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钻石、黄金、战争......南非这个国家的历史到底有多魔幻?

2022-05-19 18: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若要将“富有”二字与非洲国家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

可万事总有个例外。在神奇的非洲大陆上,南非就是这么一个不太一样的国家。

虽然不能与真正的富裕国家相提并论,但它的的确确是非洲最富有的国家。

图源网络

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的10余年,财富的潘多拉魔盒在此逐次打开:人们在这里连续发现了世界上最丰富的钻石矿床和黄金矿脉。

南部非洲忽然变成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奖章,来自四面八方的投机者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一窝蜂地涌向那里。

占世界黄金总储量一半以上的南非兰德金矿(图源网络)

此后40年,关于巨大财富、原始权力、欺骗和腐败的故事在此真实上演,它为南非带来了经济繁荣,也为此地带来了血与泪的悲痛记忆。

钻石和黄金如何塑造了现代南非?

大英帝国全球扩张的最后一场战争为何如此惨烈?

南非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是如何起源的?

今天推荐的这本“好望角”书系新书《钻石、黄金与战争:英国人、布尔人和南非的诞生》,将视线聚焦闻名遐迩的岬角“好望角”所在地——南非,带大家穿越回19世纪,见证财富的发现和种族的冲突。

非洲研究专家梅雷迪斯广受赞誉之作

了解南非、非洲的权威大部头

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非洲这片土地愈发感兴趣。这里的人民、生活、文化、经济、历史……每一个议题单拎出来,都仿佛有着令人着迷的魔力,吸引着我们去解谜。

而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研究员马丁•梅雷迪斯,在21岁的时候就已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

那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初时光,在英国的《观察家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担任驻非洲记者。一到非洲,他就被那里的风土人情感动,自此持续写作50余年。

马丁•梅雷迪斯

他的作品多维度描述了非洲的历史:非洲的财富、非洲的国家、非洲的战争,等等。

《钻石、黄金与战争:英国人、布尔人和南非的诞生》作为他中后期的作品,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他的主要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也是了解南非、非洲的绝不能绕过的一本权威读物。

图书实拍图

在梅雷迪斯看来,很多非洲的历史现象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所谓的“黄金时代”。《钻石、黄金与战争:英国人、布尔人和南非的诞生》一书中,他以1870年左右开始的“钻石热”作为开篇,以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为结尾,跨越40年,呈现了奠定现当代南非格局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全书500多页,名副其实的大部头。但从第一章“探矿者在被太阳晒焦的灌木丛中发现了世界上最丰富的钻石矿藏”开始,就能让你毫不犹疑地按下闯关按钮,跟随作者的讲述,开启一场难忘又刺激的历史冒险。

goodreads上读者们对本书的评分高达4.0

上千人评分,百余条评论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这是读过《钻石、黄金与战争:英国人、布尔人和南非的诞生》的海外媒体、专家和读者们对本书最多的评价。

《钻石、黄金与战争》是一位深谙非洲历史的作家的作品。梅雷迪斯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战争的背景与原因的争论,最终得出了这些引人入胜的叙述。他还对故事的主要参与者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并捕捉这其中难以磨灭的细节。

——《纽约时报》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南非强权政治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必读的。

——泛非通讯社

梅雷迪斯的笔触跟随着英国金融家塞西尔·罗德斯的崛起,经历了南非钻石和黄金的繁荣,描述了英国政府与阿非利卡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梅雷迪斯很好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在简短的章节中,加入了相关的个人和事件的小插曲。

——《外交事务》

梅雷迪思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述,这无疑将满足大多数对这个主题知之甚少或根本没有该方面知识背景的读者。

——斯蒂芬·米勒(美国缅因大学历史系主任)

通俗易懂、生动的关于种族隔离前南非诞生的历史。

——《华盛顿邮报》

梅雷迪斯彻底地让我们卷入了这段扣人心弦的历史。

——《图书馆杂志》

一部现代南非诞生的血泪史

一个关于巨大财富、原始权力、欺骗和腐败的故事

回顾南非历史,它曾是一个英国殖民地、布尔共和国和非洲酋长领地共存的混乱地区,这片土地被认为毫无价值,直到探矿者们发现,这里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钻石和黄金矿藏。

一场争夺南非土地控制权的血腥冲突由此拉开了帷幕。英国人与布尔人展开了激烈争夺,甚至不惜发动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昂贵、最血腥、最屈辱的战争。

第二次布尔战争(图源网络)

现代南非便是在这一混乱、激烈、痛苦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紧张的局势、疯狂的经济变化、操纵性的帝国野心、一系列的阴谋人物……这个关于巨大财富、原始权力、欺骗和腐败的故事,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1

地球上最富饶的地方

1897年5月,英国高级专员阿尔弗雷德·米尔纳勋爵抵达开普敦。他和张伯伦都认为南部非洲是“帝国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彩虹之国,南非(来源:unsplash)

德兰士瓦作为一个富裕的独立国家,生产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黄金,它的崛起不仅威胁到英国对南部非洲的控制,也威胁到英国作为全球强国的地位。

他们担心,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德兰士瓦会吸收该地区的其他领土——开普殖民地、纳塔尔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将他们拉入一个独立的联盟,即“南非合众国”,从而脱离大英帝国的版图。

在殖民地部一份关于帝国在南部非洲前景的备忘录中,这种恐惧得到了生动的阐述:“它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地方。它的白人人口正在迅速增加,超过了南部非洲的其他地区。它将自然而然地成为南非商业、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首都和中心。”

张伯伦和米尔纳一致认为,英国在南部非洲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德兰士瓦变得太过强大以至于无法消灭之前,将德兰士瓦纳入帝国统治范围。德兰士瓦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的时间越长,它就越有可能成为南部非洲的主导力量。如果英国不能保持对南部非洲的控制,那么它的威望、贸易和国防利益将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正如张伯伦和米尔纳所认为的那样,南部非洲是一个关系到帝国未来的考验。两人都准备冒险发动布尔战争,以建立一个英国统治的政权。

2

英国近一个世纪以来

最昂贵、最血腥、最耻辱的战争

这场被赋予众望的布尔战争,并没有完成它最初的使命。

伦敦的报纸预言这会是一场短暂的战争——“茶时战争”。圣诞节之前,一切都会结束。

但事实上,战争一旦促发,就不会那么轻易收场。

第二次布尔战争,布尔人让英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图源网络)

1899年10月上旬,布尔突击队斗志昂扬地在纳塔尔边境集结,准备深入英国领土。10月12日凌晨,在正式宣战之后,突击队员开始向朗峡谷和马朱巴山进发。

除了军事行动外,布尔将军扬·史末资还大力宣传,希望在殖民地激起布尔人的愤怒和国际舆论对英国的不满。他编写了一份100页的小册子,书名为《百年不公》——把1806年以来的英国统治描绘成血腥的暴政,最后以“非洲属于非洲人”的口号作为该书结尾。

当布尔人深入英国领土时,英国的主要远征军仍在英格兰,尚未完成集结。经过几个月的争论,政府直到10月7日才发布动员令召集预备部队。直到克鲁格发出最后通牒的最后一刻,英国的公众舆论才开始支持这场战争。

直到10月20日,第一批运兵船才驶往桌湾。在越过边界进入纳塔尔后的两周内,布尔突击队在邓迪击溃了一支英军,将英军赶回了纳塔尔西北部的雷地史密斯镇——殖民地的第三大城市,并俘虏了1000多名英国士兵。到10月底,他们包围了雷地史密斯,切断了通往首府彼得马里茨堡的铁路线,并在那里俘获了1.2万名士兵,这是纳塔尔最大的一支英国军队。

11月14日,一个由2000名布尔人组成的团体进一步向南穿越图盖拉河,沿着铁路线向彼得马里茨堡行进。第二天,38岁的农民兼政治家路易斯·博塔率领突击队员在奇韦利附近伏击了一辆装甲火车。在被抓获的60名俘虏中有伦道夫·丘吉尔的儿子温斯顿·丘吉尔,当时他是《晨报》的记者。

布尔战争中的温斯顿·丘吉尔(图源网络)

在开普殖民地更南的地方,加塔克将军试图驱逐入侵的布尔突击队,因为布尔突击队占领了斯托姆堡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在没有进行任何初步侦察的情况下,他命令他的3000名士兵在黎明时分发起进攻之前,在崎岖难行的乡村进行夜间行军。由于混乱和不知所措,加塔克的部队迷失了方向,被迫撤退,最终导致600人被俘。

英国军队,包括几支精锐部队,在圣诞节前不仅没有赢得这场战争,还遭受了一次又一次耻辱性的失败。伤亡的数量惊人:有700人在战斗中死亡或伤重身亡;3000人受伤,2000人被俘;还有3个战略重镇仍然被围困,面临疾病和饥饿。这都是一群穿便服的布尔农民的杰作。

《经济学人》称英国当局为“最愚蠢的炒股者”,因为英国人曾满怀信心地预测,他们在开了几枪后就能收拾行装回家。

3

惨绝人寰的焦土政策

在而后的作战中,布尔突击队进行了游击战,他们集结成小股机动部队,破坏铁路线,伏击补给队,摧毁桥梁,切断电报线,突袭仓库,实行打了就跑的战术,像秃鹫一样在英军的头顶不断盘旋。

第二次布尔战争时布尔人的游击队,利用灵活的游击战术,

将英国拖入了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图源网络)

由于无法与布尔突击队抗衡,英军最高指挥部对支持突击队的平民采取越来越残酷的策略。在前往英国之前,罗伯茨推行了一项政策:对游击队袭击地点附近生活着的平民进行集体惩罚,烧毁农场,毁坏蓄水池,抢夺牲畜。他在1900年9月说:“除非这些平民因武装分子对我们犯下的罪行而普遍遭受连坐,否则战争永远不会结束。”

1900年11月,在奥兰治自由邦的法兰克福,菲利普上尉在信中写道:

我们兴高采烈地烧着农田,我们穿越乡村的路就像史前时代一样,白天有烟柱,夜晚有火光。我们通常一天要烧6—12个农场,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国家,这些就是我们遇到的一切。我不需要找什么特别的理由或原因对被烧毁的农场进行指控或证明……

在另一封来自克龙斯塔德的信中,描述了一个特别的烧农场事件:

前几天,在将军的命令下,我不得不亲自去烧毁一个靠近行军路线的农场。我们到了那里,猎物是3个女人和几个孩子,我给了他们10分钟的时间收拾衣服和其他东西,然后我的人拿了几捆稻草,就把农场烧了。老太太很生气……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太痛苦了,以至于不能出声诅咒。女人们哭了,孩子们站在旁边,抓着她们,用惊恐的大眼睛看着燃烧的房子。他们不会忘记那一幕,我敢打赌,即使他们长大了也不会。我们骑马离开,留下一群孤零零的人站在他们的家什中——床、家具和一些小玩意儿散落在荒原上;他们听着火焰的噼啪声,头顶上翻腾着烟雾和火焰。

最糟糕的时刻是当你最开始来到这座房子的时候。人家以为我们是来讨点吃的,有个妇女还去拿了牛奶。然而我们不得不告诉他们,我们来这里是要把他们的房子烧毁。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种事……

面对这种毁灭,布尔人家庭的不屈不挠令菲利普震惊:“丈夫和儿子在山上战斗。山谷里的房屋燃烧着,他们坐在那里看着这一切,但与我们对抗的坚韧、耐心和决心却几乎没有改变和动摇。”

战争期间的布尔人(图源网络)

他描述了布尔人的一个令人难忘的挑战行为:

在另一个农场,一个小女孩没有忙着打包行囊,而是坐在一架旧钢琴前,向我们演奏他们布尔人的国歌。我们正在把这一家人从房子里轰出去。雨下得很大,风也刮得很大。这是一次悲惨的、匆忙的流离失所,被洗劫的房子,满身泥泞的士兵,心烦意乱的母亲忙着收拾家什,忙着把她的孩子们推到外面的牛车上去,而那个可怜的小丫头片子挣扎着,弹着琴跟我们较劲,这是她最后的反抗……

这场战争给了英国“一顿学不完的教训”。

它是由英国挑起的——由一小撮政治家和官员——假定在军事上可以轻松战胜一群落后的农民——被认为是一场“茶时”战争,原本预计将“在圣诞节前结束”。

但它最终变成了一场具有羞辱性的充满退却和挫折的战役,通过部署45万帝国军队和使用焦土战术才取得了胜利。英国军队为此付出的代价是2.2万人的死亡,其中三分之二死于疾病。英国财政部的开支——原先估计为1000万英镑——实际上却是2.17亿英镑。

4

英国人、布尔人、本土非洲人

结下的恩怨情仇

为了镇压布尔人的反抗,英国政府失去了2.2万名士兵。在此之后,英国政府得出结论,认为对于两个布尔人殖民地来说,自治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1907年,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再次实现自治,交由一些被英军打败的布尔将军掌管,这些将军们已经在五年前签署了投降条约。接下来,英国决定将其治下的四个殖民地合并为南非联盟,希望能和布尔人找到解决分歧之道,并且最终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南非国家。

在这种安排下,黑人生活得痛苦不堪。在经过与英国人和布尔人的百年战争及冲突之后,南非境内所有的非洲酋长都屈服于白人的统治,他们的大部分土地都因白人的征服和殖民而丧失。

曾经在南非街头到处可见的“白人专用”标牌(图源网络)

在关于南非联盟成立的谈判桌上,非洲人被排除在外,宪法草案下的政治权利也被剥夺。一个非洲代表团前往伦敦进行交涉,他们认为英国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并为此而抗议,但毫无结果。

一张非白人专用的公园长椅,种族隔离制度无所不在。

(图源网络)

在争取政治权利的过程中,黑人反对派尝试公开抗议、请愿、消极抵抗、抵制,并最终采取了破坏、游击战和城市起义等方式。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的斗争一直在持续。直到1994年,经历了多年的内乱,南非才进行了第一次民主选举,纳尔逊·曼德拉成为一个民主政府的总统。

1994年4月,南非举行了首次民主选举。

(图片来源:Paul Weinberg South Photos)

南非的经历

又何尝不是世界历史的缩影

19世纪探明的钻石和黄金,为南非发展成为高度繁荣和运转良好的国家奠定了基础,只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享受。

被誉为“彩虹之国”的南非,

白人富豪区(左)和黑人贫民区(右)依然泾渭分明。(图源网络)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忽视历史的痛苦和动荡,钻石和黄金意味着巨大的财富。但对南非的原住民而言,这只是不断遭受劫掠、动荡、冲突、压迫的祸根罢了。不论是在钻石和黄金的开采过程中,还是冲突过后,白人都利用掌控的财富在当地强制实施白人至上主义,不断加深种族隔离,而南非的土著黑人则只能忍受贫穷、落后、悲惨的命运。

南非政府划定的“黑人家园”,

偏僻而又贫瘠,黑人在此自生自灭。(图源网络)

南非经历的这些悲剧,从未在非洲这片土地上落幕。

而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换个角度看,其实也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一段缩影。

《钻石、黄金与战争:英国人、布尔人和南非的诞生》

作者:[英]马丁·梅雷迪斯

译者:李珂

原标题:《钻石、黄金、战争......南非这个国家的历史到底有多魔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