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火车上的中国人:乘客是最美的风景
【编者按】
十一假期,不少人出行都乘坐高铁和动车。曾几何时,火车作为中国人长距离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在绿皮火车上吃喝拉撒睡,火车上的故事是最有生活气息的中国传奇。“铁道摄影家”王福春的摄影集《火车上的中国人》是捕捉这些传奇场景的经典之作。这本集子曾出版过3次,今年后浪图书为这本书制作出版了精装本,并请王福春聊一聊镜头后的故事。
后浪图书出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本文图片均由后浪图书提供。干摄影之前,王福春从铁路机车司机学校毕业,当过检票员。即便现在退休了,王福春还认为自己的身份就是铁路职工,就该拍奔腾机车和车厢里的人。他说,没有对铁路的感情,就拍不出《火车上的中国人》,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拍,就是漫长的40年。
王福春有美术功底,最喜欢漫画,照片里全是故事,不是白开水,越看越有味道。不过,真到火车上拍照,一切都是未知数,故事也不是自己找上来的。每次上火车后,王福春会来回溜达,第一趟找找感觉,发现故事就摁快门,像“职业小偷”一样“偷走”旅客的影像。看到他经常在车里到处晃,有旅客以为他是小偷就报警了,被警察查证件都是家常便饭了。最有趣的是,王福春的“贼眼”经常和真小偷遭遇,小偷还以为摄影家是“小偷”,把他当做同行。王福春说,一颗“贼心”、一双“贼眼”加一颗“贼胆”,能拍出“贼好”的照片。
2017年8月,王福春和青年作家远子在北京库布里克书店分享了《火车上的中国人》摄影作品背后的创作经历。作为黑龙江人,王福春曾经成功地拍摄了雪乡、东北虎等本地题材,但最后觉得还是要拍人,纪实摄影就是“人学”,不拍人就没意义了。在平遥摄影节第一次展出《火车上的中国人》引起广泛关注后,这套作品次年得了阿尔卡特大奖,也成了王福春的代表作,于是他把这个题材继续拍下去。
《火车上的中国人》原名《旅途百态》,1996年摄影家刘香成以《火车上的中国人》为题引介王福春作品发表,就这么把这个名字逐渐叫成了王福春的符号。多年来,王福春的粉丝越来越多。他在火车上拍片时经常被认出来,粉丝们争相和他握手、合影,请他签名,跟明星似的。在王福春看来,拍火车是无意识开始的,借了今天全民摄影的光而火了起来。但是,真正火起来的关键还在于《火车上的中国人》的专题性很强。
后来,王福春到北京生活,还拍了《地铁里的中国人》,作为姊妹篇。《火车上的中国人》这本集子里主要是王福春1990年代在火车上和火车站拍的,之后这20年他又拍了很多,他希望未来能出版新的“火车上的中国人”。而摄影背后,王福春在火车上遇到了更多有趣的故事。
北京-沈阳 1994年。王福春 摄最遗憾的一件事
1980年代的一天,王福春遇到有乘客在列车上生孩子。后半夜,车上的广播响了:找医生,有人要在车厢里生孩子。王福春马上拎着海鸥相机跑过去,列车员拿布和窗帘挡着,说不让男的过去。王福春说,当时他把画面都构思好了,没好意思非要去拍,可惜啊。人生的旅途,出生就应该是第一张照片。
成都-长沙 1996年。王福春 摄最惊心动魄的一件事
1991年,从哈尔滨到上海的列车人满为患,王福春被堵在车厢中间的人堆里。列车紧急制动,他跑下车了,想跑到另一个车厢再上车,忽然火车开了。幸好王福春从小是在火车上长大的,经常抓车、跳车,像“铁道飞虎队”一样。
说时迟那时快,刚抓车时还开得慢,开出车站以后人都漂起来了,千钧一发之际,车门打开了,列车员和几个旅客七手八脚把他拽回车上。王福春大喘气十多分钟才缓过来,后怕啊。
广州-成都 1996年。王福春 摄最不舒服的一趟旅程
1995年,王福春从哈尔滨到北京转车到西宁再到格尔木,海拔越来越高,他头疼得整夜睡不着。紧接着又到武汉和长沙,天气太热,车厢里没有空调,风扇刮起来的全是热风,王福春出汗、虚脱,跑到餐车要了些盐冲水喝,最后还是晕倒在车厢里了,头上磕个大包。
兰州站 1995年。王福春 摄拍了这么多火车上的中国人,王福春有非常多的体会。这不是我们出门坐几趟火车能体会到的。
王福春眼中,火车上是一个流动社会,临时大家庭。被铐起来押送的小偷,一直低头站着,王福春路过一咳嗽,小偷一抬头,正好看到镜头,咔嚓……
一对情侣合睡一张卧铺,看见镜头来了有点不好意思,蒙上毯子照亲不误,声音特大,逗得大伙儿哄堂大笑,王福春笑呵呵在边上等着,他们一掀开毯子,快门就咔嚓……
碰见一对母女,王福春顺手拍了一张,没注意到孩子父亲也坐在附近,后来尾随王福春,看他一路偷拍以为是坏人,趁他不注意,一把掐住脖子,挥拳就打……
通辽-集宁 1998年。王福春 摄因为照片展示的乘客形象非常写实,有时候相关人士会觉得这些作品看起来有点负面,好像展示了太多落后的东西。不过,王福春认为,回看1990年代的中国铁路,也有一层独特的意味,那就是与当下四通八达的高铁相比,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说到高铁上为什么故事变少了,王福春提到,当年绿皮车总是一票难求,人满为患,开得也慢,那时候不管是大学生、推销员、民工全要坐这些绿皮车,坐下以后就聊开了。天南海北的客成了彼此的朋友,有烟同抽,有酒同喝,下棋找对手,打牌三缺一,大家有临时的共同生活,有一样的记忆。有多少乐子,下车也得散伙,那种江湖气就是人生。高铁时代太方便,人们也更喜欢低头看手机,王福春感叹,在车里拍到的故事少了。坐火车从痛苦无奈变成幸福享受,人的感情淡薄了。
武昌-南宁 1995年。王福春 摄王福春回忆说,1986年第一次上车拍照,全车厢的人都伸脖子看电视;现在的车上,电视挂在乘客头顶上,没有一个人抬头看,全低着头。临座乘客也少交流,不想打扰别人,也不想被别人打扰。作为公共空间的中国火车车厢,也许就这样慢慢地被消解掉了。
时代不同了,风景也变了。不过,最美的风景总是人,作为乘客的我们,别忘了欣赏一下彼此,因为大家都在彼此的旅途故事中。
(本文转载自《城市中国》杂志微信公众号:城市中国杂志“UC_urbanchina”,经作者授权转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