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国大区系列介绍 9(下)—— 诺曼底大区

2022-05-27 09: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说到“诺曼底”三个字,后面紧紧相连的必定是“登陆”。78年前的壮怀激烈已经深深烙印在诺曼底的精神之中。多少年轻士兵的忠魂长久地萦绕在翻腾的海浪之中,永远为世界和平而祈祷。行至诺曼底,在实地实景中缅怀这场空前绝后的战役是人生中独一无二的体验。

图片来源:© V Joannon

当然,诺曼底有名的还有印象派的象鼻山,潮隐汐现的圣米歇尔山,吉维尼的莫奈花园,格兰维尔的迪奥故乡……今年4月巴黎迪斯尼乐园迎来了它的30岁生日,那你知道米老鼠之父的祖籍是法国吗?而且他的祖先还是诺曼底人哦!

鲁昂 Rouen

图片来源:东京奥运会闭幕式《巴黎八分钟》

还记得他吗?这个在太空把地球当做背景,吹起萨克斯的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Thomas Pesquet)。在完成6个月的太空任务后,去年11月顺利返回地球了。这位演绎宇宙级浪漫的宇航员,出生于诺曼底的鲁昂,带回了他在太空间站拍摄的大量地球的照片,这是他对这个美丽星球的大大的爱。让我们先从太空视角看看他的家乡!

图片来源:鲁昂 Rouen © ESA/NASA – Thomas Pesquet

首府鲁昂距离巴黎火车仅一个半小时,同样也横跨了塞纳河,是镇守诺曼底的重磅古城。在罗马征服高卢的时候,鲁昂便被立为第二大城市,和南边的里昂相呼应。鲁昂经历了百年英法战争等一系列历史的大风大浪,才有了今天气定神闲,海纳百川的气质。

图片来源:raileurope.com.au

鲁昂是一座教堂之城,大大小小约有三十多座教堂。最有名的当属圣母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Rouen)即我们所俗称的鲁昂大教堂,她纤细的尖顶,画出了鲁昂天际线中最具标识度的一笔。圣母大教堂是这座城市的名片,

从12世纪开始修建、扩建、毁坏、修补,整个过程贯穿了数个世纪,一直到二战后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仅从教堂的正立面上,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左边的钟楼叫圣罗曼塔(la tour Saint-Romain),右边那座叫黄油塔(la tour de Beurre)。这座塔建于16世纪,之所以叫黄油塔,那还是广大吃货的功劳。因为基督教规定斋期(复活节礼拜日之前的四十天)不能吃黄油,除非你给教会缴费,6个金币换一个“吃黄油”的名额。然后就真的建了座塔!

在通往大教堂的路上,你一定不会错过鲁昂大钟(Gros-Horloge),这是法国最古老的大钟。大钟造于1389年,原本置于钟室之中,16世纪人们为它建了座拱廊,终于它的美丽可以为市民所共享。它没有分针和秒针,却可以显示一周的每一天,周一是月亮,周二是火星,周三水星,周四木星,周五金星,周六土星,周日是太阳。大钟周围装饰了丰富的羊羔图案,这是鲁昂城市的象征。

图片来源:左图:©Daniel Vorndran / DXR,右上:©Robert Slater,右下:patrimoine-de-france.com

提起鲁昂,圣女贞德总是与它紧密相连。如今的圣女贞德教堂(Église Sainte-Jeanne-d'Arc)就建在当年她被施以火刑的老广场。高高耸立的火刑柱像一柄宝剑直入人心,教堂的屋顶像鱼鳞也像盔甲,这是一款建筑艺术的杰作,内部比外部更令人惊叹。教堂的彩绘玻璃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老物件,从附近一座毁于二战的小教堂里拆下改装在这里。

来到鲁昂,可以试试这里的铁血硬菜——鲁昂血鸭(canard à la rouennaise)。当然还有一款叫贞德的眼泪(Larmes de Jeanne d'Arc)的糖果。

圣米歇尔山 Mont-Saint-Michel

如果说除了巴黎之外还有什么地方能让你梦牵魂绕,那肯定是圣米歇尔山了。大文豪雨果曾说,圣米歇尔对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这座栖身于大海之中的小村庄,不论你是第一次见它还是第一百次见它,不论是远眺还是近观,天气晴朗还是雾气缭绕,每一个角度都会令人不由自主地惊叹它带来的视觉震撼。

图片来源:normandie-tourisme.fr

圣米歇尔山原名铜布山(Mont Tombe),708年的时候,一名主教在这里“遇见”了大天使圣米歇尔。在主教的倡议和大天使的首肯后,铜布山的山顶建起了一座献给圣米歇尔的小教堂,铜布山也因此改名,朝圣者络绎不绝。

随着维京时代的到来,东罗马帝国征战欧洲大陆,小教堂成了诺曼底人民的避难所,而山下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小镇。在诺曼底公爵的示意下,法国本笃教会驻扎在此,并在山上建起了修道院。

圣米歇尔山因为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每日的潮汐变幻而躲过了战火的毁坏。后来在法国王室的拨款加持下,圣米歇尔山成为诺曼底大区规模最大的宗教圣地,与罗马以及圣雅各布孔波斯泰尔之路(Saint-Jacques de Compostelle)并列为中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朝圣目的地,迎接蜂拥而至的朝圣者们。

18世纪末最后一批本笃会修士离开这里后,这里成为一座监狱,一直到1863年。之后圣米歇尔山被列为法国历史古迹,1979年被列为联合国世界遗产。 

圣山的海湾,是潮汐的舞台,它拥有欧洲大陆最高潮汐的海域,最高差可以达到15公尺。一旦海潮指数超过110,圣山就变成一座海中孤岛,这也正是它神秘气质的由来。2014年一条全场2公里的新木栈道修建而成,成为了进出圣山的唯一通道。而爬上山顶修道院还需要爬350个台阶(山上小镇200个台阶,参观修道院150个台阶)。

现在的圣米歇尔修道院 (L'Abbaye du Mont Saint-Michel) 是来自13世纪的重修,外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内部则融合了不止一种风格,每一段历史都留存着印迹。

除了修士们的居所餐厅,华丽哥特风的回廊最是值得一探的。 一般的修道院回廊都是位于建筑的正中心,服务于各个空间。但圣山的有所不同,它位于顶部,更接近上帝。呈现矩形的回廊并不在修道院的中心,在这里可以随处落座,适合静思冥想的空间。回廊旁还有巨大的玻璃窗,直接俯瞰圣米歇尔海湾!

修道院的西露台不容错过,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潮起潮涌,更重要的是,这里是离金光闪闪大天使圣米歇尔像最近的地方。这座金像重820公斤,高3.5公尺,是整座圣山的制高点。

图片来源:左上:ot-montsaintmichel.com, 左下:normandie-tourisme.fr, 右图:jeromehouyvet.com

圣山上的小镇延坡而建,两边布满了商户、酒店、餐厅和旅馆。不买东西也尽可以逛个热闹。说到餐厅,必须提一下这位「妈妈」:La Mère Poulard,「普拉妈妈」现在已经发展成集团产业了,有餐厅、旅店,还有甜食饼干。但是煎蛋饼(Omelette)永远是它的主角,海明威、雨果、莫奈这些名人雅士也都纷纷前来打卡,名副其实的网红店。还是当年的铜盆铁锅明火烹饪,凭着传承1个多世纪的配方,想要吃到这朴实的煎蛋饼还需破费一下,吃的那可是穿越的感觉!

图片来源:上图:lamerepoulard.com,下图:vutheara

由于海水的灌溉,圣米歇尔山附近的草地被盐碱化,养出的黑脸小羊,肉质据说有海的鲜味。并且这种羊 (Prés-salés du Mont-Saint-Michel) 还有有原产地名控制标志呢。由于比较稀有,所以价格也偏高。就餐时可以问一下店家能不能吃到 盐地羊肉 (L'agneau de prés-salés)。

印象派的诞生地

1863年,莫奈被学院派沙龙拒之门外。1874年31名年轻画家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一次画展:莫奈(Monet)、雷诺阿(Renoir)、马奈(Manet)、德加(Degas)、塞尚(Cézanne)、西斯莱(Sisley)、毕沙罗(Pissarro)... 这群年轻画家用叛逆的作画方式挑战着学院派的神经:粗略的用笔,模糊的色块,抛弃了写实的细节,也毫无高贵的主题。这是随后大行其道的印象派L'impressionnisme 的初生,在一片口诛笔伐中艰难行走着。

特别的光线,蜿蜒的河流,简单的生活幸福,让诺曼底大区成为了印象派的诞生地,这一著名的法国绘画流派于19世纪后半叶诞生自几位艺术家的联盟。

诺曼底大区和法兰西岛大区是了解印象派的绝佳目的地,它们带您沿着汇入大西洋的几条河流游览,这两个地区的光线如此独特,曾经为几位最伟大的艺术家赋予灵感,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人。

翁弗勒尔 Honfleur

说起印象派,最初的萌芽就从翁弗勒尔开始。印象派真正的铺路人是莫奈的老师——欧仁·布丹 (Eugene Boudin)。他出生于诺曼底翁弗勒尔,终身都在描绘海边的景色,擅长以粗放的笔触写生,被认为是“描绘天空的大师”。也是他告诉莫奈:“在自然中,当场直接画下所见”。城中的欧仁布丹美术馆(Musée Eugène Boudin)展示了他大量绘画和众多十九世纪末期的摄影作品。

图片来源:Booking.com

翁弗勒尔位于塞纳河出海口左岸,历史悠久,建城已有千年。它注定是与画家和印象派息息相关的,拥有着令人难以抵御的魅力。老城港(Vieux bassin)总是画家笔下的常客,它千变万化的光线为这些运用色彩的天才带来灵感。正如曾经这片天空的梦幻光影赋予库尔贝、莫奈、布丹等众多画家创作灵感一样。如今,小城的数十家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仍在长期展览一批古代和当代的画作,我们可以在那里仔细品味属于印象派最佳年代的气息。或是在港口随处找个角落坐下,看一眼水中倒影,相信无人不会为此倾倒。

勒阿弗尔 Le Havre

说起勒阿弗尔,第一印象会不会就是“印象”呢?对,就是莫奈的《日出印象》。勒阿弗尔算是印象派祖师莫奈的出道之地。

图片来源:©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France《印象 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勒阿弗尔的辉煌曾在文艺复兴时期崛起,这座塞纳河入海口边上的小渔村成为皇家军港和法国探索海外新世界的始发站。经过二战后的勒阿弗尔一片狼藉,幸存的建筑寥寥无几。但一座前卫现代的崭新城市即将从战火的灰烬里重生。

法国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他是第一个使用钢筋混凝土演绎建筑作品的建筑师,他在勒阿弗尔大展拳脚。2005年,重建的勒阿弗尔城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les-escapades.fr

奥古斯特·佩雷的建筑风格基于两个基本原则:支撑结构(框架)和填充(隔板)。统一化的制造带来严谨的节奏感和建筑效率。他在这座城市的代表作有市政厅(Hôtel de Ville)和那座扎眼的圣约瑟夫教堂(Église Saint Joseph)。圣约瑟夫教堂是今天勒阿弗尔市的地标。它高达106米的钟楼,是法国最高的钟楼之一。走进这栋建筑,才能发现,这里是一座水泥铸就的圣殿。

来勒阿弗尔朝圣印象派艺术的人们同样不会失望。安德烈.马尔罗现代艺术馆(Musée d'art moderne André Malraux,简称MuMa)是收藏印象派作品第二多的美术馆,其印象派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仅次于巴黎奥赛美术馆。我们已经分不清是勒阿弗尔成就了莫奈,还是莫奈让勒阿弗尔重新闪耀,无论如何去港口走一走,这里的日落并不逊色于那永恒的日出。

吉维尼 Giverny 

傲然坐落在巴黎与翁弗勒尔之间,从巴黎驱车只需50分钟。这里因为莫奈定居而声名鹊起,宛如一处印象派的世界胜地。

莫奈用他艺术家的视角打造了打造了他的花园,连池塘中的睡莲也是他亲自种植打理的。绿色日本桥,竹林,鲜花、垂柳,花园里充满了色彩、光线和倒影。莫奈在这些生活及创作场所生活了43年,直到1926年去世。

图片来源:© Fondation Claude Monet, Giverny

经过保护与重建,莫奈的花园内繁花似锦,并且“四时之景不同”。从4月开园时的郁金香,到盛夏最著名的睡莲,10月闭馆前的菊花,在这里可以找到莫奈画中的每一种色彩。

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连作《睡莲》。沿着水面,美丽的睡莲一片片向湖面远处扩展开来,画家利用了树的倒影,衬托出花朵的层次,是十分有创造性的构思。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 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这是一部宏伟史诗,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

图片来源:© Irakite - AdobeStock

莫奈大师在印象派艺术上的造诣自然是极好的,对于后世印象派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与莫奈花园相隔几米,便是吉维尼印象画派艺术博物馆,现如今博物馆主要致力于吉维尼艺术界的印象派艺术历史和发展,是了解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最佳去处。

另外,博物馆里的花园也很值得一看。它于1991年建立,花园里的景观和植物由曾打理过巴黎皇家宫殿花园的园艺景观大师Mark Rudkin执掌。花园结构分明,现代感十足。大片单色的花田呈几何对称状排列,漫步不同色调的花田中,游者不知不觉已进入一个宁静安定的状态。 

埃特勒塔 Étretat

诺曼底的春天是淡绿色的,乡村的草地、绿植、苹果园都露出萌动之意。这份景色在壮阔的阿尔巴特海岸线 (Côte d'Albâtre) 上更加养眼,连绵的白垩岩上覆盖一层浅浅的青草,远远望去是春日的配色啊!

图片来源:左图:Etretat-facebook,右上:莫奈《埃特勒塔悬岩》1886 © National Gallery of Norway,右下:莫奈《埃特勒塔悬岩》1885 © Clark Art Institute Williamstown

距离勒阿弗尔不远处,小港口埃特勒塔坐落在纯白海岸,这片海岸拥有令人目眩的白垩悬岩。象鼻山肯定是埃特勒塔的象征。鹅卵石海滩上,120米高的白垩悬崖峭壁在海风中风化成象鼻一样的拱门。这里的象鼻山不是一座,而是友爱的一家人:象爸爸,象妈妈带着小象。而“响石”是埃特勒塔海岸的奇景,一片片的卵石,被海水冲刷地溜圆,每当海水拍案,荡漾中的卵石齐齐地奏出“哗啦啦”的音乐。

埃特勒塔四季变幻的光线为莫奈带来灵感,他将象鼻山反复描画。晴天雨天、日出日落、潮涨潮落...画尽了气象万千,流连忘返。作家莫泊桑也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时光。张国荣1999年的一部音乐电影《左右情缘》也取景于此。

图片来源:Claude Monet 1883 <The Cliff, Étretat,sunset> © The North Carolina Museum of Art

沿着一条小道爬上小象鼻山(Falaise d'Amont),山顶有一座圣母礼拜堂(Chapelle Notre-Dame de la Garde)。凛风远眺,一边是一望无垠的海阔天空,回眸另一边则是小镇的人间温暖。

对奶酪的爱

法国人对奶酪的爱是深沉的,全法国几千种奶酪品种,堪称奶酪王国。 其实法国奶酪的工业化生产并不久远,现在六七十岁的法国人都会告诉你,在他们小时候奶酪全部都是手工作坊生产的。

在诺曼底的众多奶酪中,最出名的四种就是:诺曼底卡蒙贝尔(Camembert)奶酪,利瓦若 (Livarot)奶酪,主教桥(Pont-l'évêque)奶酪,内霞岱尔(Neufchâtel)奶酪。这四种奶酪都具有原产地控制命名(AOC)标识,完全依循地方传统工法制造,展现区域工艺与特色。 

法国人热爱生奶制造的奶酪,性格较强烈,口味较佳,为了生奶奶酪,死也愿意!然而世界上部分国家则严格禁止生奶奶酪...所以既然来到生奶奶酪的国度,就得尽量品尝这种不一样口感的乐趣。先从在酥脆的乡村面包上放一块卡蒙贝尔奶酪开始吧! 

卡蒙贝尔 Camembert

卡蒙贝尔几乎是第一个被大众知晓的法国奶酪,因为它是第一种完成工业化生产的奶酪。大家都觉得卡蒙贝尔奶酪和布里奶酪有点像。确实,它俩有“遗传关系”!

话说当年,卡蒙贝尔村的玛丽•哈雷尔 (Marie Harel) 救了一位神父的命,赶巧这位神父来自布里地区,为表感激他把布里的配方传授给了玛丽。不同的奶源、风土养出来的奶酪口味自然大不同,再加上玛丽在配方上做的改变,发展出了很不同的味道,她还用自己家乡卡蒙贝尔来命名这种奶酪。

图片来源:© RBOZUK / Istockphoto 

获得原产地命名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认知度。卡蒙贝尔奶酪被拿破仑三世挖掘到了,他在阿让唐 (Argentan) 这个地方时,吃到了卡蒙贝尔,很是心怡就把它寄回了王宫,卡蒙贝尔的好运从此开启。

卡蒙贝尔镇则非常迷你,但风景十分秀丽。博蒙瑟尔庄园 (Beaumoncel Manor)是发明人玛丽的故居,也是她开发卡蒙贝尔奶酪配方的地方! 庄园建于17世纪中期。房屋本身就很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图片来源:左图:myfrenchheaven.com,右图:@jean melis

小镇的卡蒙贝尔之家(La Maison du Camembert)是个奶酪博物馆,外观直接按照奶酪的包装设计了一番,感觉走进了一块香醇的奶酪之中。如果你奶酪的做法感兴趣,建议你下午2点之前去赫罗尼耶农场-杜兰奶酪厂(Ferme de la Héronnière–Fromagerie Durand)逛一逛,这个时间点可以看到工人们给奶酪手工塑形。

卡蒙贝尔最常见的分享食谱就是直接包在锡纸里烤化,然后就着任何面包或者饼干吃。包个锡纸、奶酪中心划两刀,然后让烤箱自己工作15分钟基本就成了。

图片来源:Régal

 

利瓦若 Livarot

如果利瓦若奶酪是军人,那他的军阶肯定是上校,身上有着代表军阶的条纹:五条芦苇条纹。在奶酪上围上带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巴黎-利榭-卡昂铁路的开通,使得利瓦若奶酪可以开拓新的市场。这款奶酪由于乳脂肪含量低,为避免在运送过程中坍塌,加上这五条纹阶可以帮助上校英姿焕发地挺立。

图片来源:© Joebrandt / Istockphoto

主教桥 Pont-l'évêque

不可否认地,在气味上越有个性的奶酪,反而越好吃。品尝奶酪时,简直是所有感官同步耽溺,尤其真正芳香的力量来自奶酪外皮,奶酪熟化工人小心翼翼地重复水洗,以达成柔软的质地与醇厚的口感。在全世界最香的奶酪排名中,法国包办了前十位。诺曼底骄傲地拥有排名第八的利瓦若(Livarot),以及排名第二的主教桥(Pont-l'évêque)。

图片来源:© Juanmonino / Istockphoto

主教桥奶酪,又称作蓬莱韦克奶酪,这是诺曼底地区最古老的奶酪之一。在12世纪时,主教桥奶酪可以用来交换和支付,甚至还能用来纳税!顾名思义,它是来自修道院的配方,也是法国为数不多的方形奶酪。

外型的方正让它相当好认,奶酪外皮上还有比斑马还密集的条纹。 它有4种尺寸,外皮从金色到橙色都有、带方格形的纹理。这也是一款友好的淡奶酪,有黄油香和淡淡的榛子味。这些橘色的条纹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来自一种学名为短杆菌的红色细菌(ferments du rouge)。在水洗的过程中添加这种红色细菌,以启动发酵并保持奶酪质地柔软。表面上这种特殊的颜色对味道没有影响,反而增添了魅力!

图片来源:Calvados Toursime

同名小镇蓬莱韦克,位于诺曼底大区卡尔瓦多斯省 (Calvados)。这里当然少不了彩色木筋房和苹果酒。小镇在二战时经历了大面积的创伤,三天的战役毁灭了65%的小镇,留给它今天更多元的模样。除了古老木筋房的聚集区,中世纪的建筑也有留存,并且依旧在使用的。镇中心是哥特式的圣米歇尔天主教堂 (Eglise Saint-Michel),以它跨越时代的建筑见证了时间。

内霞岱尔 Neufchâtel

内霞岱尔奶酪美得让人动心,想要一口咬下去!它那爱心的造型可以上溯至百年战争时期。年轻的诺曼底女孩制作心型的奶酪送给英国士兵,以向其表达爱意。下回情人节的礼物还不知道送什么吗?这或许是个好主意!

图片来源:© Philipimage / Istockphoto

 怎么样?对诺曼底心动了吗?下一期我们一起去北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