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想来场旅行?弗洛伊德觉得,你可能有点“问题”
19世纪晚期,法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强迫行为:疯狂旅行。这一行为在精神病学史的记载中很罕见。
他们为什么喜欢这样做?当时的精神病学家们争论得不可开交。不知从何时起,在职员、工匠、工人等工薪阶层的人群中突然兴起一阵旅行风。
他们莫名其妙地就朝着某个未知的目的地前行,有的人步行,有的人坐火车,有时出行几周,有时甚至几年,背包里只有几件衣服,口袋里仅有几个法郎,是真正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1997年,哲学家伊恩·哈金在弗吉尼亚大学的一场讲座中提出“疯狂的旅行者”这一说法。
第一位“疯狂的旅行者”是一位出生于19世纪60年代法国波尔多的煤气工人,名叫阿尔伯特·达达斯。
年轻的达达斯得了这种不同寻常的精神疾病。他一听到马赛这样的遥远的城市,便感到一股强迫的力量驱使他前往那个神秘的地方。于是他每天行走60多公里,真的去到了那个城市。但抵达后,他无意中又听到路人谈论非洲,他又受到强迫心理的驱使登上了开往阿尔及利亚的航船。
后来他患上了健忘症,常常忘记自己的身份,但仍坚持完成了数次长途旅行。他穿过比利时和荷兰,到达德国的纽伦堡,然后继续一直朝东走。
达达斯告诉医生,他“被旅行的冲动不断折磨着”。这种冲动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引发强迫行为的焦虑。他对医生说,在路上,他总能感到非常“快乐”。当看到别人动身出发时,他就会因自己还在原地而感到万分痛苦,甚至连看到士兵坐上火车上战场他都会心生羡慕。
“我实在受不了了,”他向医生倾诉,“我羡慕能够去往全国各地的入伍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必须走,并且要走很远。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一股力量在推动着我走出去”。
02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强迫症是一种最令人着迷的精神障碍,并就此发表了14篇论文。然而,他在190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坦言:“我至今仍然没有成功地解析过一个重度强迫症患者的病例。”
弗洛伊德并没有局限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进一步提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通常起源于儿童时期(和其他精神疾病一样)。
当一个男孩或女孩想要参与暴力或性的游戏却遭到父母的阻止时,无法满足的欲望和被阻止的行为之间就会发生冲突,由此导致欲望背后的精神能量受到“压制”。这种能量隐藏在潜意识之中,最终在成年后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形式爆发出来。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精神病学家都对弗洛伊德关于强迫症的各种解释表示赞同,包括无意识和精神压抑以及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称强迫性疾病为强迫症(Zwangsneurose),这正好符合了奥地利裔德国精神病学家理查德·克拉夫特-埃宾创造该词时的本意,克拉夫特-埃宾将不可抗拒的想法称为强迫症。
在英国,Zwang对应的英文意思是“被迫的”,但通常被译作“强迫观念”,但在美国,Zwang则通常被译作“强迫行为”。
强迫症一词的出现,让问题迎刃而解。也就是说,虽然如今的精神病学家和研究人员都在努力强调强迫症的双重性,即强迫观念引发焦虑,只能通过实施强迫行为才能缓解焦虑,但最早的研究人员是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的。
03
在埃米尔·克雷佩林出现以后,弗洛伊德对强迫行为的解释才真正受到了挑战。这位精神病学家提出了“强迫性购买”这个概念。
克雷佩林并不认为每个奇怪的行为都是缘于未能得到合理解决的儿童性幻想。相反,他认为许多强迫行为就像恐惧症一样,是由恐惧心理所驱使的。这与现代人们的观念大同小异,即它们是因为焦虑而产生的。
克雷佩林认为,一些患有“强迫性恐惧症”的患者“被这样的想法所折磨……他们认为自己因与他人接触而受到污染或中毒”(很多证据表明,强迫清洗行为持续了几个世纪)。
克雷佩林写到,其他一些强迫行为者的强迫行为则是由于担心“撕毁的任何一张纸都有可能是有价值的文件”这种焦虑所引发的(这是囤积者的心理阴影,他们不敢扔掉任何一张碎纸片,例如,来自1979年的一张碎纸片)。
还有些强迫行为者害怕书籍会“成为传染病源”,他们还会通过“频繁地擦拭餐具”或“检查每一块食物”来清除污染物。
更有些强迫行为者受到不确定的事情的困扰,比如他们“是否已经关上了门,或者寄走的信件是否已被密封好”。我们现在进入了强迫行为的现代阶段。
克雷佩林强调,强迫行为是由大脑之外的冲动所驱使而产生的行为。强迫行为“并非源于正常大脑对动机和欲望的先前意识”,他在1907年出版的《临床精神病学》一书中写道:
“患者所实施的强迫行为似乎并非出于自身的意愿而是被迫而为的。”
克雷佩林断言,实施强迫行为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宽慰的感觉。
这种想法依然盛行,人们坚信强迫行为可以缓解难以忍受的焦虑。说来也奇怪,克雷佩林所接触到的强迫行为都是很常见的形式,因此称它们为精神障碍的表现似乎有点不妥。
他说,例如,有些人被迫记住一个名字,如果他们没能“一直想着这个名字而不小心把它忘掉了,就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努力地回忆它,直到想起来为止,否则紧张的情绪就会得不到缓解”。
有些人“被迫思考”数字,“可能会强迫性地数就餐客人的数量,餐桌上的叉子、刀子和杯子的数量”。
还有些人被迫不断自问:“宇宙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克雷佩林承认“这类事件也会发生在正常人身上”。
这预示了轻度强迫行为是相当常见的,虽然与其相比,极端强迫行为给人们带来的折磨是排山倒海般的,但其实这些轻度强迫行为也源于焦虑。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还可选购电子书
湛庐CHEERS
强迫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定要摆齐的水杯,一定要从尾部开始挤起的牙膏,一定要按照颜色排列的手机APP,反复确认门有没有锁好。作者莎伦·贝格利本书通过非常多的实际案例,重新审视了这些行为,及其这些行为背后的科学,揭示了人类强迫行为的真相。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管是我们普通人的一些温和的强迫行为,还是一些偏激的强迫症,其本质都是对抗焦虑,这也是大脑赠予人类的礼物。
原标题:《总想来场旅行?弗洛伊德觉得,你可能有点“问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