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意:林黛玉的生命底色
原创 兰藉文化
作者
归途如虹
吕启详老师在论文《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中写到:
《红楼梦》的作者明白昭示这是一部为闺阁传真的作品。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的确,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最富有诗人气质的人物。诗意,就是林黛玉的生命底色。
《红楼梦》第五回里,曹雪芹用“堪怜咏絮才”赞美林黛玉的才情。而林黛玉对于自己的才情,也颇有自信。元春省亲的时候,她“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结果“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可见,写诗对于林黛玉而言,不仅仅是爱好,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在崇尚“女子无才便有德”的时代,一个弱女子,在诗歌写作上如此有进取心,是难能可贵的。
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里最爱写诗的人,也是《红楼梦》里生活得最有诗意的人。
她怜惜落花,不忍其被践踏、被玷污,所以用心地将其放入绢袋,埋入泥土,给其一个干干净净的归宿。“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她的精神追求,是她的人格誓言。
林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又没有亲兄弟姊妹,还体弱多病。因此她对于生命的凋零很敏感,对于残缺美很欣赏。
因此,她虽然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却对“留得残(原作枯)荷听雨声”一句情有独钟。林黛玉对人生无常有很深刻的感受,很有忧患意识,觉得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圆满的,所以她很欣赏“留得残荷听雨声”所营造的凄美意境。
林黛玉觉得自己像极了李商隐笔下的荷花,即使在风雨的侵蚀中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依旧挺立,依旧具有令人动容的美感。
林黛玉为什么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呢?我想,或许是因为林黛玉难以接受李商隐诗风的朦胧和艳丽吧。
林黛玉在教香菱写诗的时候,对她说:
“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可见,林黛玉觉得,写诗最重要的是真诚地将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而不是雕琢字句。
林黛玉的诗风和李商隐的诗风很不一样。林黛玉的诗语言富有张力,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像李商隐的诗那样含蓄蕴藉,给人以欲言又止的感觉。
当她因落花而自伤身世的时候,就用“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表达自己对红颜薄命,青春易逝的感伤;当她因得到贾宝玉送的定情信物而百感交集的时候,就用“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表达自己既欣喜感动,又忧心忡忡的心情;当她想要赞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的时候,就写下“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样格调高昂,口吻干脆的诗句;当她想要感叹王昭君的命运的时候,就写下“君王纵使轻颜色,与夺权何畀画工”这样尖锐的诗句。
林黛玉的感情是很清晰而强烈的,性格是很直率的,是有棱有角的,是颇有主见的。她不喜欢贾宝玉转送给自己的鹡鸰香串珠,就直接说这是“臭男人”拿过的。袭人告诉她贾宝玉很有可能“不中用了”,她便痛不欲生,直接在紫鹃和袭人面前说:
“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毫不掩饰自己把贾宝玉视作自己的生命,毫不掩饰自己对贾宝玉的一片痴心。
因此,林黛玉不会欣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样隐隐约约的表达。她觉得,写诗的时候,就应该光明磊落地将自己的真性情表现出来,不应该像李商隐那样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样辞藻华丽,却难以捉摸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事。
林黛玉在选择居所的时候,因为喜欢潇湘馆里的翠竹,所以选择了潇湘馆。而林黛玉也具有竹子一般宁折不弯的性格,和“竹林七贤”里的阮籍一样具有清高狷介的品质。她追求的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庄子在《逍遥游》里所追求的“无所待”的自由。
像林黛玉这样孤高自许而又多愁善感的人,是很难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环境保持和谐的。韩愈说得好:“物不平则鸣。”欧阳修说得好:“诗穷而后工。”因此,林黛玉的诗是动人心魄的。这些诗句里凝聚了林黛玉的满腔愁绪,是林黛玉用心用情用泪写出来的。
林黛玉在诗里所表达的情感是饱满的而不是压抑的,是超常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而不是温柔敦厚的,是风流别致的,而不是庄重典雅的。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多么让人痛彻心扉的文字啊!表达惜春伤春情感的诗词作品很多,又有哪首作品具有如此强烈的生命焦虑感呢?让林黛玉感伤不已的不仅是春光的短暂,还有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有限,命运的无常。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林黛玉笔下的秋雨不是细腻缠绵的,而是颇具声势的,是具有破坏力的。在林黛玉的笔下,似乎天地间都充斥着催人泪下的秋风秋雨,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忧患感。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是多么想落天外的诗句啊。林黛玉笔下的桃花让人感受到的不是浓郁的生机,不是温馨的情感,而是无穷无尽的苍凉。林黛玉笔下的桃花,仿佛点点血泪,触目惊心。
林黛玉为什么如此悲观?不仅是因为她“曾经离丧”,也是因为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的精神追求太高尚,太脱俗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她对时代的叩问。“我为的是我的心”是她对情感的期许。她具有独立的人格,明确的自我意识,不满于女性的弱势地位,追求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心心相印的爱情,渴望真正的自由,思想当中具有叛逆的因子。可是她又很清楚,她的这些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红颜薄命古今同”是林黛玉无可奈何的叹息,也是林黛玉借诗歌发出的控诉。
林黛玉为什么那么爱写诗?因为写诗可以让林黛玉尽情地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心声,可以让林黛玉的内心的苦闷得到宣泄,得到升华,可以让林黛玉在污浊的尘世当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表面上看,林黛玉的大部分诗作表达的都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但是仔细品味林黛玉的诗作,却会被林黛玉的一身清风傲骨感动,会被林黛玉的满腔柔情感动,会被林黛玉对生命尊严的珍惜感动。
原标题:《诗意:林黛玉的生命底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