80后、90后的童年则迎来了花样繁多,口味新奇的零食2.0时代。

“一元钱买到的零食可以把我们的裤兜塞满。”说起童年的零食,80后吴小姐最深的印象是“相应(便宜)”,一毛钱的零食随意选,拿上1元钱,能把校门口的小卖部买个遍。

一毛零食的杰出代表里,一定有冰袋和辣条。

“吃过冰袋的人如今至少也得30多岁了。”在凯里八小门口接孩子的吴女士看着学校门流动商贩们自制的果冻、冰淇淋,给我们说起了冰袋——一种既可以作为饮品来喝,还可以当作雪糕来吃的初代“三无”零食。那时候,奶油雪糕有点奢侈,冰袋一毛一袋,一般由商贩自行用香精和糖精加水勾兑,冰冻而成,冰爽量大,解渴又解馋,是学校门口最受欢迎的零食之一。

80后、90后孩子的零用钱相对充裕,加之零食价格便宜,与60后、70后们藏零食、偷哥哥姐姐零食的抠门不同,“分享”是这两代孩子关于零食的社交关键词。甚至,有的零食专门用于孩子之间的互相分享,例如;鱼皮豆、华华丹、无花果、辣条等。

80后周大哥回忆,鱼皮豆正常情况下1角钱可以买10粒,若是赶上老板心情好或是小孩长得可爱,还会赠送1-2粒。大家下课一边数数一边分鱼皮豆,或者放学时每人嘴里叼着几缕无花果丝丝欢欣雀跃回家,快乐的味道从舌尖一直渗透到心里,“胸前的红领巾红得更加鲜艳了”。

“最初的辣条应该叫辣片,像作业本那么大一张,30—50张一包,拆开一毛钱一张,颜色主要是红黄绿三种,孩子们买去常常是大家撕成几片,分享着吃。辣得流口水,又到流动商贩那去买冰袋解渴,模样很好玩。”50多岁的杨阿姨经营小卖部已有30年,说起红火至今的零食王者辣条就笑得合不拢嘴,“孩子们辣得跳脚,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却还相互憋着攀比,看谁更能吃辣……”小小的友情就在这辣得龇牙咧嘴却还装模作样中变得刻骨铭心。

零食不仅扛起了孩子们的社交大旗,还承担着寓吃于乐的玩乐属性。

酸梅粉也是一毛钱一袋,单从美味角度说,可能谈不上可口,但它在变态的酸爽之外,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盛梅粉的勺子柄被设计成各种造型,有的是水果,有的是小动物,有的是连环画里的一方神圣,可是说是那个年代的盲盒,孩子永远不知道自己将会获得一款什么样的勺子。几个小吃货凑在一起,大家兴致勃勃地拿着小勺挖粉,每一勺都舔得不留残余,时不时地还把勺子放嘴里嘬一嘬,等剩下的酸梅粉连勺子都挖不起来,小吃货们才依次举起袋子,嘴巴张得像只小鲤鱼,把那些细细的粉末一股脑儿地倒进嘴里。最后把吃完酸梅粉的勺子刷洗干净,待到某一天课间,小收藏家们将数十款勺子在桌子上一字排开,哇塞,艳羡之情一溜烟地在大家心中滋生。

把舌头染得五颜六色的魔鬼糖,在嘴里“放鞭炮”的跳跳糖,能炫技的泡泡糖,带集邮意味的小虎队干脆面等大量带着各种玩乐属性的零食,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大白兔奶糖,椰树椰汁,光明奶砖,旺仔牛奶,旺旺仙贝,津威酸奶,娃哈哈酸奶,金丝猴麦丽素,阿尔卑斯奶糖,咖啡糖等等一系列相对高档的零食逐渐走近大部分孩子的生活,除了廉价零食,孩子们有了更多有品质的选择。这些来自外地的高品质零食,让许多山区的孩子对外面的天地有了懵懂的向往。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零食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五彩斑斓的味蕾体验,也为他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探索的窗。在这些充满想象力的零食探险中,孩子们学会了勇敢、也开启了探索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00后10后 监管之下寻美味

一毛钱零食带给80后、90后孩子很多快乐,但不能忽视其中充斥着诸多成分不明、卫生堪忧的三无产品。迈入2000年,我国商业市场日趋规范,低至一毛的零食已难寻踪迹,但辣条却在大浪淘沙中与时俱进,有了严格的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独立包装,品类变得丰富,价格也提到了5毛到5元之间,继续以刺激的辣口,征服新一届小朋友的味蕾,稳居最受孩子欢迎零食榜的NO.1。

“你吃完喝点牛奶,哈气闻一下,没味道了我们再回家。”公交车上,两个身着校服的小男孩煞有介事地讨论着,怎么吃完辣条不让妈妈发现。让人好奇,卫生达标了的辣条怎么还是不受家长待见?事后采访几位家长才明白,小孩子自律性差,孩子吃完重油重味的辣条后,回到家里常常不好好吃饭,长此以往将会影响生长发育。

“真不懂我妈,给了零用钱,又不让吃零食。”不仅是辣条,面包、雪糕、泡面、炸鸡排、薯片、薯条等孩子喜欢的零食,都是家长们严格监管的对象。躲开家长监督的目光,悄悄买不被认可的零食,似乎已成亲子关系中常常上演的“猫鼠游戏”。虽然小卖部里已经不见“三无”零食,但学校周边流动小贩一个铁桶几瓶色素染制的冰淇淋,推车上卫生堪忧的炸串串、泡面等,还是让家长伤透了脑筋。

为了填饱家里馋宝宝的肚子,大多数家庭会给孩子主动备上牛奶、奶酪棒、面包、饼干、豆腐干、肉条等健康零食,有的甚至也会挑选一些辣条,让孩子在吃好饭后,吃一些解馋。但孩子们似乎对这样贴心的安排并不满意,还是愿意放学后自己在路上买着吃。

“老妈买在家里的不好吃,自己挑的才好吃。”

“一个人吃不好吃,和同学一起吃才好吃。”

“在家里吃不好吃,路上边走边吃才好吃。”

……

从孩子们的话中不难发现,虽然时代在变,物质不断充裕,零食变得唾手可得,但孩子们寄托在零食中的探索欲,与朋友分享的社交需求,在零食中寻求趣味性的追求却又与前辈们一脉相承。

成年后,童年虽已遥不可及,但总有人处在当下的童年中,处在通过零食探寻成长的快乐这一阶段。我们家长应该做的,大概是平衡好健康饮食与成长的关系,同时也呵护孩子选择零食、探索零食、品味零食的这份纯真。正如有位家长所说,“家长的零食监管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享受探索的快乐,可能收获不只是解馋,也有选择的眼光,挑战的勇气与踩雷的担当。”

可不是么,小孩子嘛,开心也很重要!

州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珺 李林果 吕铀

编审:吴国桢

统筹:杨 勇

原标题:《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零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