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黛亦爱钗的曹雪芹

2022-05-23 18: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作者

归途如虹

自从《红楼梦》这部小说问世以来,有关林黛玉和薛宝钗孰优孰劣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清朝的邹弢在其著作《三借庐笔谈》里写道:

乙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秋试同舟,伯谦谓余曰:“君何为泥而不化耶?”余曰:“子亦何为窒而不通耶?”一笑而罢。嗣后放谈,终不及此。

这段记载里提到的“伯谦”是邹弢的好友,字伯谦的许绍源。邹弢和许绍源都喜欢《红楼梦》。但是邹弢欣赏林黛玉,贬抑薛宝钗,而许绍源则欣赏薛宝钗,不喜林黛玉。于是二人“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确足够优秀,又足够不一样,以至于她们的欣赏者之间,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很大的争执。

现如今,这样的争执依旧存在。甚至,某些喜欢林黛玉的读者,会把薛宝钗贬得一无是处;某些喜欢薛宝钗的读者,会把林黛玉贬得一无是处。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三观不同、立场不同、品味不同,会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产生不同的态度,这很正常。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偏好,这是个人自由,无可厚非。

可是,我还是希望大家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一点,可以用比较客观公允的态度,去看待书中的人物,试着去接近作者的内心,探寻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的态度。

我不敢说自己的观点就一定对,只是希望我的看法,可以给大家以启发。

在读了不知道多少遍《红楼梦》之后,我越发觉得,曹雪芹对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爱的,越发觉得在曹雪芹心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难分伯仲的。

在第五回里,曹雪芹用“山中高士晶莹雪”形容薛宝钗,用“世外仙姝寂寞林”形容林黛玉。可见,在曹雪芹心中,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气质不俗的优秀女性,都具有纯洁的心灵。

在“金陵十二钗”里,唯有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共用了一首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首判词的结构很值得玩味:判词的第一句和第四句写的是薛宝钗;判词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写的是林黛玉。

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为了平衡薛宝钗和林黛玉在这首判词里的位置。如果曹雪芹用前两句写薛宝钗,后两句写林黛玉,读者就会觉得曹雪芹更爱薛宝钗,反之亦然。可是曹雪芹偏偏把二人交叉起来写。可见,在曹雪芹心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没有高下之分。

警幻仙姑将自己乳名为“兼美”的妹妹许配给了贾宝玉。这位“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兼美”身上,融合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特点,是曹雪芹心目中最为理想的女性。当然,曹雪芹也很明白,“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像“兼美”这样完美的女性,只能存在于梦幻当中。

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之前,有一条回前总批: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俞平伯根据这一则批语,提出了引发很多争议的“钗黛合一”说。

我是不支持“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这个说法的。因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差异很大。的确,第四十二回之后,林黛玉不再像过去那样,认为薛宝钗“心里藏奸”,但是她们二人还是很不一样。林黛玉还是那个至情至性的林黛玉,薛宝钗还是那个理性务实的薛宝钗。

当香菱希望学诗的时候,薛宝钗会觉得香菱这是“得陇望蜀”,认为“呆头呆脑”的她学诗是“自寻烦恼”;而林黛玉则“诲人不倦”,鼓励香菱读诗,引导香菱品诗,指教香菱写诗。

当看到薛宝琴所写的十首怀古绝句里,有《蒲东寺怀古》和《梅花观怀古》时,薛宝钗觉得这两首“无考”,甚至说“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林黛玉则觉得薛宝钗的观点过于“胶柱鼓瑟”。

可见,林黛玉始终是那个心中充满诗意,并不认可“女子无才便有德”,重视诗歌艺术,坚持用诗歌表达心声,愿意以诗会友的林黛玉;薛宝钗始终是那个把传统妇德挂在嘴边,克己复礼,恪守本分的薛宝钗;林黛玉始终不认为追求心心相印的纯真爱情有什么错,始终没有把《西厢记》、《牡丹亭》这类作品当成真正的“淫词艳曲”;薛宝钗则发自内心地认可封建礼法,心甘情愿地在适应社会规则,做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

林黛玉的感情还是那么强烈,会因为误以为贾宝玉“不中用”了而觉得生无可恋;薛宝钗的性格还是那么圆融,在理家期间努力地平衡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不过,林黛玉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不食人间烟火”,会替贾府算经济账,会提醒贾宝玉贾府有“后手不接”的财政危机;薛宝钗也开始赞美林黛玉尖酸刻薄的话语里的“春秋笔法”,开始赞美林黛玉的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林黛玉的性格中有了务实练达的一面;薛宝钗的生命里多了诗情画意。不过,林黛玉始终变不成薛宝钗那样冷静理智的人,薛宝钗始终变不成林黛玉那样多情善感的人。

薛宝钗有时候显得太务实理性了,让人觉得她冷若冰霜。面对金钏儿的投井自尽、尤三姐的挥剑自刎、柳湘莲的远走出家,她的表现太淡定,淡定到让人觉得冷漠。人命在她心中,就像是可以用金钱购买的物品一样。生命的陨落,不仅不会让她扼腕叹息,也不会引发她任何的反思和感悟。

林黛玉有时候显得太多愁善感了,让人觉得她悲观厌世。面对绵绵秋雨,她的感受是“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心境是“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仿佛这漫天秋雨具有一种摧毁力,让林黛玉经不住悲从中来;甚至连明媚鲜艳的桃花,在林黛玉笔下都是让人感伤的,“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这写的哪里是桃花,分明是点点血泪。

不过,正因为薛宝钗和林黛玉都不够完美,所以她们才是有血有肉的,是真实可感的,是“末世”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梦中的“兼美”虽然完美,却只能存在于幻想当中,是不真实的。薛宝钗和林黛玉正如我们每一个人,有偏执,有无奈,有缺点,却是让人动容的鲜活生命。

感性的林黛玉和理性的薛宝钗,如春兰秋菊,难分轩轾。曹雪芹觉得,真正完善的人格,是感性和理性的水乳交融,调和互补。真正美好的社会,会认可林黛玉所执着的炽烈的爱,自然也离不开薛宝钗所认可的“读书明理,辅国治民”。曹雪芹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这样的美好社会,在当时并不存在。

《红楼梦》是一部“怀金悼玉”的作品。曹雪芹爱林黛玉,亦爱薛宝钗。

原标题:《爱黛亦爱钗的曹雪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