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安娜·奈瑞贝科内地首唱,上千观众为她“集体失眠”

顾超
2017-10-08 16:36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10月6日,女高音安娜·奈瑞贝科在江苏大剧院开唱。 本文图片 江苏大剧院提供 摄影:彭鹏

在国际歌剧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女高音安娜·奈瑞贝科终于在众所期待之下,于10月6日在江苏大剧院开唱,不仅创造了今年国内古典音乐类演出市场的票价纪录,也用她的实力让期盼许久的歌迷们一饱耳福,不少观众半夜两三点仍在朋友圈“刷屏”,表达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尽管声乐表演者不需要携带乐器,可谓是极为轻便的登场方式,但因嗓音这件天然乐器的调理维护极为复杂,歌唱家的职业生涯往往难以预测,历来被认为是最为昂贵的乐器,顶尖的歌唱家即便开出高昂的演出费仍然邀约不断,加上语言的障碍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也从客观上造成了国内舞台上与安娜这样级别的歌手长期无缘的现状。借由江苏大剧院开幕的契机和亚洲巡演的珍贵档期,安娜·奈瑞贝科和她的丈夫、男高音尤西夫·伊瓦佐夫携手男中音埃利钦·阿兹佐夫为剧院的歌剧厅揭开大幕,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目光。

国内的演出市场在声乐表演方面和国际层面存在一定的脱节,不少乐迷感叹安娜来得太晚了。近年来,安娜已经成为了萨尔茨堡艺术节、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台柱子”,足迹遍布世界各大艺术机构,所到之处都是一票难求的盛况,通过连年的大制作和唱片发行已经在业内产生了极高的威望。当晚的音乐会上,可以看到不少熟悉的“上海面孔”,据初步估计能有百人上下,而来自北京、武汉等地的院校、艺术团体的专业人士也都组成自己的队伍,在观众席也形成了难得一见的景观。

安娜以清洁工身份“潜入”马林斯基剧院,最终获得捷杰耶夫的赏识,跃升为主要歌手出演了一系列歌剧,这个传闻早已是乐迷们熟悉的谈资,且不论其中的“水分”,当年的安娜可能还算是俄罗斯国内的歌剧明星,而真正让她获得国际乐坛的广泛瞩目的,恐怕还是2002年在大都会歌剧院的登台以及亮相萨尔茨堡艺术节。2003年,她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茶花女》深入人心,也被认为是她早期极具代表性的角色。

然而,当我们还只能通过当年发行的DVD感受安娜的歌唱力时,她的歌声和表演随着阅历的增长、声线的变化以及发声方法的发展而改变,如果不到现场,很难了解到她的魅力。唯有这次的真切接触,才能知道她有多么优秀,现场的震撼,依然可以让最熟悉她录音的人们大开眼界。

音乐会的前奏是《纳布科》序曲,似乎点燃了大家暗藏已久的期待,当安娜穿着设计感十足的裙子飘然入场,全场爆发出了疯狂的掌声和尖叫。安娜表现得十分随和淡定,为这场音乐会特别选择了齐莱亚的歌剧《阿德里亚纳·勒库芙露尔》中的咏叹调“我是上帝卑微的侍女”作为开场,比起前人的速度,安娜处理得较为缓慢,也充分舒展了她愈发宽厚多变的嗓音,这座新建的歌剧厅回声较大,很容易凸显人声的共鸣,安娜的声音犹如可以触及的丝绸,轻轻拂过人心。可以明显感到安娜已经熟悉了这个场地的声学条件,音量的幅度控制和音色的塑造都毫不费力,完全没有刻意的成分,而是随着歌词内容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特质自如展开。

无论台上如何变化,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始终在这位“女神”身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安娜脱颖而出的理由:除了自如运用声音的本领之外,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声音、形体还是表情,都十分“有戏”。一上台来,安娜就没有把自己的行动范围框死在预定的表演区域,而是在自由的走动和转身中让自己迅速进入角色。多数歌手都会在演唱会上更注重声音的质量而忽视原作剧情和人物的魅力,而安娜绝不会错过这些亮色,每一首歌都尽心表演,观众很容易就会被“吸入”剧情中,哪怕不明白唱词,只要对情节稍有了解,就能感知到她展现出的情绪状态。

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下半场的“月亮颂”,这首经典的曲目在多数歌手的演绎下已经脱离了原本歌剧的情节,成为了类似于艺术歌曲一般的作品,而安娜的演唱显然是基于原作的情节而展开的,对于爱人的思恋,拜向月神的祈祷,可以让人完全忘记她的年龄,眼前就是一位真诚纯洁的少女;而在《图兰朵》“在这座宫殿里”,三位歌唱家更是精心设计了一出“小剧场”,两位男士甘当绿叶,而安娜则精心挑选了专门的服装和头饰来帮助她塑造这位冷酷绝情的公主,声音的厚度也有相应的调整,安娜以如此用心的歌唱告诉我们,声乐艺术的魔力在于不能用同一个声音套用所有的作品,对人物把握不光是刻意的设计,更需要浑然的舞台感。

安娜和尤西夫的表演相得益彰。

真正的好歌手更能感染同台演出的艺术家。安娜的声音位置始终保持在极为理想的高处,气息的控制随心所欲,她的技巧和表演都始终不为外界的状况所动,甚至可以帮助乐队和其他歌唱家找到感觉,很显然尤西夫也受到了影响,声音状态在音乐会中有所提升,而两人的表演更是默契有加,互相之间的信任感让安娜的戏剧表现力迅速传递并且蔓延开来,男中音阿兹佐夫也受到感染,不断给自己“加戏”,舞台上持续升温热火朝天,看得台下好不过瘾。

1973年,女高音卡拉斯访问日本,引起了巨大轰动,尽管当年的她和同期访问日本的许多顶尖歌手早已巅峰不再,依然推动了当时日本乐迷对声乐艺术的关注,安娜的到来,既可以看作极其普通的一场演出,但它终究会载入中国舞台表演历史。从上海的情况来看,许多资深乐迷一掷千金追随安娜到南京,也体现了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对于声乐艺术的亲切感和认知水平,联想到前不久大赚眼球的上海歌剧院版《阿依达》,以及即将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考夫曼、达姆娆等声乐巨星的到来,都让我们感到声乐艺术的春天渐近。

当然,明星不是救星,如果我们的艺术机构能够不断提升修养、拓宽视野,我们的音乐家们能够不惟名利、潜心钻研,那么缩短差距、甚至赶超一流,都不是梦想,随着越来越多华人歌唱家在世界各大剧院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中国作曲家投身歌剧艺术创作,距离实现的那天也将会越来越近。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