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诗歌之夜,诗人们用自己的母语在黄浦江上读诗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10-11 11:4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10月10日晚,浦西万国建筑博览群和浦东金融中心的高楼遥相对望,中间隔着滔滔的黄浦江水和百年时光。

今年是中国新诗诞辰百年之时,也许是为了呼应古老与当代的主题,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将“不夜上海·诗歌之光”金玉兰上海国际诗歌奖颁奖仪式暨诗歌晚会搬到了黄浦江中的游船上。当天19时到21时,载着一船诗人的翡翠公主号游船在江水中游弋,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艾略特诗歌奖得主大卫·哈森、日本诗人高桥睦郎、中国诗人郑愁予等多位嘉宾伴着江水声朗读了自己的作品。

gao
阿多尼斯获首届“金玉兰”诗歌奖

本届国际诗歌节首次设立“金玉兰”诗歌奖,87岁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成为首位获奖诗人。

阿多尼斯被誉为“当代阿拉伯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也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争夺者。许多人依然记得,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开奖前十几分钟,有中国媒体闹了乌龙,提前宣布阿多尼斯为诺奖获得者,让这位诗人的名字一夜间走进普罗大众视野。

然而在这之前,只要是对诗歌稍有兴趣的人,也不会不知道阿多尼斯,他的作品《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大概是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阿语诗集。

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生于叙利亚,长于黎巴嫩,最终定居巴黎,是传统阿拉伯的叛逆出走者。他对阿拉伯政治、文化、社会所作的空前尖锐、深刻的批判,对整个阿拉伯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他成为当今阿拉伯世界最具争议的文化人之一。

时隔一年,上海用“金玉兰”诗歌奖,给了这位满头银发的诗人中国诗歌界的敬意。

阿多尼斯曾说自己并不在乎文学奖项,甚至不在乎是否获得诺奖。接过“金玉兰”诗歌奖的诗人在致辞中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所有国家对于不同的奖项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但他认为“金玉兰”诗歌奖有特别的意义,是他以古老阿拉伯文明接续古老中国文明的桥梁,“在今天我要忘掉所有别的说法,这个奖对我而言是一座新的桥梁,让我和中国文化建立新的关系,必须要把这种情感和中国观众分享。”

“感谢上海国际诗歌节,令我与上海的诗人、小说家、文学家建立了更亲密的关系,让我更有机会了解伟大的中国人民。我深感荣幸。”如今满头银发的阿多尼斯在1980年曾到过上海,“我第一次来上海时,总觉得它像纽约这个大都市的郊区;但是当我2009年重新来到上海时,印象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非常高兴,上海已经和纽约站在同一个门槛上,向未来对话。”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本届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任王伟,与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本届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任吕晓慧女士共同为“金玉兰”诗歌奖得主阿多尼斯颁奖

诗人们以母语在黄浦江上读诗

简短的颁奖典礼后,黄浦江上的诗歌晚会开始了。

尽管久居巴黎,阿多尼斯却坚持只用阿拉伯语写诗,他坚持说“一个诗人无法用两种语言写作”。

这场诗歌晚会亦是以这样简单的方式切中诗人的内心。没有评论家点评,没有华丽的舞台,甚至没有同声翻译。不同国家的诗人,伴着黄浦江的水声,依次用母语读一首自己的代表作。

诗歌晚会以当下大热的“一带一路”为主题,希望以“诗歌”这一文明形式,挖掘、展示和研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诗歌历史及文学现状。在这个有些“硬”的主题之下,主办方选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呈现方式。三层游船被划分为“陆地”“海洋”“天空”三个不同板块。捧着圆形灯具的舞者带领诗人和观众拾级而上,从底层“陆地”主题,走向“海洋”,再走入“天空”。

在一层象征“陆地”的船舱,阿多尼斯以诗作《我对你们说过》开场:我对你们说过/我曾倾听大海向我朗诵它的诗篇/我曾倾听海贝里沉睡的摇铃……

大卫·哈森

高桥睦郎

之后,大卫·哈森、高桥睦郎、阿莱士·施蒂格、张烨等诗人分别朗诵了自己的诗歌。

二楼栏杆前,黄浦江水和外滩灯光交相辉映,寓意着丝绸之路从陆地延续到海洋。

诗人郑愁予、张如凌、凯喆安以江水声为背景读诗。

郑愁予
顶层甲板象征天空,视野一览无余,最后的朗诵以阿多尼斯的诗结束,形成闭环。朗诵家过传忠朗诵了这篇阿多尼斯根据自己的上海之旅所写的散文诗《上海的声音》,“上海,聚会开始,却没有离散的时候。”

“城市需要诗歌与诗意”

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8首白话诗,被认为是中国新诗诞生的标志。

《蝴蝶》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放到今天,谁都能一眼分辨出不算是一首好诗。但在当时却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新诗运动,引发了对白话文诗歌的大讨论,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百年已过,中国新诗成熟了,却也变得小众了,回到了文学的应有领域之中。但我们依然需要诗歌。

在中国新诗诞辰百年之际,今年有不少以“现代诗”为主题的活动在上海展开。

今年4月21日,复旦成立复旦大学诗歌资料收藏中心,聚焦于收藏1980年代以来活跃的重要诗人的手稿、书信、照片等等,目标是成为“以当代诗歌资料为中心、努力勾勒诗人个体成就和谱系、洞见中国当代诗坛全貌的诗歌资料收藏馆”。

赵丽宏

今年4月27日,第三届上海市民诗歌节开幕。诗人赵丽宏说,诗人都是用文字表达自己心灵世界及对世界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市民参与诗歌创作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从大量非专业写诗者中,我们一定会发现真正的金子。”

在上海,对诗歌和诗人的关注仍在增长。

上海国际诗歌节组委会秘书长、徐汇区文化局局长李明毅说:“上海太需要诗歌了,诗人们带来的艺术成果,对于丰富区域的文化底蕴大有助益,城市需要诗歌与诗意。”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