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物】范旭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黄慧清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范旭东
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黄慧清
范旭东(1883.10.24—1945.10.4),原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锐,字旭东,祖籍湖南湘阴,生于长沙。1900年东渡日本攻读应用化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1911年学成回国,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政部秘书,并开始创办化工企业,走实业救国道路。抗战爆发后,范旭东将厂家西迁四川,建立后方工业基地,大力支援抗战。范旭东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因此,被史学家誉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毛泽东主席在与黄炎培谈话时称赞:“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艰苦奋斗
创建中国首批盐碱化工企业
范旭东留学日本时,对欧美的科学进步与社会文明尤为赞赏。当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但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统治,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因此,范旭东怀着“实业救国”的赤子之心,学成回国后立即走上兴办实业的道路。
首先,创建精盐工厂。1914年,范旭东由于得到贤兄支持,筹集资金5万元,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并在天津建立经理处,在塘沽购置荒地建立精盐工厂。公司开办时只有6个工人,搭建简易工棚及简陋设备。范旭东亲自研制,白天在办公室桌上进行化学实验,晚上就在办公桌上垫铺睡觉。为研制出精盐,范旭东可谓是废寝忘食。
1916年,范旭东研制的第一批国产精盐问世。久大的商标是红色的五角“海王星”。产品最初用玻璃瓶装,运到上海、武汉等地试销。开始不要钱,只征求意见。这种精盐,杂质极少,洁白粒细,不易回潮,受到国人欢迎。不久,订货函电蜂拥而至,并在外国租界和各通商口岸销售,抑制了“洋盐”进口。在他领导下,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成倍增长,成为当时中华民族工商业第一面崭露头角的旗帜。
1920年,久大在塘沽已修建平锅25口,年产精盐3万吨,并在长江和沿海各口岸设立久大经理处。精盐以麻袋包装运到各经理处后,再以圆简纸袋分装为一市斤销售,既卫生,又简便,价廉物美。
久大精盐及商标“海王星”
接着,创建制碱工厂。1919年,范旭东在塘沽久大精盐工厂附近破土兴建永利制碱厂,公司经理处仍设在天津。1923年正式生产纯碱,年产量约1800吨,但质量不能令人满意。之后,范旭东又经过艰苦奋斗,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质量不断提高,直到年产60000吨的水平。
永利制碱工厂化工实验室
1932年,范旭东又建立烧碱车间,增加烧碱产品,永利所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质量誉满全球,曾在1926年美国建国150周年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无尚荣誉。
然后,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1922年,范旭东在塘沽又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邀请孙颖川博士为社长,网罗许多高级化学人才,为化学工业作出了宝贵贡献。后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增设海洋研究室,从事海洋研究,不仅要向海水取盐,还要向海水找矿,朝着炼镁和开采石油的方向推进。1924年,中国租给日本的山东青海盐田租期已满,北洋军阀政府委托范旭东的久大前去接收。于是,范旭东又在青岛设立了永裕精盐公司,精盐产品专供外销。
范旭东的盐、碱工业初具规模了,但酸、碱不能分割。那时中国各种酸类产品都靠进口,全为英商卜内门公司与德商霭奇公司所垄断。当时国民党政府与英德进行合作开办硫酸铵厂的谈判,外商为继续维护其在华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范旭东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与政府交涉,力争中国自办。他说:“与其受人控制,不如干脆自己干”。因此,1931年组织技术力量在南京卸甲甸动工创建永利硫酸铵厂。机器设备除一部分向国外订购外,主要靠自行设计制造。经过6年紧张施工,1937年2月正式投入生产,其建厂速度深得国内外专家好评。当时日本兴建同样规则的硫酸铵厂,工程进度还远远落在中国之后。
范旭东从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起步,相继创办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天津制碱厂,永利南京硫酸铵厂与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企业。因此,获得“久永黄”的美誉。
天津市滨海新区新华路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图片来源:津滨网)
针锋相对
与英商卜内门公司斗争到底
1932年,永利纯碱年产量已达4万吨,这就不能不影响英商卜内门公司纯碱在亚洲的垄断地位。在永利创办的时候,他们就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阻挠破坏。同时,又多次提出与范旭东会谈,愿以技术与资本同永利合作。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范旭东看透了卜内门的野心,深知其所谓合作,实际上意在控制,于是,以公司章程不吸收外资入股为由,婉言拒绝。卜内门无计可施,竟下毒手,削价倾销,想置永利于死地(每吨纯碱由原价50元削价20元出售,当时永利每吨纯碱成本约在45元左右)。范旭东也只得照样削价出售,明知这样做每年要付出亏损100多万元的高昂代价,但也绝不示弱,决心与英商斗争到底。
创办中国第一家专门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范旭东以“久、永、黄”建立“三位一体”的联合企业,永利的亏损,可由久大来支撑,全体职工团结一致,顶住外来压力,除在国内与卜内门周旋外,还在日本开辟第二市场。当时日本三井公司与三菱公司两个财团互相争霸,竞争激烈。三菱拥有碱厂,而三井正苦于无碱可售。范旭东便乘机委托三井在日本削价代销永利纯碱。三井分支机构遍及日本各地,推销十分方便。这样迫使卜内门在日本不得不随之降价。但卜内门纯碱原在日本销量极大,而永利只相当它的十分之一。在日本较量结果,永利损失不大,而卜内门损失惨重。最终卜内门不得不甘拜下风,声明今后在中国市场决不再搞削价倾销,如欲变动价格,须先征得永利同意。卜内门妄图扼杀永利的阴谋彻底破产。
这场商战,永利虽然也搞得资金枯竭,但却给了英国垄断资产阶级以惩罚。更主要的是永利的制碱技术也在竞争中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斗争的胜利,使永利赢得更多国际声誉,维护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
重视人才
抗战前夕的“久永黄”联合企业
20世纪30年代,由总经理范旭东率领的久、永、黄企业已进入“壮年时期”。在渤海塘沽之滨拥有滩地盐田几十万亩,技术上有神经中枢作用的“黄海”。塘沽久大的精盐,永利的两碱(纯碱与烧碱)与青岛永裕的外销精盐,产销业务一派欣欣向荣。南京永利的化肥与两酸(硫酸与硝酸)也已相继问世。范旭东在奠定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基础的同时,早就注意到职工福利的逐步提高。如职工宿舍、家属住宅、小学、技校、俱乐部与运动场等娱乐设施,都日趋完备。职工工资待遇,开始进厂时虽不算高,但视营业情况,基本上是逐年或隔年加薪一次。平时不发奖金,每年除以一部分利润作为职工分红外,年终还加发两个月的“双薪”。一般进入久、永、黄工作的职工,均不愿轻易离开公司。
范旭东重视人才,用人不拘一格。职工中只要工作成绩优异,就会受到重视和奖励,因而职工积极性较高,爱厂如家。譬如,张锡庚是久大创建时最早的制盐工人之一。由于工作认真,特别是在精盐干燥节煤问题上提出过合理化建议,经采用后有较好经济效益,立即加薪晋级,给予表彰。职务由工人提拔为车间管理员,工资由12元增加为26元。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图书馆(图片来源:津滨网)
抗战前夕,中国人口众多,但工业十分落后,工人失业现象严重。而范旭东的久、永、黄企业还比较稳定,但他并不满足于塘沽、青岛、南京各厂的企业,1934年,范旭东又在江苏东海县大浦开办久大第二精盐工厂,由唐汉三任厂长。大浦厂1936年正式投产,第一期规模为年产精盐20000多吨。第二期工程正继续扩建时,范旭东又有了下一步打算,准备在南京创办汽车制造厂,在白石港创办水泥厂。按照他的意图,就不只限于经营化学工业了。
亚洲最大制碱企业永利碱厂
抗战爆发
在四川建立后方工业基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久、永、黄在塘沽的企业需搬迁,青岛与南京早晚也会受到战火波及。范旭东深谋远虑,决定尽早西迁抗战大后方四川,在后方建立民族工业基地,长期支持抗战,以取得最后胜利。
塘沽、青岛很快就沦陷了,来不及拆卸机器设备。但范旭东更加重视人才,首先把久、永、黄的主要骨干迁往四川,保存技术力量。1938年,将南京硫酸铵厂部分重要机器搬迁运往重庆,并在重庆建立了机械厂。大浦、久大第二精盐工厂是最后一批搬迁的,当时拆运的重要机器,有发电机、电焊机、柴油机与各类机床10多台。考虑到后方器材缺乏,除忍痛放弃笨重而不十分重要的物资设备外,所有化验仪器、药品都装船运往四川。
1938年春,在四川省的重庆市分别设立久大、永利经理处。在总经理范旭东率领下,久大由李烛尘任副经理,永利由范鸿畴任副总经理,并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当时四川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五金器材、化学仪器、药品奇缺,甚至一般的玻璃温度计也要在香港购买运回四川。
同年春,永利在四川乐山五通桥老龙坝建厂,仍由傅永芝任厂长、侯德榜任总工程师。原定建立纯碱厂与合成氨厂,为此范旭东与候博士多次去美国订购重要器材设备。正当组织一百多辆卡车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器材设备时,日寇进攻东南亚占领了缅甸,交通断绝,导致大部分器材落入日寇之手。因此,原建厂计划无法实现。为解决后方工业原料急需,只好因陋就简,仍采用过时的路布兰法生产纯碱,初步达到年产2000多吨规模。
侯德榜
永利为了获取在五通桥制碱所需原盐,着手勘探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曾于1941年购来美国钻井设备,并聘请美国钻井技师韩姆兹在五通桥扬柳湾钻一深井。钻至1000米左右时,出现黑卤,同时喷出大量天然气与少量石油。但国民政府自己无能开采石油,也不让民间开采,竟悍然勒令其封闭。
“黄海”化学工业迁川后,社址也设在乐山五通桥。社长孙颖川率领许多高级科技人员,除研究永利、久大本身存在的技术课题外,无偿地为地方制盐与其他工作服务。譬如,成功地进行了五通桥黄卤制盐的除钡(当时因食盐含钡,曾有几起群众因食用钡盐中毒致死事件);川北探卤制盐节能的塔炉浓卤;国产矿石铋砂的熔炼;川北铝矾土研制明矾;机械压制砖盐以取代巴盐;用制糖后的废水制造酒精,以代替奇缺的汽油等的研究。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乐山五通桥的菌学楼(图片来源:津滨网)
久大也是1938年春迁入四川的,即选定自流井张家坝为制盐厂厂址。当时这里正兴建一座500千瓦的小发电厂。四川自贡当时虽已有电灯照明,但昏暗得不能看书写字。久大在修建厂房的同时,安装了柴油机发电设备。由于工程进展迅速,当年10月即建成3口平锅,正式生产食盐。每口平锅蒸发面积约90平方米,3口平锅的生产能力可年产食盐1.2万吨。第二年又修建了平锅4口,但经常开工不足,一般烧2口,烧3口的时间很少。久大在四川自贡建厂后,对制盐化工技术的改进起到了一定倡导作用。
1943年5月,久、永、黄合资在自贡贡井创办了三一化学制品厂,赵如宴任厂长,生产氯化钾、硼砂、硼酸、溴及溴化物等产品。原本准备扩大生产,但开工仅一年多,因抗战胜利后忙于复员,于1946年1月停产。久大公司公私合营后,以“三一”厂址作为第二副产处,张家坝原副产车间作为第一副产处,继续生产化工产品。
久、永、黄录用职员必须经过可靠人员介绍试用,也公开招考过练习生,但有一个试用期。工人还可以凭介绍报考,公司对职工的待遇较为优厚。福利方面,在抗战艰苦岁月中,张家坝仍有职工宿舍、家属住宅、食堂、俱乐部、运动场、工人夜校等设施。职员及家属的医药费与子女的学杂费全由公司负担,事病假与探亲假工资照发,旅差费实报实销。工人除本人医药费由公司负担外,对家属不补助。除病假外,其他假期不给工资。久大对工人的工资待遇,原拟定比当地略高,但当时国民党御用工会与盐业团体均表示反对,只能与当地大体保持一致。久大机构设置,极为精简,但工作效率较高。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滥发钞票,物价一日数涨,产品无法运销,久大不得不于1949年8月20日正式宣布停工。但职工没有遣散,每人每月只发生活费食米3斗(每斗45市斤),其余工资作欠薪处理。塘沽解放较早,久大、永利总公司向各地厂、处发函,要求各地厂、处把企业资产全部无条件交给人民政府接收。但人民政府不接收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只能搞公司合营。自贡于1949年12月5日解放,久大在解放后当即申请公私合营,1951年1月1日正式宣布公私合营。
民族企业家范旭东在全面抗战八年期间,曾往返美国多次,每次回国总要到张家坝召集职工讲话,介绍赴美观感,并告诫职工,久、永、黄迁来四川,主要是为后方工业服务,支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并不在乎获得多少利润,只要可维持就行了。因此,久大职工在抗战时期,能够度过艰苦岁月,完全依靠于范旭东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
范旭东兴办实业,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受到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拥戴。
抗战胜利
民族工业家在重庆不幸逝世
抗战期间,范旭东已在为中国描绘胜利后的工业蓝图。1914年即确定了宏伟的“十厂计划”(不算原来的老厂)。除在南京建立汽车制造厂与白石港水泥厂外,还将在湖南湘潭建立大型制碱厂。西北也规划了一些厂矿,并计划抗战胜利后选派数10名科技人员出国深造。
实现“十厂计划”需大量资金,范旭东为筹措资金又几次赴美国洽谈。他以个人及永利在国际上的声誉,向美国银行借到1600万美元贷款,只需中国政府签字作为担保,即可完成贷款手续。宋子文长期梦寐以求控制久、永、黄企业,竟乘机以入股相要挟,范旭东不对任何恶势力卑躬屈膝,断然拒绝。借款事宜因此搁浅,范旭东因而闷闷不乐。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因患急性肝炎医治无效,在重庆沙坪坝寓邸不幸逝世,终年62岁。噩耗传出,全体职工悲痛万分。
范旭东先生学识渊博,人品高尚,治事谨严,治企有方。他创办久大、永利、黄海等公司,担任总经理31年,可谓呕心沥血,为中国奠定了化学工业基础。正当抗战胜利,国家、民族即将走上康庄大道时,范旭东先生不幸逝世,这不仅是久、永、黄企业的损失,也是国家民族的损失。
范旭东逝世后,久大由李烛尘任经理,永利由范鸿畴任经理。由于向美贷款不成,范旭东生前所制定的“十厂计划”只得流产。久、永、黄大部分干部复员塘沽、青岛、南京与大浦等厂,仅少数人员留守四川老厂,继续维持生产。
塘沽临近解放前夕,久大总经理李烛尘公开致电国共双方:为保存塘沽这块化工基地免遭战火摧毁,请勿在塘沽作战。这一建议得到国共双方的承诺,因此,久、永、黄的厂房设备得以安然无恙。
就在范旭东逝世后第二天,驻重庆的中共南方局《新华日报》以《我国民族工业巨子范旭东先生逝世,工业界人士筹备举行追悼》为题,报导了这一消息。消息说:“范氏于今夏由美归国,因在美借款成功,精神颇为愉快,惟回国后因当局对借款事迟迟未予批准,致郁郁不乐。”并对国民党政府扼制民族工业的倒行逆施作了揭露。
1945年10月22日《新华日报》第2版及同年11月14日第3版刊登:范旭东先生逝世后,“政府官员、参政员、工业界、教育界约500多人”与“工业文化界人士”先后在重庆“南开中学午晴堂”与“江苏同乡会馆”等举行过两次追悼大会。会上,侯德榜博士说:“范先生做了31年的总经理,但自己没有盖过一所房子,私人没有一辆汽车,死后两袖清风。”谈到这里,候先生不禁失声痛哭。接着,郭沫若先生沉痛地说:“范先生的事业,其目的在于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建国要靠和平,要靠自己的学问和生产能力,不能靠人家的飞机大炮!”(郭沫若讲话意在揭露国民党政府破坏和平,依靠美国援助发动内战等罪行)沈钧儒先生和章乃器先生也讲了话。章先生在回忆范旭东关于工业国营、民营问题的意见时说道:“假如中国能进步和英美一样(指民主与科学),我范旭东是第一个把自己全部工业完全交给国家的人。”其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精神,令国人敬佩。
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送的挽幛是:“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毛泽东主席为范旭东题字
周恩来副主席和王若飞同志送的挽联是:“奋斗垂卅载,独创永利久大,遗恨渤海留残业;和平正开始,方期协力建设,深痛中国失先生。”
由于范旭东先生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无奈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也“逢场作戏”,派人送了“力行致用”的字迹挽幛。
当时,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为悼念范旭东的功绩,撰写了《悼范旭东先生》祭文,发表在1945年10月21日《新华日报》第2版上。这篇文章缅怀了范旭东创办民族工业奋斗的一生,公正地对他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参考资料:《四川文史资料选辑》)
作者简介
胡平原,笔名:黄慧清、胡新,1957年10月生,大学学历,语文高级教师,退休前为四川省自贡市高新区红旗小学教师。1978年起,在《炎黄春秋》《人民政协报》《中华文学》《中华魂》《纵横》《作家文摘》《西南作家》《文史》《四川政协文史》《军事史林》《文史春秋》《档案记忆》《江淮文史》《收藏界》等报刊发表作品1000多篇。现为中国网络诗歌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自贡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巴南区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纪实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重庆市中共党史学会会员,重庆市巴南区政协、民盟特约文史研究员,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史研究室《口述巴南党史》编辑。
作者系列文章
【红色记忆】中共南方局引领下的川渝文艺抗战(上)‖ 胡平原【红色记忆】中共南方局引领下的川渝文艺抗战(下)‖ 胡平原【文史英华】艾芜:中国杰出的南行“流浪文豪”(上)‖ 黄慧清【文史英华】艾芜:中国杰出的南行“流浪文豪”(下)‖ 黄慧清【红色记忆】解放重庆史话(上)‖ 胡平原【红色记忆】解放重庆史话(中)‖ 胡平原【红色记忆】解放重庆史话(下)‖ 胡平原【文史英华】抗战时期东方的“莎士比亚”——曹禺(下)‖ 胡平原【文史英华】沙汀:党培育出的茶馆文化杰出代表‖黄慧清【记忆】四大家族借抗战之名掠夺四川蚕丝业‖胡平原【记忆】抗战时期党中央在重庆开展的宪政运动(上)‖胡平原【记忆】抗战时期党中央在重庆开展的宪政运动(下)‖胡平原【记忆】抗日战争指挥杀寇 解放战争毅然起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裴昌会往事‖胡平原【红色记忆】胡风在重庆创办的两份抗日杂志‖胡平原【红色记忆】刘邓首长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胡平原【红色记忆】解放重庆中的刘邓大军(上)‖胡平原【红色记忆】解放重庆中的刘邓大军(下)‖胡平原【春节特辑】川渝虎年话年俗‖胡平原【红色记忆】邓颖超在重庆‖胡平原【人物】税西恒:川渝第一座水电站创建者‖胡平原【红色记忆】中共重庆地委领导的泸顺起义(上)‖胡平原【红色记忆】中共重庆地委领导的泸顺起义(下)‖胡平原【红色记忆】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邹容与《革命军》‖黄慧清【记忆】辛亥革命先驱、四川省原副省长李筱亭重庆往事(上)‖胡平原【记忆】辛亥革命先驱、四川省原副省长李筱亭重庆往事(下)‖胡平原四川省大学生地方志知识竞赛(初赛)
网络答题二维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胡平原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人物】范旭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黄慧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