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徐根宝的甜酸苦辣
原创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图说:根宝基地的首批队员(2000)。
2000年夏秋,我拍摄徐根宝在崇明建足球基地的电视纪录片。那时没隧桥,车辆进出岛是车轮渡。9月的一天下午,我们回电视台;徐根宝开车同行。他那辆“沪AZ2000”的黑色2000型桑塔纳,车头挡风玻璃左下角,放着上海市交警总队发的绿色派司,上有两个英文字母:“TY”。
根宝足球基地在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东首,我们想从早点赶往南门,生怕船上车位紧张占不到。徐根宝说不用,他打电话去预留两个车位。别看他到崇明才一年光景,已是神通广大的“老土地”。
图说:根宝基地开工了。
船开不久,徐根宝从渡轮小卖部买来崇明豆腐干。薄薄的小豆腐干,一包9片。咸滋滋的,咀嚼着,有股乡间豆腐作坊的烟火味。
徐根宝敦促我们品尝,“这味道不错吧。比苏州的豆腐干好吃,苏州的太甜。”说完,起身又去买豆腐干了。看来,他很喜欢这个豆腐干。经常来往上海与崇明,想是少不了吃它。
岛在一点点远去。吃着豆腐干,想着与徐根宝一起吃过早餐中餐和晚餐,吃过自助餐工作餐;当然还开过桌头。这圆台面不仅在上海市区吃郊区吃,还在市外吃,近在昆山远至大连;但一直没时间和机会谈谈“吃喝经”。船到石洞口要一个多小时,我们就边吃边聊,听徐根宝说他的甜酸苦辣。
图说:本文作者(右)记录了徐根宝的甜酸苦辣。
鲍里奇摄
马拉多纳吃番茄都蘸盐
徐根宝这位中国足球的大牌教练,走南闯北,也跑了不少国家。问起他最爱吃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豆制品,喜欢面食。面食是一年四季不断,吃饺子,吃面条。”
他提及饺子,却没说馄饨。上海人的馄饨是家常的,也出现在元宵这样的节点:十五吃汤团,十六吃“财亨馄饨”。也有十五那天两者统吃,“正月半夜接灶君,荠菜园子肉馄饨。”(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根宝基地后来小有名气的点心不是饺子,而是“根宝馄饨”,我们每次去必打卡。
图说:独家的“根宝馄饨”有名气。
有一年,他带国家二队到印度打“尼赫鲁杯”。因口味不同,什么东西都觉得“不好吃”,惟一能吃的就是炒面。于是,硬是吃了一个月的炒面,吃得面黄肌瘦、心里发慌。现在一想起就“心痛”,那种惨兮兮的滋味,经常出现在梦中。
“还有炒蛋,蛋炒饭。告诉你,好吃的东西有千万种,但百吃不厌的只有蛋炒饭!”徐根宝继续说他的最爱。难怪过去跟申花打客场,分管生活的张德发总会弄只炒蛋,还有排骨。昨晚吃饭时,徐根宝也点过炒蛋;还叮嘱服务员关照厨房,蛋要炒得老一点,还要咸点。
图说:蛋炒饭是徐根宝的一个最爱。
我不解地问:“现在不是提倡饮食低糖低盐、吃太咸容易血压高吗?你怎么偏偏要‘咸一点’呢?”
“一个人不吃盐就没有劲,有不少美国人说多吃盐好。不吃盐,一没味二没力。马拉多纳吃番茄还要蘸盐。”徐根宝的回答,使我想起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那个千方百计冒着生命危险把盐送给山里红军的潘冬子。一个人不吃盐不行,那吃多少才行?
家里烧菜用的放盐小勺,还是本世纪初姆妈给的,标明一勺2克。勺柄两面有字,一面是:食入标准:每人每日不超过6克盐。另一面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赠。
图说:每日食盐有标准。
袁念琪摄
吃的最爱还在延续。
“我很注重汤。”说到汤,徐根宝的声音微微高了,手也比划开了。“我喜欢沙锅煮的汤。放大白菜、放线粉,味道真好。用那种炭烧的火锅。”
他说的炭烧的火锅,我家就有一个铜制的,我们叫“暖锅”。在上世纪70年代,烧的炭还是从杭州带来的,上海无处买炭。
图说:炭火锅,我们也叫它“暖锅”。
一说起汤锅,他一脸的灿烂,滔滔不绝地讲解熬制汤锅的特点,俨然像在赛前准备会上布置战术一样。我的眼前,浮现出客场挑战大连万达的赛前准备会。徐根宝站在小白板前排兵布阵,讲解战术;声音是这样,语调也是这样,手势更是无二。一个对生活有激情有认真投入的人,才能走长远的路的。
图说:一个对生活有激情有认真投入的人,才能走长远的路的。
他斩钉截铁地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思绪:“再好的饭菜,如果没有汤,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徐根宝说他爱吃的和不爱吃的都是天生的,都是习惯造成的。他喜面食好喝汤,尤其还要在汤里搁大白菜——这些喜好与他长时间在北方生活有很大关系。
我知道他不爱吃的东西只有一样:甜食。不吃不是如当时一调查报告所说,“糖类食物对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最大,会使人情绪沮丧”。他不吃甜食,而是因一段令人辛酸的往事。
图说:徐根宝感慨“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吃伤。一吃伤就麻烦了。”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徐根宝至今记得,1959年在市少体校,吃早饭没一丁点的菜,饭桌上只有用少许油炒过的颗粒粗盐。后来,当兵到了部队,一天才有了半斤的定量;但吃了没多一会儿就饿了。部队驻在南京郊外,有人站岗时饿极了,就偷偷地挖地里的萝卜,填填肚子。
待他到南京部队体工队,严峻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生活也好多了。1962年的元旦,那天可以敞开肚皮吃了。猪油年糕,徐根宝一阵猛吃;吃伤了。从那之后,他一见猪油年糕全身发抖,鸡皮疙瘩就起来了;他再也不敢吃甜食了。说到这,他感慨道:“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吃伤。一吃伤就麻烦了。”
这个“麻烦”,成了一个人一生的一个结,也可以说是一个痛。这样的“麻烦”、这样的痛楚该是不会再发生了。
徐根宝补充道,“我能吃葱能吃大蒜。但不吃蛇也不吃鸽子。”他不吃的原因不复杂:不吃蛇不吃鸽子是从小就不爱吃,不吃鸽子还因为鸽子象征着和平。
我问他,不吃蛇是否是认为蛇有灵气的缘故,有位作家就是以此拒绝吃蛇的。
他点点头。一旁的同事说,自己一直吃蛇,不是也蛮有灵气的么?
徐根宝道:“本来你的灵气还要大些。吃了蛇,就小多了。”说着,他哈哈地笑开了。
一日三餐,一个不能少
一个人的吃是有原则的。摈弃一些历史的、人文的抑或是环境和传统等因素,那这个原则是十分简单明了:吃要讲科学,吃要重营养。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更应该是个吃有原则的人,是个吃讲科学重营养的人。一些高校的体育专业,还开了体育营养学。
我抛砖引玉,向徐根宝谈了我“吃的原则”,那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和“三要三不要”。
“四项基本原则”为: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菌类),吃一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鱼类),吃没有腿的不如吃有腿没腿(混吃)。“三要三不要”是:要吃有毛的肉,不吃没有毛的肉(内脏);要吃有鳞的鱼,不要吃没有鳞的鱼;要吃有绿色的菜,不要吃没有绿色的菜。
图说:在国外超市购物。
稍一思索,徐根宝也道出两个“吃的原则”:“一个是要强调规律性,这很重要。另一个是,爱吃什么就吃什么。这与做事的道理是一样的。”
他调整了一下坐势,开始阐述这两个原则:“我吃东西比较随意,能吃五星级也能吃大排档;但我认为饮食的规律性很重要。我是早中晚,一日三餐都不少,必须要有三顿。这按时吃饭的习惯,还是在运动队养成的。我现在就是晚上睡得再晚,哪怕凌晨三点睡下,还是要起来吃点早饭。”
徐根宝摘下眼镜,习惯地把一只镜脚抵在了嘴唇的右下方。“吃饭没有规律性,就会引起内分泌失调;要生很多的病。你看吧,胖人多是不吃早饭的。”
接着,他又解释他的第二个原则:“你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第一要考虑有利于身体,第二要色香味齐全。我爱吃能消化吸收的。还有,不爱吃的东西就不要强迫吃。”
图说:1995年,徐根宝率申花队夺得全国足球甲A冠军。
徐根宝是非常注意一天的第一餐。只要是他带的运动队,就要求队员早餐一定要吃黄油。我们在拍片时看到,足球基地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吃的。原先,上海申花队和大连万达队的早饭是吃蛋糕炒面,不吃黄油,徐根宝带队后就改了过来。不管到哪里,早饭要有牛奶、要有鸡蛋、要有面包,更要有黄油。
“中午可以少吃一块大排,但早上不能不吃黄油。早饭要吃得好,这是中国的老话。吃了黄油,有了油水,就有了力量。一吃就有了精神。甚至是可以中午不吃饭,下午照样有劲。”徐根宝说这是他的切身体会,也是他多次出国比赛、交流的一个收获。
图说:根宝的一个宝。
有时,他也给队员们打心理战。夏训时,队员怕热,不愿意喝鸡汤。徐根宝对队员们说,鸡汤里放了人参。于是,队员们喝了起来,都说好喝,还一个劲地赞:喝了就是不一样,浑身都来劲。
徐根宝暗暗发笑,汤里连一根人参须也没有。
饮酒不醉最为高
在根宝基地拍摄时,不仅遭遇台风,轮渡停航而困在岛里;而且还在岛上过了个中秋节。
那天,食堂里灯火通明。在这个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从市区匆匆赶回岛的徐根宝、全体教练、崇明的老师,与足球基地的孩子们一起欢度佳节。晚饭是蛋炒饭、红烧大排,还有中秋必备的毛豆芋艿。没有饮料,徐根宝规定只喝矿泉水。
图说:徐根宝与孩子们。
晚饭后,徐根宝给孩子们讲起了1989年中秋的故事。他带国家队到天津对垒八一,比赛前夜正逢中秋。八一队被天津警备区接去吃烤鸭了,队员们问徐根宝晚上怎么安排?回答是两个字:开会。
在会上,他只说了两点:中秋不能团圆,一是我们工作决定,二是要明白家人最希望我们明天能赢。八一队吃烤鸭,我们在开会,我们明天场上见。说到这,徐根宝伸出左手,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圆,另外的三个指头挺得直直的。
“第二天。三比零赢它。”徐根宝目光炯炯。
图说:教头赠我激情书。
袁念琪摄
足球职业化后,有人说那时的徐根宝,执教甲级球队是东西南北已跑了三方——东是上海申花队,南是广东松日队,北是大连万达队;缺的就是西面的。走南闯北,也尝了各地的菜肴。
“外地的菜么,广东菜最好吃。特别是汤、例汤,有西洋菜什么的。海鲜也不错,大连的最好,鲜。我喜欢虾和红蟹。吃辣的也可以,火锅、川菜,还有西菜也喜欢,但这些都调调口味的,天天吃不行。鲁菜我不太喜欢。”说着,徐根宝又咬了一口崇明豆腐干。
图说:调料也是认真的。
洪南丽摄
1996年,我随申花队报道客场挑战大连,徐根宝邀上海的记者与球队同住华日酒店。吃饭开三桌,两桌是队员,一桌是教练和记者。有一次,吃着吃着,队员那两桌人渐渐少了,都移到旁边一桌去了。那是满满一桌海鲜,做东的是跟到大连观赛的上海球迷,徐根宝不做声更不动身。海鲜是他喜欢的,但不喜欢这样面对海鲜。
话题转向了上海的本帮菜和点心,他说:“我爱吃的本帮菜有臭豆腐、红烧狮子头、炒鳝丝。”想想又说,“上海的小吃么,欢喜小笼包、蒸饺;小笼包最好里面有汁水,有汤。
这位激情教练能上球场,也能下厨房。徐根宝说了自己的几个拿手菜,感到是迎面扑来北方风——沙锅熬大白菜,里面放肉片、料酒、油豆腐。还会和馅,包馄饨、饺子。说着说着,又说到了炒鸡蛋:“炒鸡蛋炒得老才香,放料酒才有味。我喜欢咸点,下饭。放味精,我完全是凭感觉。”
图说:徐根宝与高洪波,带队做菜皆好手。
他的手艺还是在京城练就的,那是在1975年。他和高徒高洪波轮流做菜,与恩师年维泗切磋沙锅熬大白菜技术,配料是“532”还是“424”……后来他是很少下厨房了,为中国的足球八方奔走。
图说:徐根宝夫妇。
鲍里奇摄
那天吃饭时,他的夫人李老师说,现在更没时间烧菜了。那时,徐根宝的一颗心——扑在了中远汇丽队的身上,扑在了足球基地上,扑在了那100个孩子的身上。他要冲上甲A,他要缔造一支中国的曼联队;他的目光投向北京奥运会。
图说:饮酒不醉最为高。本文作者(右)与徐根宝干杯。
鲍里奇摄
数次聚餐,见徐根宝很少喝白酒。要喝也是啤酒和葡萄酒。1999年,他做了个150万的力波啤酒广告,有人还以为他是个啤酒爱好者,其实不然。他说喝啤酒全靠肚子大容量大取胜,话里头是有些不以啤酒为对手。
“我爱喝茶,喝绿茶中的龙井。酒平时不喝,要喝能喝一斤白酒。我喜欢高度的、特曲大曲;譬如像五粮液。”徐根宝说:“有一次,容志行、聂卫平、戚务生、我。一人喝一瓶。我的酒量大,大家都知道。”
他颇为得意的是:“我喝酒是从来不醉的。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徐根宝流利地一路背了下去。
石洞口就在眼前,渡轮就要靠岸了,离家的路也近了。
望着渐渐靠近的码头,徐根宝戴上了眼镜:“我平时,一个星期可以在家吃一二顿晚饭,早饭是天天在家吃的。我最喜欢早上吃泡饭。吃点咸鸭蛋、还有红烧鲳鱼做的鱼冻。”
徐根宝的脸上,露出了享受幸福生活的笑容。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获上海长江韬奋奖,上海市作协会员,入选《中国新闻年鉴》。1974年发表作品,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收入王蒙主编《中国最佳散文》。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
原标题:《徐根宝的甜酸苦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