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沪语演唱的《天涯歌女》,为什么格外有韵味
每当音乐响起,相信很多中国人都能跟随旋律哼唱起来。1937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上映电影《马路天使》,该片以1930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遭遇和歌女小红与吹鼓手陈少平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电影插曲,由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的《天涯歌女》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早已跻身中国流行音乐史的经典序列之中。
沪语版《天涯歌女》
“金嗓子”周璇的《天涯歌女》是这首歌最早的版本,她细腻而稚嫩的嗓音配合着二胡和竹板的简单伴奏,凸显了江南小调的特色,再现了30年代独特的伴奏和演唱风格。此后,《天涯歌女》曾被无数华人歌星翻唱,包括邓丽君、徐小凤、凤飞飞、蔡琴、费玉清、朱哲琴等,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追随周璇使用国语来演唱,虽然每位歌手的风格版本各有千秋,但似乎都没有超越周璇而为听者留下印象。
周璇最近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听到一个上海话版本演唱的《天涯歌女》,很快被吸引。歌手名字叫“林宝”,乍看以为是个男歌手,不过最终出现的那个音色变幻、万种风情的海派女声颠覆了之前的所有遐想。老上海的流金岁月用上海话重新演绎后,能让人感受到一方地域特色。这个沪语版的《天涯歌女》配器丰满,琵琶、二胡的穿梭主奏,奠定了歌曲浓郁的江南风韵,尤其那秀气的连连沪语一出,立刻会让听者感受到淳厚的老上海气息。
沪语版的《天涯歌女》配器丰满,琵琶、二胡的穿梭主奏,奠定了歌曲浓郁的江南风韵,尤其那秀气的连连沪语一出,立刻会让听者感受到淳厚的上海气息。大都市里的市民爱情,被上海歌姬娓娓道来,当然这已经不是老电影中伴随着“沙沙”声的插曲,而是颇具现代感的新上海故事。
《天涯歌女》最初是贺绿汀从苏南民歌小调《知心客》中汲取出来加工创作的。《知心客》原是一位在风月场中为歌女或歌妓伴奏的乐师使用民歌素材改编而来的歌曲。贺绿汀针对影片中小红的歌女身份,故而选择了此曲进行改编。在改编手法上,《天涯歌女》和电影《马路天使》中另一首著名插曲《四季歌》相似,同样是将过于紧凑复杂的十六分音符变化为简单易唱的八分音符,并删去了其中多处装饰音,将乐曲整体氛围营造得更为清新单纯。
沪语版《天涯歌女》演唱者林宝歌声中的影像
为什么《天涯歌女》一用上海话唱就变得韵味十足?应该还是和孕育这首歌曲的时代景观与想象有关。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是一个令人眩晕的花花世界,也是一个文化多元并存的自由世界,各种时尚艺术、娱乐方式遍地开花。中国在经过短短数年的开放、交流之后,城市文化便在上海茁壮生长,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大众化、多元化和商业化为特点的上海都市文化,也就是在那时,上海人创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派文化”。而所谓“海派文化”的传播又离不开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发展。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市民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据统计,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上海电影院的建立连续三十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上海的电影院都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上海先后建立了像“南京”、“大光明”、“新光”、“兰心”、“国泰”等这些一流的电影院,其次为“东海”、“蓬莱”、“山西”、“光华”、“明星”、“西海”等。毫不夸张地说,上海绝对是中国电影业的摇篮。
大光明电影院国泰电影院《天涯歌女》的成功传播有一半功劳当然要归功于袁牧之导演的电影《马路天使》。周璇和赵丹分别饰演歌女小红和吹鼓手陈少平。
影片中,这首歌被应用了两次,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是小红与陈少平在自己家中隔窗对唱,同时展现小红边喂鸟边唱歌、少平拉着二胡为小红伴奏等场景。这首歌第二次在影片中出现时则是小红和陈少平之间发生了矛盾,小红觉得自己不被少平理解,而少平则误以为小红不再爱自己。气恼中的少平为了故意气小红,跑到小红卖唱的酒楼,拿钱点小红唱歌,这让小红感觉受到奇耻大辱。小红在养父的强令下被迫唱了歌,而唱的歌偏偏又是那首曾经是他们相爱见证的《天涯歌女》。于是,小红边唱边哭,把一首曾经欢快明朗的情歌唱得低沉缓慢,声泪俱下……
中国早期歌唱片经典
与几乎所有国家的电影一样,中国早期歌唱片是声音进入电影的必然结果。而《马路天使》堪称中国有声电影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且是中国早期歌唱片初步尝试的重要成果。1937年7月25日的上海《大公报》曾刊登过一篇影评,将《马路天使》评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
从一开始,《马路天使》就将“音乐”和“歌唱”作为整部电影的重心。影片导演袁牧之是一位对电影音乐有探索勇气的艺术家,此前曾编导过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他在《漫谈音乐喜剧》(载《电影》半月刊,1936年第10期)一文中说过:“在所谓‘声片’里——有时默片也同样——生硬地插入了一二支歌曲,有时甚或配上几段已经给人听了几百遍的庸俗的曲调,算是对于声音艺术的运用已经到了‘家’,或是已经尽了对有声片的责任,那是对于声影艺术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与把握的缘故。”由此可以看出袁牧之对于电影声音艺术的卓越追求。
《马路天使》导演袁牧之有了这种追求,我们在《马路天使》演职人员表上便不难发现其几乎囊括了当时沪上最优秀的一批词曲作家、音乐师、收音师和歌手——田汉(词作者)、贺绿汀(曲作者)、陆音铿(收音)、林志音、黄贻钧、秦鹏章、陈中(音乐师)和周璇(歌手)。
从影片结构上看,《马路天使》也选择了一个非常适合“音乐”和“歌唱”发展的叙事框架。影片的人物设置巧妙,男女主人公的职业设定分别是吹鼓手和歌女,显然这就奠定了其作为歌唱片的基调。此外,报贩、琴师、剃头司务、妓女、小贩、失业者等社会底层职业人员因与男女主人公的地位相近,也保证了影片音乐与歌唱动机的一致性。
而今,电影中那些展现上海小市民日常生活图景的情节早已伴随歌声烙印在一代代观众的脑海中,如此亲切熟悉的记忆若再配上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当然会引发听者无限的感慨和缅怀。在这个意义上,沪语版《天涯歌女》不仅可以回味老上海电影院中的荧幕传奇,还能把我们带回那个光影交织的摩登时代,更是留存了一份独特的方言之美。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