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典时代的“传统教育”,何以回应当代教育的结构性危机?

2022-05-23 18: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PUP China 普林斯顿读书汇

Editor's Note

在西方历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后,教育理念中的精华是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看似过时,却成功地培养出了一批改变世界的思想家,包括那些发起科学革命的人。批判性思维、清晰的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力与好奇心……这些被当时的教育培养出的思维习惯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备受认可。伟大如莎翁是如何被他所处时代的教育所塑造?在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是否秉承相同的使命和目的?如果是,这一目的又是什么?

在4月28此次会议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与温州肯恩大学图书馆,以及昆山杜克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讲座中, How to Think Like Shakespeare: Lessons from a Renaissance Education 一书的作者、美国罗德学院英语教授 Scott Newstok 给出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回答:教育的本质必须是关于思考的,而不是为了训练学生掌握某一套特定的技能。

在讲座中,Newstok 教授还与温州肯恩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主任 David S. Hogsette 以及昆山杜克大学美国文学与历史助理教授 Selina Lai-Henderson 就当代的教育问题、人文教育的意义等问题作出了深入探讨。本篇推送包含本次讲座的视频回顾与文字纪要,以供读者们参考。此外,Newstok 教授还向中国读者分享了此次讲座的ppt,关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官方公众号“普林斯顿读书汇”,在后台回复“莎士比亚ppt”获取(请勿在本文文末回复)。

Scott Newstok 主题演讲

点击视频回顾Scott Newstok主题讲座

How to Think Like Shakespeare 一书的作者、美国罗德学院英语教授 Scott Newstok 给中国读者们带来了一场极富感染力的讲座。Newstok 教授提到,他的写作初衷,并非是想将本书变成一本大部头,而是想给读者们带来一本“好玩”的书,一本类似于“菜谱“的书——每个人都能使用手头的原材料,结合书中所给出的建议,来创造出自己的佳肴。

在主题讲座中,Newstok 教授简要介绍了书的十四个章节,梳理了其中的内在逻辑。

本书的行文基础在关键词——思考——之上。思考并非是异想天开、白日做梦,而是需要有不断的精力和智识投入,需要我们不断训练自己的大脑。莎士比亚经常将思考类比于锻造器皿:需要千锤百炼,需要不断积累,收集思考的素材,才有可能最终产生自己的洞见。

而教育,不仅需要培育学生思考,还需要明晰教育的目的为何。Newstok 教授提出,我们当下的教育常常将“手段”错当成了“目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估;学生由于升学和求职的需要,常常力图获得高分。但高分本身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当下的教育评估经常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精疲力竭。以分数为追求、以绩点为成就,常常会妨碍我们去探寻教育的真正目的。

那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Newstok 用了制作陶瓷这个例子。手艺人制作陶瓷,并不是为别的目的,而是期盼能创造出一件艺术品——一件可以超脱于个人之外的艺术品。而创作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技艺(craft)。技艺是Newstok 书中和讲座中经常提到的词语。它不仅仅代表技能本身,它更为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工匠精神”。人们通过向前辈学习,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传承优良的技艺,锻造美好的事物。

“技艺”制造的“手艺品”优良与否,其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是否“适合”(Fit)。Newstok 介绍道,莎士比亚出身于一个手工艺者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制作手套的匠人。好的手套是贴合人手的手套,而老师和学生之间、思考者与传统之间,若能“匹配“和”适合“,那就会产生一拍即合的效果。

在讲述了教育和思考所需要的工具(技艺)之后,Newstok 随后介绍了教育的场所,对学习而言非常重要的注意力,以及科技给教育带来的改变和挑战。Newstok 着重回应了疫情对教育的影响:远程教育盛行,而线下教育空间被极大地挤压。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当面的交流都非常重要。而远程教育使得我们的注意力经常被手机、被互联网所打扰,我们很难真正地去专注于此时此刻。注意力对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去反思科技和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冲击。科技对教学很重要,但它不能取代人的思考,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交流。

Newstok 教授还讲述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几项技巧:模仿(imitation)、练习(exercise)、对话(conversation)、积累(stock)。技艺的取得,建立在广泛的积累和模仿之上。需要不断从已有的思想材料中学习,与前人以及同时代的人对话,从而获得思考的素材。Newstok还提出“模仿”和“练习”的重要性。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双向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训练:学生将拉丁文翻译成英文,再把英文翻译成拉丁文。在这种双向翻译中,练习者可以将思考内化,并一步步了解原作者本身的语言风格、行文习惯以及写作意图。莎士比亚本人也受这种训练的裨益。比如在莎翁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了很多 “to be or not to be” 的句式,但莎士比亚将之进一步精炼,从而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喊出了这句响彻后世的“生存还是毁灭”。

最后,Newstok 教授提到了创新、创造与自我解放。创新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毫无限制,相反,创新需要戴着镣铐跳舞。比如十四行诗,虽然有着明确的体裁规定,但莎士比亚在这种形式中创造出了最伟大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限制(constraints)也可以极具生产力。以此,人们可以去创造(making),去精进技艺,去认识自己,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和书籍中一样,Newstok以“自由”(freedom)这个话题作为主题讲座的结尾。在当下,回顾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我们所在时代的创造力:通过对经典的回顾,积累我们思考的素材;通过学习并模仿经典,来打造自己的技艺;在千锤的思考和练习中,解放思维,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讲座问答交流环节

在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Newstok 教授与温州肯恩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主任 David S. Hogsette 以及昆山杜克大学美国文学与历史助理教授 Selina Lai-Henderson 作出了深入探讨。讨论的主题和关键点包括:

1. 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结构性问题?

当下,我们确实面临教育危机。但教育从业者可以从局部做起,从地方做起。

思维训练方法是可以超越国籍和学科的。人文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增进对多样性、对自我和他者的理解。

教育的目的要放长远:比如我们跑步,目的并不是为了跑5km,而是为了身体健康。教育不是为了拿高分,而是为了锻炼思考能力,成为“完整的人”。

2. 对远程教育的讨论

疫情以来的远程教育确实带来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以及低年级的本科生来说。很多教师觉得网络授课事倍功半。

强调面对面学习的重要性。

3. 中外教育的结合:文艺复兴式的“人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比较

中式教育讲究“全面思考”——儒家教育。

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模式也一直在变化。

中西教育有共性: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

中西教育的结合,可以先从“共性”开始,再逐步求同存异,并理解这些差异。

双语教育有很强的优势。第二语言能很好地增进我们用第一语言表达和思考。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拉丁语的教育,就促进了培根等人进行更好的科学思考

4. 人文学生的职业发展

希望研究生能广泛、且有深度地阅读。

人文训练其实在非学术市场上也有优势,许多理解和沟通的技巧可以迁移到职场。

如若要进入学界,需要发展多元的学术技能;但进入学界并不是唯一的就业路径。

5. 何谓“人文”,如何理解“global leadership”

人文教育能够帮助我们跳出自己所在的空间思考,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者的关系,看到自己的文化与别的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甚至是看起来与自己距离甚远的文化。

“领袖”应该是“公仆”,需要有服务精神。世界领袖,也就是世界公仆。为人民服务需要了解他人的需求,符合公众的利益。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liberal arts”。人们现在想到这个词,会把 liberal 视为一种政治立场,arts 视为艺术和绘画。但其实,文艺复兴时期提出这个词,其精神可以被更好地归纳为“crafts and freedom”:我们需要去学习自己不懂的事物,去增进对多样性的理解,去和更多的人更好地交流。人文教育,并非如人们所想的,是一种精英教育,它应该成为一种大众教育——帮助人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点击视频回顾讲座交流环节

PUP内容速递

点击下图链接直达本书购买页

How to Think Like Shakespeare

活动价:98元 原价:130元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之下,我们是否逐渐缺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进入大学之后,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建立“批判性思维”?针对这个问题,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启发性和娱乐性兼备的指导方案。作者基于莎士比亚其人及作品,创作出14篇简洁生动的章节,以帮助读者们在校园内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有效的写作以及更愉快的学习。

以塑造了莎士比亚其人和他的艺术作品的教育环境和理念为参照物,在这本书中,Newstok 通过独特的分析,对于如何提高思考的能力以及更好地打磨这项技能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建议。希望寻求打破当前定量的、以考试为基础的教学策略的教育者们,以及所有有志于提高自己思考技能的人,都会从阅读本书中受益。

原标题:《古典时代的“传统教育”,何以回应当代教育的结构性危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