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势均力敌才能双向奔赴?

2022-05-21 12: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又到了一年一度爱你的日子,前几天,嗑了好久的“拼息夕”也成功奔赴,实现统一大业后归隐田园,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全国各地齐齐发来贺电,争着嚷着要随份子。这样的双向奔赴无人不羡慕,在屏幕背后疯狂嗑cp的单身男女们,不禁也想问“双向奔赴”的爱情,我们还有机会吗?

一、从门当户对到势均力敌

由于更多的婚姻还是在男性和女性的结合,本文的讨论也暂时基于这一前提。谈到“双向奔赴”,往往说的是你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你,你偏好甜粽子,他(她)觉得肉的更好吃,但看着对方吃得津津有味也觉得很开心。双方都在真诚地付出,也都能够得到刚刚好的回应。

这样的奔赴,人人向往之,但在绝大多数时候,“双向奔赴”是跟在“势均力敌”之后出现的。“势均力敌”俨然成为了“双向奔赴”必须的前提,剧里的白风黑息也不能免俗。

所谓“势均力敌”,通俗点来说叫“般配”,“条件相当”。当然,还有一个我们最熟悉的词,便是“门当户对”。“门当户对”侧重指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背景旗鼓相当,这在传统社会中更是被尤为看重。

任都督去找白掌门,希望他能够劝说白风夕离开丰兰息,正是因为他认为风夕只是江湖人士,配不上兰息雍州二殿下,甚至是以后的雍王身份。就连雍王在决定答应这门婚事之时都还在想着,若丰兰息只以雍州世子身份迎娶已经继承了王位的青州女王风惜云是丢了面子。

不过,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变迁后,现代社会的婚姻匹配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对家庭背景等“先赋型”特征的匹配依然存在,但人们在择偶的时候对于对方的教育、职业、个人收入等个体“自致型”特征也开始格外看重,甚至对性格、爱好、价值观等观念和情感层面的匹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前不久公布的《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择偶倾向于年龄小、长相佳、教育水平高、有房、独生子女及高收入的群体。除了这些硬性条件之外,性格好、有责任心、温柔体贴等软性特征在各种征婚、相亲帖中也成为必要选项。

可是像白风黑息,一个雍州殿下,一个青州公主;一个隐泉主人,一个天霜首徒;一个“兰暗天下”,一个“凤啸九天”;一个雍容清贵,一个风华绝代;一个文韬武略,一个智勇多谋,这样每一方面都属于top选项且匹配得如此精妙的“势均力敌”只能让普通人望其项背。

对于普通人而言,往往需要有所取舍。就像喜欢不等于爱,爱情也不等于婚姻一样,择偶过程中的期待标准最终也并不一定会和实际结婚对象的情况一致。当自身资源有限的时候,青年人的择偶条件会呈现出一定的优先级,忠贞、责任心、健康状况等是更被看重的因素,而相比于男性,女性也更看重长期伴侣的社会经济地位。

用意愿支付来衡量大学生对配偶属性的看重程度也体现出,大学生择偶更看重年龄、房产、教育水平、外貌等,而对职业、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可以一定程度上妥协。其中,男性则对年龄和外貌表现出更明显的偏好,其愿意为年轻、美貌所支付的意愿价格约是女性的两倍。

从择偶步入婚姻的结合时,往往在同质的同时也会遵循一定的社会交换。比如我们常说的“才子佳人”,“男才女貌”便隐含着男性的才华或地位与女性的外貌的交换。不过在当代中国的研究中,却发现这种“外貌-地位”的交换可能是虚假的。

表面看起来好像是美貌的妻子与地位高的丈夫的结合,但实质上却是美貌的妻子嫁给了美貌的丈夫,地位高的丈夫娶了地位高的妻子,而且地位较高的妻子与丈夫往往也拥有较好的外貌。

反而是教育、职业、收入和家庭背景这四种同质性较强的地位特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换关系,尤其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这样的先赋型地位与另一半的教育、职业和收入显著正相关,表示着先赋地位与自致地位间的交换。

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势均力敌是各个方面的综合匹配,这也愈发成为现代婚姻的主流匹配形式。越来越多拥有同质特征的双方才能够携手走入人生新阶段。以教育为例,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生活史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调查结果显示,从队列角度来看,教育同类婚的比例在上升,且很大程度上是由高等教育同类婚的增加所主导的。

 

图片来源:石磊,李路路.中国的教育婚姻匹配变迁与家庭收入差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36(02):77-90

二、势均力敌是双向奔赴的前提?

势均力敌的择偶期待,又或者说同质婚的产生,部分原因是个人的求偶偏好。但更重要的,同质婚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包括家庭的压力以及婚姻市场结构性限制的外部结构性因素导致的。

对个人而言,相似相吸机制和相异相斥机制可以一定程度解释这种同质性偏好。人们容易被与自己有着相同特征的人所吸引,对与自己特征相异的人产生排斥,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特征相似的人也更容易形成相似的观点和习惯,在相处过程中减少矛盾和分歧。于是,最终人们倾向于选择各方面均与自己相似的人结婚。

但是个体也会有“高攀”心理,毕竟谁不想要一个“高富帅”或者“白富美”的另一半呢。另外,单纯从个体心理喜好的角度也忽视了个人理性以及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制度、文化等因素对择偶决策的影响。

比如,居住隔离可能限制了不同阶层间的交往机会,进而导致同质婚的可能性更高。地理空间邻近的男女结婚的可能性比随机配对更大,最典型的就是同学之间的婚姻。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张,学校也兼具了适龄男女结识平台的功能,俨然成为潜在的婚姻市场,教育同质婚的增加也不难理解了。

还有时间的因素,人们通常还是选择在接受完教育之后再结婚,这中间的时间间隔也决定了婚姻市场结构,接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结婚时间越晚,再考虑到年龄因素,往往便只能在具有相似教育经历的人群中寻找配偶。

再有就是结构性的群体特征的影响。在有限的人口环境中,未婚人群和已婚人群在特征上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未婚人群在寻找配偶时也大概率需要在同质性更高的未婚群体中寻找。随着未婚群体规模的缩小,未婚人群的群体内部特征的同质性也会更加明显,因此,同质婚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

社会阶层固化也提供了另外一个解读视角。精英阶层试图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阶层地位,因此在婚姻选择上向其他阶层开放的程度则较低。像高受教育水平的群体其可选择的择偶范围更广,但其教育同质婚的比例却是最高的。

而从实际的结果上来看,“势均力敌”也的确有利于在婚姻幸福感和稳定性的提升。家庭背景并不会明显影响婚姻的稳定性以及婚姻中对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住房状况等的满意度,但会显著增加对家庭经济状况和工作的满意度。个体特征如教育、年龄、户籍与所在区域等相差较大的夫妻则更可能面临离婚的风险。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同质婚,夫妻婚姻满意度越高,妻子比丈夫受教育程度高则会降低婚姻满意度。当然更深层次的是夫妻“生活观”、“家庭观”与“事业观”等价值观念的匹配,观念的差异是生活中矛盾与冲突的根源,进而影响婚姻的幸福感和稳定性。

三、势均力敌就能双向奔赴?

找一个家庭背景相当、相貌相当、学历相当、收入相当的对象就能实现双向奔赴了?要真能那么容易,大概也不会出现“拼夕息”大婚,各路网友疯狂嗑cp的盛况了。那么为什么势均力敌双向奔赴看起来那么难得?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客观上贫富差异和家庭阶层的差异也逐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源对个人和家庭发展的优势也日益凸显,仅仅找一个与自身各方面相当的伴侣已经不足以满足部分青年男女的需求,希望通过婚姻来获取更多收益的“高攀心理”逐渐衍生出来。

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也催生出高欲望的需求。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影响到青年男女的择偶预期,影视作品、网络媒体中对俊男靓女的宣传,以及“霸道总裁爱上我”、“一举逆袭迎娶白富美”的桥段屡见不鲜,像白风黑息这样看起来实力相当的配对已经算是“良心”了,但也不免英雄救美的俗套。这样乌托邦式的浪漫爱情童话故事引得青年男女尖叫不已无法自拔,现实生活中的择偶标准也逐渐水涨船高。

男性不仅要求女方颜值高、身材好、温柔体贴,还得学历高、工作稳定;女性往往不仅对南方有学历、收入、房、车的要求,还对身高、外形、性格、原生家庭等有很高的期待。很显然,同时具备这些元素的“头部优质人群”并不会选择资质平平的高期望男女,而两个普通男女的结合却又招致彼此嫌弃。

之前看过一个段子,说的是“身边的男生们个个叫嚷着想找女朋友,女生们也天天说想找对象,但感觉却像是各找各的,两拨人互不相干”。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婚姻挤压,不单单是人口结构问题,而是两性资源“失配”的制度性“交易摩擦”。从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匹配”到“物质财力、文化、阶层甚至信仰、情感层面”的“登对”,种种摩擦大幅度提高了婚姻的机会成本和门槛。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经济上独立性更强,传统的构建家庭以抵御风险的需求逐渐虚弱,而精神上的需求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得到满足。谈恋爱和结婚并不是为了找一个人来给自己“添堵”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婚姻不再是必需品而成为可选项。

《中国大学生婚育调查报告》中也发现抑制结婚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结婚成本、生育成本、内卷的工作环境等。其中男生感受到的结婚成本压力更大,也“受制”于感知到的女性择偶标准高的限制,而女生则更在意难以找到观念契合、生活方式和谐的对象。对女性而言,结婚尤其是生育还要面临着就业和照料的双重压力,不协调的性别观念转变进程无疑进一步提高了两性携手步入婚姻的门槛。

虽然势均力敌也不一定能双向奔赴,但常怀对爱情的理性期待,关注自身的价值提升,对他人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即使不那么势均力敌,也并非不能双向奔赴。在这一个有爱的日子里,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双向奔赴的另一半,选择单身的朋友们也充实和幸福。

参考文献

苗国,黄永亮.高期望择偶与低生育陷阱:当代青年婚育困境的社会学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22(05):44-51+28.

石磊,李路路.中国的教育婚姻匹配变迁与家庭收入差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36(02):77-90.

石磊.教育婚姻匹配变迁与家庭收入差距[J].青年研究,2022(01):28-39+94-95.

许琪,潘修明.美貌与地位:中国人婚姻中的匹配与交换[J].社会,2021,41(06):203-235.

王杰,李姚军.教育婚姻匹配与婚姻满意度[J].中国人口科学,2021(02):52-63+127.

文强,杨小军.“门当户对”的婚姻更美满吗?[J].经济评论,2020(02):125-138.

马磊.偏好与结构——同质婚的形成机制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9(08):76-85.

杨文,江修,万苑.“才子佳人”真的幸福吗?——来自CFPS的经验证据[J].人口与发展,2019,25(03):116-128.

马磊,袁浩,顾大男.婚姻匹配研究:理论与实证[J].人口与经济,2019(03):1-15.

郑晓冬,方向明.婚姻匹配模式与婚姻稳定性——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J].人口与经济,2019(03):16-31.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博士生 董浩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