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坚守者|河南郭亮村绝壁悬崖上,一段时空相连的缘分
“叔,我在写你们的爱情,怕一小篇文章写不好。”在河南万仙山郭亮村农家乐“明苑楼”入住的第二天,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跟老板说。
老板申常青乐呵呵的,指着屋里正在午休的妻子,“有困难找你阿姨。”
说“午休”,也是下午4点多了。妻子王春莲忙完客人的午饭,把房间换下的床单洗好,趁晚饭前休息一会儿。
她也是个欢喜的人,客人们有事问她,搞不清楚时,总笑盈盈地让客人去问她丈夫,“他都清楚。”
2017年十一黄金周,多数时间万仙山景区都在下雨,村里的农家乐生意不如往年,可“明苑楼”天天都是满房。
他们的店面不在显眼的位置,客人大多是熟人介绍来的。有人冲着他们的诚信服务来,也有人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来。
“爸爸调皮吗?厉害吗?”
在河南万仙山景区,有一段被日本裕田影视公司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挂壁公路——郭亮洞。
山下郭亮洞入口。之所以被称为奇迹,是因为这段1200多米的公路,是村民们在没有电力、没有机械的条件下,靠炸药和铁锤,历时5年零2个月,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来的。
这个村庄叫郭亮村,村民世代生活在高达二三百米的垂直悬崖上,下山要走天梯。天梯是由块块不整齐的岩石垒起、或直接由在90度角岩壁上凿出的石坑组成,一面临空。
用担架抬病人下山、孩子们上学、扛几百斤重物,都要走天梯。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坠崖。
夫妻俩开的农家乐墙上,挂着介绍父亲的相框。1972年,村书记申明信决意为村民修一条下山之路。《绝壁长廊——郭亮洞是这样凿成的》一书中,记录了当年申明信的决心,“计划干十年,十年修不成,就修二十年,这辈人修不成,下辈人接着修。”
修路的核心力量是“十三壮士”,其中一人叫王怀堂。他爱看书,肯钻研,是村里的能人。申明信给他安排任务——测算出山的路从哪里修,凿多长的洞才能到崖底。
王怀堂不仅仅是郭亮洞的设计者,点炮、除险、系绳下绝壁,也都样样争着干。不成想,在修路的第三年,他不幸坠入悬崖。
开始修路的1972年,是王怀堂成为父亲的第一年,他喜得女儿王春莲。坠崖的1974年,王春莲三虚岁,还没来得及记住父亲的模样。
她只记得村里给父亲开了追悼会,全村人都去了。
路打通后,汽车开进村。王春莲的母亲在第二年改嫁,王怀堂因公去世,村里大队不希望他唯一的孩子被带走,王春莲从此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等她长大一些,会问村里人:“爸爸调皮吗?厉害吗?”村里人告诉她,“爸爸很聪明,很有干劲。”父亲的工友说,“你爸爸个子很高,可利索,你长得和爸爸很像。”
爷爷是医生,在村里很受爱戴。村里80多户人家,几乎每家的饭,王春莲都跟着爷爷去吃过。村民们请他们吃面条、白面馍,这在王春莲看来,像吃年夜饭一样。
以前父亲打洞的时候,吃的都是很稀的玉米粥,放点红薯叶。王春莲小时候从没吃过大米,不知道大米是种出来的还是长在树上的,也吃不上白面。
爷爷奶奶去世之后,王春莲随大伯一家生活,家里条件不好,初中没有上完,王春莲就辍学打工了。她到新乡卖过水果,去饭店做过服务员,在啤酒厂上过班。
20岁那年,她回村过年时,外面下雪,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打雪仗,有一个小伙子总用雪球砸她。从那个时候开始,姑娘就对小伙子有意,却也担心,自由恋爱会被人家说闲话。
“她家缝纫机坏了,我就说我会修”
砸姑娘雪球的小伙子叫申常青,是老书记申明信的三儿子。
申常青1973年出生,郭亮洞在1977年5月1日正式通车。4岁的申常青记得那是他人生第一次看见汽车。
一辆前面系着大红花的解放牌汽车,从山下通过郭亮洞开进村子,敲锣打鼓地被送来了。申常青踩着唱戏的台子扒着车门,车子开走时,他松手,一下子摔到地上,门牙都磕烂了。
路修通了,申常青记得村里“变化老大了”。村里储水存量要用瓦缸,原来都是从山下走天梯抬,路修通后,解放汽车拉来一车瓦缸,分给家家户户。
病人下山看病,孩子们下山上学,都方便多了。
山下郭亮洞入口。1984年,父亲去世,申常青11岁。如今44岁的他回忆当时的场景,还是忍不住红了眼圈:村里现在停车场的位置摆满了花圈,山上和山下的村民都来了。
在村民的记忆里,这是除十年前王怀堂之外,村里举办的第二次集体追悼会,也是仅有的两次。
11岁的申常青从那时起开始推起小车,把粪推到地里,把苞谷拉回家。那时候,田间还有另一个孩子的身影,12岁的王春莲。她一个人在地里种田,申常青记得她种的土豆“老大老大的”。
那时候的申常青开始能够理解王春莲“父亲去世的难”,家里没有顶梁的人,有父亲的人十几岁不用下地。
长大一些,申常青也开始外出打工。春节回家,年轻人们都聚在一户有14英寸黑白电视机的村民家里,王春莲也在。
那时的申常青觉得王春莲是“出过门的人”,知道她在新乡卖水果,觉得她说话办事都头头是道,很精干。
电视里播放介绍郭亮洞的纪录片,王春莲给游客们讲解。19岁的申常青开始追求王春莲。“她家缝纫机坏了,我就说我会修,给她修好。她手电筒没电了,我把我手电筒电池卸下来,给她安上。”
申常青家里穷得叮当响,王春莲大伯家起初不同意,但也抵不过王春莲自己“特别愿意”。
订婚那天,申常青家里给了王春莲200块钱,晚上申常青告诉她钱是跟亲戚家借的,王春莲背着家里人,把钱还给了申常青。
“干每一件事都是蚂蚁啃骨头”
1996年两人结婚,住当年修路专业队仓库改建的房子,是父亲申明信和王怀堂常去的地方。结婚第四天,王春莲去重新认了改嫁的母亲,母女俩哭成一团。
婚后夫妻俩有了两个儿子,头十几年,申常青外出在煤窑里打工,王春莲一人在家带孩子。
郭亮村旅游业发展起来,王春莲当导游,带游客参观郭亮洞。郭亮洞共有三十几个天窗,唯独在第19个天窗,王春莲从来没有停留过。一个人的时候,王春莲也不敢往下看,那是父亲坠崖的地方。
她也在山上卖干果。遇到刮风下雨,她带着孩子,有时候很灰心,觉得太辛苦。可每次想起爸爸修路连命都不要,就觉得“人就是这样,没一点干劲怎么行。”
王春莲记得2008年前后,她第一天卖干果,赚了20块钱。她算了算,这样一个月就能赚600块。丈夫在煤矿上班,那么辛苦,一个月也不过赚五六百块钱。她把丈夫叫回家帮忙,2013年翻新房子,盖成了农家乐。
王春莲和申常青。盖房子的时候,夫妻手里只有不到10万块钱,可房子成本预计要80万。为了省钱,能自己干的活,夫妻俩就不请人干。
申常青回想父辈们吃不饱饭的时候还能凿出一条路,就觉得干每一件事都是蚂蚁啃骨头,一年盖不起来就盖两年。
房子盖起来了,有人提议以申明信的“明信”命名,夫妻俩虽然认为有纪念意义,但觉得不能靠父亲的名字赚钱。他们保留了一个“明”字,起名“明苑”,没特别的意思,觉得顺口。
2014年、2015年前后,郭亮村挂壁公路名声大振,几乎家家盖起三层小楼办农家乐。赶上节假日,有的农家甚至忙到在厨房打地铺,把房间让给客人,很多村民记得当时房间抬价,一间房能卖上五六百块。
即便那个时候,申常青夫妇也没有涨价,维持二百块左右的房价。他们靠自己的诚意和父亲的名声做生意,想着真诚一点,口碑就出来了,一传十十传百,不愁没生意做。
很多游客来了之后听说他们父亲的故事,感叹他们的结合。申常青回头想想,自己结婚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自己老实,王春莲精干、会打理。
过日子,难免也有拌嘴的时候。申常青每次想到妻子三岁就没有父亲了,受的罪比自己多,就谦让妻子。“这个罪我多受一点,别让她受罪。”
每次开车经过郭亮洞时,他总觉得,“这就是回家的路”。
从山顶看郭亮洞。2016年,广东卫视播出四集纪录片《绝壁长廊——凿出来的幸福生活》,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还有人给他们送对联纪念父亲。
夫妻俩每天在院子里把纪录片放给游客看,希望父辈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能传递给游客,“现在生活好了,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感到挫折是不可以的。”
广东卫视在拍纪录片的时候,采访过现在的村书记,他说想给申明信和王怀堂做个塑像。这句话被王春莲听到了心里。
她爸爸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村里人说和她长得很像,她希望有一天塑像能做出来,不管是什么样,那就是她心里的爸爸。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