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易大经︱6月、7月读书记
《苦茗闲话》,陈茗屋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3月版,40元
都说纸媒衰微、新媒体强势,我却是在微信上拜读陈茗屋先生刊发于上海纸媒的文章,感觉也颇复杂,让人很想找报纸来读一读。陈先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人,出身于“上海书法篆刻的‘黄埔军校’”(按,陈先生是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举办的第一期学习班学员)。作为篆刻家,他曾与叶潞渊、陆俨少、来楚生、钱君匋、方去疾、吴朴堂等大家交游,下笔遂多掌故。对这些前辈,他的尊敬之情,令人回味。
比如“我很崇拜陈巨来”,对陈巨来的作品,引用张大千的评语,以“完美”称之,而对陈巨来为一家药店的广告语刻的楷书印,认为“简直是新出土的晋唐小楷,隽美可爱至极”,令人觉得不仅准确,而且会心。现在很多人都熟悉的《陈巨来治印墨稿》,原来是陈茗屋先生做的幕后工作:“我在日本,依仗复印的便利和彼邦复印技术的精美,把拙藏的巨丈印稿编辑成册,注好释文,花了不少时间。现在出版的基本上就是我编好的面目……”
最让我心折的,是他回忆来楚生,曾经因为学习草书,请来楚生刻了一枚“过庭庭外”;因为崇拜来楚生的印,请来楚生刻“小然犀室”,来楚生却刻了“然犀之友”。都是极有趣味的印学掌故。对来楚生的“江南游子”一印,他的解读是:“楚丈的晚年,艺术达到顶峰的岁月,文革还未结束,老辈艺术家之间殊少交往。而他的弟子和我们这些崇拜者,除了敬仰,还真没有资格和他对话。”最后一句尤其真诚——世上谬托知己的太多了。读这些往事,借用书里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得体”,书中对平辈人如徐云叔、吴子建、刘一闻等人,亦是如此。
《郑孝胥日记》(全五册),劳祖德整理,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版,98元
看第一册的标注,这一套书读了一年整。都是利用零碎的时间,本来还参照上古《海藏楼诗》读,结果没有坚持下去,因为读书的时间太零碎。周一良、罗继祖都写过关于这部日记的文章,记得在哪里看到一则记录,说钱锺书专门抄录了日记中关于郑孝胥的绯闻女友金月梅的记录,可见读者的不同趣味和眼光。罗继祖的文章里大意批评过郑孝胥这个人没什么学问,但是郑孝胥的记录本身已经构成了重要的历史。除了诗歌,我对他日记中有关写字画画的记录很感兴趣,论书法当然不在话下,为交通银行写招牌赚得丰厚润笔这样的传说之外,一些细节读起来更有趣味:他退隐上海后开始挂单卖字,每年进账都有记录,直接向他“下单”的,还记了数目,有些求字而送礼物的,也做了记录(可以说这是一张很有趣的润笔单)。另外还有一些现象,比如以前书家卖字,系买家出纸,这就把书家的水准提高到一个层次,起码不能赔纸吧?又比如郑孝胥写字的数目,除了订单不说,有些友人的要求,也是动辄十张、二十张的数量,这就不仅仅是佩服腕底功力了。
《浮生印痕:赵之谦传》,张钰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20元
偶然在旧书店见到,买来作粗浅了解。作为“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这样的书,普及读者知识当然是一大功能。不过,此书文字的清通令人赞赏。又,作者撰写此书时不过三十岁,令人佩服。因此,读完了立刻在网上买了由她整理、赵之谦的族裔赵而昌编著的《赵之谦著作与研究》(西泠印社2007年版)。《赵之谦年谱》,邹涛著,荣宝斋出版社2006年1月1版2刷,36元
这本书是研究赵撝叔的名著,亦因上一本书而牵连读之。材料扎实是对做文献工作的常规夸赞,这本书当然当得起,它令人佩服之处,还在于通过这些材料,读者可以体会到谱主的内心世界。本书使用了大量的书信,借赵之谦之口,可以体会到“群毁我”的情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理解赵之谦经历太平天国丧乱、家破人亡的心境,然而对于一心想在仕途发展、不甘心做其他(当然包括做艺术家)的内心痛苦,年谱理出的经历是非常好的线索,书信往来则是深入解读的材料。
《章安杂说》第一句便是“自客章安,得识江弢叔(湜)于永嘉。上下议论,互有弃取。简札既多,笔墨遂费”,赵之谦之所以与江弢叔友善,大概两人际遇相似也是一大原因。读完此书不久,偶过古籍书店,见到前几年上海古籍出版的江弢叔诗集《伏敔堂诗录》,遂当即买下。
《奥克诺斯》,(西班牙)路易斯•塞尔努达著,汪天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4月2刷,29元
有一类作家受制于自己的童年,也或者正是童年造就了作家之路,塞尔努达应该是其中的一员。读他的这部散文诗,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抑郁的小男孩的身影,加上他后来的流亡经历,这些回忆里便特别有悲怆之情。“小男孩喜欢一天天耐心追随植物与花暗中的萌发”(《自然》),“然而,就在那个傍晚,另一个全新而可怕的念头走了进去,最多只有成年人或许有能力面对”(《恐惧》),“在少年时代的成长危机中,他的病情一点点逐渐加重,港口一艘船的汽笛或者原野上一列火车的嘶鸣都像尖刀刺伤他,激发他永远最好准备周游的想像”(《旅行》)……抒情有着沉重的代价。《奥克诺斯》是本书最终的书名,典出歌德的文中提到的一个神话人物奥克诺斯,编草绳喂给驴吃,塞尔努达“将吃草绳的驴视为时间的象征,吞噬消耗一切,或者公众的象征,同样的无意识而具有毁灭性”。
《路边狗》,米沃什著,赵玮婷译,花城出版社2016年11月版,39元
这本书的形态与《米沃什词典》相似,或者更像是后者的续篇,它没有采取“词典”的形式,然而仍旧显示出米沃什在文体上的创造性。自从四十岁那年在巴黎与祖国决裂,米沃什的一生似乎都试图二十世纪的梦魇中,竭尽所能地对他知道的善恶有所澄清,就像他在《楷模》这篇文章中写道的:“我的道德楷模是:把一辈子都奉献给精神事务,耄耋之年仍热情不减,并将此态度保持至生命终点。”(页78)不过,从这些短小的篇章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家、诗人身份所起到的作用:他对这个世界的关注,不仅有关于刻下的,也有全不相干的往事;不仅有准确、辛辣的一面,也可以读到某些令人赞叹的美,那是来自文学的赠与。
《杨柳风》,(英)肯尼斯·格雷厄姆、阿瑟·拉克汉插图,杨静远译,三联书店2015年11月版,40元读这本书完全是拜某个出版社的鼓吹,毛边、手绣什么的,结果没有一张图片,我十多年前读的译林版都有黑白插图。于是展开搜索,才发现这本儿童名著不仅版本众多,译本也“各有千秋”。
同样是杨静远翻译,三联版是《杨柳风》,某出版社是《柳林风声》,但是要找一本有著名的拉克汉插图的,特别难。三联版也是小黑白图,买到一册号称“拉克汉插图本”,颜色一塌糊涂,真怀疑自己读到了假的拉克汉。不过好处是由此重新买到了林玉鹏的译本,虽然是黑白插图,相当清晰,而且是大图。
还有就是买到了杨静远的回忆录《让庐日记 1941-1945》(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版),当时武大内迁至四川乐山,记得抗战中齐邦媛也是在乐山读书,那一章节她名之为“三江汇流处”,那是一个说“一块人”的地方。
《这一代的事》,董桥著,三联书店1992年10月版,4.80元。
《这一代的事》,董桥著,香港牛津出版社2010年版。天热得不能读书只能买书。今年又没有去香港书展,《读书便佳》仍然听人传唱,遂起兴在孔网买了三联版的两种董桥:《这一代的事》《乡愁的理念》,二十多年前的小册子,“叶雨”的装帧,沈公的“手笔”(删节)。正好手边有一册牛津2010年重版的《这一代的事》,遂将两种版本对照着读了一遍,看看删了什么,怎么删的。“不胜今昔之感”,前人常发此浩叹。《现代设计的先驱:莫里斯》,何政广主编,潘襎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月版,58元
这实际上是以莫里斯为代表的英国工艺美术兴起及相关人物之简评。虽以莫里斯为名,却又以较大篇幅介绍他同时代、同思潮的约翰•拉斯金。最近重读早期董桥,见他多次提及莫里斯,遂搜而读之。此书乃“世界名画家全集”丛书之一,已经买过如霍珀、郁特里罗、契里科等画家的集子,并且成为经常翻看的画册。不过,这次读这本书,却觉得文字内容极似“翻译稿”,且相当夹生,不少地方还有错别字,总之,读起来真可以把牙崩掉。
以前读董桥提及莫里斯,以及莫里斯的妻子与画家罗塞蒂有染,以为不过是着笔于文人的风流韵事。读此书则可知道莫里斯与当时社会主义思潮之关系,以及他身体力行的政治态度。董桥在牛津亚非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而牛津亦是莫里斯、拉斯金的大本营,他之写莫里斯,或许也有这一层意思,只不过给读者读来,仍富趣味。
《名家经典怀旧散文选》,台南、长人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版,11.20元
这本二十年前的书,一直带在身边,偶尔重读。想不到这次竟然是因为本书的责编、我的朋友吴鸿先生,他于2017年6月29日在克罗地亚突发心脏病去世,一位年富力强的出版人就这么突然走了,哀哉。《普通读者》,西闪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5月版,39.80元
这本书是一部专栏结集,形式略芜杂,而实质如一,那就是对事物准确、辛辣的批评态度(有了准确,辛辣便不只是所谓不讲道理的酷评了)。无论是书评、影评、画评、展评,还是有关我们生活中的小事,西闪始终能给读者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这应该说他没有糊弄自己的读者。他对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和爱德华·霍珀的分析比较,我想甚至连那些美术史家也不能如此浅显地告诉我们这二人究竟有何不同。就艺术作品而言,我想西闪是那种避开热闹的开幕式、独自在作品前细读的人。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他是一位非常尽职的观展伙伴。对书,同样适合。
《岭南五家诗词抄》,自印本
岭南五家,即张采庵建白、留花庵莫仲予、蜗缘居刘逸生、对庐徐续、沚斋陈永正五先生,书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顺德容奇诗社所印。五人俱为半世纪以来岭南旧体诗翘楚,张采庵诗宽博,有前辈风范。莫仲予诗词兼擅,又精书法,名气最大,后有手书上板的《留花庵诗稿》行世。刘逸生是《唐诗小札》《宋词小札》的作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业余时间研究古典文学,成就亦大。今年在纪念刘逸生百年的“学海苦航”书画展讲座上,陈永正先生回忆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因为刘逸生周围有一帮写旧体诗的年轻人,经常交流、唱和,刘先生也开始写旧体诗。他学养深厚,出手不凡,其诗感时忧世,极有诗骨。
此书题签为中大教授王季思,后不及盖章,据友人告,有部分赠书,即五老中倩人刻章后所盖,所以此书流传在外的封面上,王季思的章颇不同。
《旅行人信札》,陈嘉映著,华夏出版社2015年12月版,39元
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游遍中国南部,包括西边的四川,这本书便是在旅途中写给家人朋友的信件结集而成。读这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游记,一言一行,都觉得深具时代气息。这本“流水账”不同于某些对八十年代的回忆,它起码是一种较为忠实的记录,不是(赋予意义的)追忆,而这种壮游行为,我们三十年来所见应该更多,但一比较就知道不同,某种东西流失了。
作者在登上峨眉山后有一段写得极有意思,照录如下:“峨嵋在名山中是最高的,海拔三千余米,远看又直干云霄,就只从雄伟来想它。入山之后始知山势迂回,青荫覆盖,所以说“峨嵋天下秀”而非“天下雄”。正像天下伟大的心灵,远看但见雄伟单纯,细加了解体会,其中无不可见婉转细致的佳处。”(页25)
《西书搜读记》,刘刚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版,20元
简介说本书作者刘刚是藏书家,又供职于大学图书馆,偏爱郁达夫所谓“静的文学”,美国的梭罗,英国的吉辛,他都各写了数篇读书记、搜书记。又擅外文,西文书除了在网络上搜访之外,读得也很仔细,如细校上海译文版《美国散文精选》、郁达夫《卖文买书》等书的误植之处,均言之成理。最后一辑“西书译趣”系作者选译的西方书话/小说(有关藏书者),亦颇见趣味和功力。其中一篇谈到《瓦尔登湖》的注释版,此书近年已有中文版,即华东师大出版社2015年出版、杜先菊翻译的《瓦尔登湖》全注疏本,由杰弗里·S.克莱默注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