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蜂花辟谣老板哭诉遭外资打压,支持国货不能靠编悲情故事
文|和光
前两天,一段“蜂花老板含泪直播”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有不少自媒体发文称,“蜂花老板亲自直播含泪表示,蜂花有37年历史,不是杂牌,一直受外资企业打压,37年无违规,10年来仅仅涨价2元钱!”登上热搜之后,蜂花官方微博回应:蜂花根据上海市防疫要求,从3月17日封控到现在,老板最近一直在忙碌复工复产的事情,暂无时间直播。
从去年年底开始,蜂花就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热搜的常客。起因是有网友建议蜂花参加产品设计比赛,以扩大知名度,蜂花官微“这个要钱吧”的回复,激起了网友支持国货、野性消费的热情。除了官方“哭穷式”回复,蜂花还回应了“蜂花面临倒闭”等一系列传闻,也曾曝光短视频平台上关于蜂花的一些造谣账号。
自媒体造谣、官方辟谣,顺带紧跟上海企业复工复产的时事潮流,蜂花在热搜上频频露脸,重新收获了消费者的注意。虽说是谣言,对蜂花来说似乎有益无害,这一波怎么看都是“一石几鸟”,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可以看到,在鸿星尔克身陷困境却向河南水灾捐款爆红出圈后,一些国货品牌常常被营造出悲情英雄的形象,与此同时,把外资当成假想敌的悲惨叙事也大行其道。于是这边厢白象因为吸纳残疾人就业、硬刚日资,被奉为民族英雄;而另一边,今麦郎因被怀疑是日资企业,不得不发声重申其中国民营企业的身份。
不管是企业主动策划也好,还是自媒体营销号为流量自选动作也罢,这类营销的底色无一例外都迎合了舆论场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国货品牌都是自己人,它们质量好,关键时刻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因为没钱做推广就被外资品牌压着打;而外资自然是穷凶极恶的,只会赚我们的钱。
支持国货自然没有错,但炒作这类被外资打压的悲情叙事,可能短期内能收获一波流量,然而从长期来看,无论对企业还是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用市场来吸引技术和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引擎。事实上,国内市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晴雨表指数。而这类迎合民粹情绪的营销,除了让某个品牌暂时出圈,在网络上制造了一场虚妄的狂欢,对于国内的营商环境而言,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我们在反对这类迎合民粹情绪的炒作的同时,也要用科学、开放的态度看待商业竞争。只要合法合规经营,外资企业从来都不是洪水猛兽。以蜂花所在的洗化行业为例,一众国货处于羸弱地位确实是现实,但是背后的原因,远非国货不会做宣传推广这一点,不少企业在产品质量上没有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研发投入低,产品严重同质化,导致竞争力不强。
作为企业来说,需要流量很正常,但是一味迎合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一个企业要想健康发展,除了关注核心的产品质量,也需要合理的包装推广、销售体系和供应链建设等等,任一环节跟不上,都可能出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不可能靠支持国货的热情加以解决。更何况,一旦这种热情越界变成狂欢,一个社会失去的有可能是稳定的经济环境,和最可贵的常识、包容和理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