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单|封闭中如何面对“倦怠”?

闫力元
2022-05-21 14:4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自从3月上海疫情蔓延以来,上海乃至外地的朋友都多多少少经历了各种层级的封控管理,人们无比接近“人人是孤岛”的状态。我作为一名还在读书的学生,也在3月份和4月初分别经历了“封校”和“封楼”。无论是日常秩序在封闭之后受到的挑战,还是铺天盖地的新闻的冲击,都让我的生活状态受到很大影响,长时间陷入疲惫的状态中。我意识到情绪和状态的恢复不仅仅需要“坚强”和“勇气”,同样也需要了解情绪和状态变化背后的原因,并且主动地尝试一些方法来帮助自己恢复能量。以下就分享一些书籍,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帮助到了我,让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倦怠”并应对它。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这本《自控力》和她有关“压力”的TED演讲一样出名。封楼之初,我的日常秩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尽管也没有明显的情绪低落,但就是很难让自己专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深深的自责和警醒并没有让我很好地恢复工作状态,反而状态仍不断起伏,就像网络流传的失真的胡适日记一般,头天赌咒发誓,第二天还是去打牌。

这就是《自控力》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时候我们看似在筋疲力竭地抵抗诱惑,但反而会导致进一步的失控。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找到失控的原因,有时候我们只是自我谴责,并相信自己第二天就能让一切重回正轨。但事实上自我谴责带来的负面情绪反而会导致自控力的进一步下降。不应该自我谴责,而是真正关心自己的情绪,分析背后的原因,把意志力视作一种能量,因而既需要用有效的方法去锻炼它,也需要用合适的方式休息,让它得以恢复。

读这本书时,很多时候都觉得说的是自己。比如第四章提到一个“今天犯错,明天补救”的心理,就让我联想起自己很多次由于早上的状态很差,下午干脆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反正已经这样了,明天再开始吧”,但其实本可以当时就开始调整的。

我读之前很担心这是一本贩卖鸡汤的畅销书,但读下来觉得自己多虑了。这本书并不是廉价的鸡汤,作者援引了许多脑科学和实验的例子,让讨论显得更有根据——尽管其中很多实验例子都让我觉得非常惊讶:难道人真的这么容易被诱惑、受影响吗?此外,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有实效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做理论讨论,而是在每一章节的结尾处,都附了一两个可以实践的“意志力实验”。比如第一章结尾处提到一个实验是“记录你的意志力选择”,我自己尝试下来觉得很有用处,这种记录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一天的选择,记录的时候同时也是分析的过程,这也就会让我更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做决定时的情绪感受。方法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关心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忽视或逃避。

《深度休息》

《自控力》将人的意志力比作肌肉,既能够通过训练变得更强壮,同样也需要适当的休息来得到恢复。我无意中发现的这本克劳迪娅·哈蒙德的《深度休息》就是一本讨论如何休息、怎样更好地休息的书。这本书基于作者针对135个国家的18000人发起的一项“休息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受访者认为最有助于休息的十大活动分别是:阅读、走进大自然、独处、听音乐、什么也不做、散步、热水澡、空想、看电视和正念。这本书就是针对这十项活动分别进行的研究讨论。

其实书本身意义价值都很有限,但我觉得休息问题本身很重要。而看这些调查和作者的研究也容易发现,有时人们并没有真正关注休息的方式,只是听凭本能的冲动和刺激。这就导致很多人们最常采取的休息方式(比如打游戏、刷剧、看综艺),并不是人们认为最有效的休息方式,有些甚至都没排在前十名。对于我而言,过去我并不会特别关注自己是不是过于疲惫或者需要休息了,但我确实会在一段工作或学习之后几乎是无意识地开始闲逛视频网站,或是打开一款游戏沉溺进去。然而我实际上并不喜欢刷视频和打游戏时的自己,这种休息也往往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成效(连续玩好几个小时游戏,恐怕只会让自己更加疲惫)。因此,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仅仅在于,认识到自己需要休息,并有意识地为自己安排最好的休息方式。

而作者这十项活动,也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最终还是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比如我最近就会觉得把听音乐和冥想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尤其当我意识到尽管自己喜欢古典音乐,但由于现实中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堆积,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欣赏一套曲子的时候,我就更加意识到把不自觉地刷视频的“休息”更换为有意识地安排听古典音乐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倦怠社会》

和前两本书讨论的话题都有所关联,韩炳哲的《倦怠社会》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何我们如此疲惫?他将现代社会描述为一个“倦怠社会”,这种倦怠的根源是现代功绩主体心理机制对每个人的暴力。我们身处一个优绩主义的时代,整个社会仿佛充满了积极性的言辞,这种积极性的言辞看上去与过去那种否定性的“规训”大为不同,但一种过量的肯定性同样会成为暴力。我们被宣称拥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却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不断将整个社会的积极性言辞转换为一种剥削自我的内疚情绪,它使我们倦怠,产生孤立和疏离。

作者呼吁建立一种作为治愈性的倦怠。这实际上是重新审视了“倦怠”的意义。他希望超越那种日常疲于奔命中被动感受到的“倦怠”,而代之以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停顿”,一种沉思和具备否定性的生活状态,将“倦怠”化作灵感的力量和联结的尝试。

与前几本书不同,韩炳哲这本书是更加根本性的讨论,因而很适合放在最后介绍。这本书也有助于提醒我们在尽可能调试自己的状态,恢复自控力的同时,不要堕入一种新的陷阱。《自控力》和《深度休息》无疑是一种积极性的言说,这两本书向我们揭示着如何进入一种更“好”的状态,更好地行动,更好地休息,如何“积极生活”。而《倦怠社会》警示我们一种不假思索的“积极生活”的危险。意志力和休息方式的练习本质上当然是中性的,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需要能量支持。但如果这所谓的“积极生活”暗示一种不带反思和愤怒(这些情绪当然无益于“自控力”)的绩效主义,那就会变成对现行状况的绝对肯定,变成“一种自我封闭的效能机器”。最重要的是,自控力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尺度,关于尺度和标准的沉思应该时刻存在,时刻警醒自己。

因此,我以《倦怠社会》作结,尽管这本书几乎不能带给我们应对“倦怠”的方法,但提供反思的维度本身就非常重要。同时,尽管《倦怠社会》提醒我们警示前面两本书隐含的“肯定性”危险,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一些层面它们并无冲突。比如《自控力》最核心的要点之一就是不要自我谴责(尽管只做呼吁毫无意义,重要的是破除那些过量的肯定-否定、主流-边缘的言辞),比如《深度休息》提供我们在“倦怠”状态下恢复能量的方式,这些对于我们沉思这一切的尺度和标准,并最终超越那种被动性的“倦怠”都是很有帮助的。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