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界博物馆日 | WE TALK:博物馆空间文化漫谈——博物馆的力量

2022-05-19 16: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

世博会博物馆特别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唐忠毛教授为大家开讲《博物馆空间文化漫谈 — 博物馆的力量》主题讲座。

唐忠毛,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审,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赵朴初研究会副会长,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唐教授介绍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博物馆参观体验者与观察者,对于博物馆的认识不断加深的人生历程,以及又作为一位资深学者和研究者的再出发,从段义孚人文地理学的空间理论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的角度,来阐述博物馆空间文化的生产的深度思考。

1博物馆的起源

博物馆起源于人类对过去的留恋与探索求知。在人们的记忆中,过去总是留下了一些美好的东西,人们也总是希望了解过去,并由此形成各种关于过去的知识,达成自我的文化认同以及激发对未来的想象。为了留住这些记忆,人们在建筑和储存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博物馆的不断建立,博物馆首先就为人们提供了储存记忆和储存历史物品的非常好的机会。

博物馆现象起源于收藏珍品。这种文化现象最早的一批出现在希腊、罗马、中国等文明古国之中。从寄放的寺庙到专门建筑的厅台楼阁,藏品有了分类和目录,甚至有了包含鉴定内容的图录,这就形成了博物馆的古代形态。博物馆获得了自己的第一职能,最早的本质——收藏珍品。

爱德华·P·亚历山大在《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文本》中指出:博物馆的古代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一世在亚里山大城的宫殿里建立的“缪斯庙”,这个庙里就存放着诸多遗存的珍宝。这个收藏珍品的场所——缪斯庙通常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博物馆。我想这种情况在古代中国也是类似的。到了古罗马时代,这种博物馆文化现象开始大量涌出。使得私人收藏艺术品的风气日渐盛行。到了中世纪时,法国、意大利、德国、俄国等诸多国家的教堂都专门设置珍品室,以保管和陈列珍奇物品、法器、圣象、写本、教主遗物。

2近代的博物馆

近代博物馆的产生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关,文艺复兴运动引发了人们对希腊、罗马时代古典文化的向往。17世纪末博物馆开始由私人收藏转向面向公众,步入公众生活。1683年,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建立,成为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集收藏、陈列、研究为一体,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知识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建立起来许多重要博物馆,藏品也大量增加,如爱尔兰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等。

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图源:阿什莫林博物馆官网

1848年之后,随着中国和外国往来的日益频繁,博物馆开始被引入到中国,相继在中国的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创办博物馆。上海徐家汇博物院由法籍传教士韩伯禄(Pierre Heude) 于清同治十二年(1868年)创立,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05年,清朝的状元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成为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徐家汇博物院古物陈列室

图源:土山湾博物馆官网

民国建立后,中国建造了大量博物馆,如1912年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截至1936年时国内博物馆已建70余处。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20世纪80以后,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3博物馆的空间文化生产

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与哲学家社会学家列斐伏尔对于我们理解文化空间、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空间文化的生产很有启发。代表作:段义孚:《空间与地方》);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

段义孚所谓“空间”(space),主要是指一个自然空间或者说物理空间(space ,room),段说:“一个几何学单位,如面积或体积,是可以度量的且能精确量化的单位,不太严谨地说,空间就是房间”。但段义孚那里的空间也不是纯粹的物理空间,它和人的“经验”相关。

列斐伏尔强调空间的社会性,他指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而产生,空间还是一种社会产品,每个社会和每一种生产模式都会生产出自己的空间。资本、权力、消费都会进入到空间生产。列斐伏尔三位一体的空间观:感知的空间(通过感觉把握)、构想的空间(知识生产、思想活动)、活生生的亲历的空间(体验的空间)。

人与博物馆建筑空间的互动

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具体的抽象”:具体的物理建筑空间——由展品与人的思想创造与表征出的文化空间——由参观者参与形成的体验空间,这些综合地形成了博物馆的空间文化生产过程。

建筑空间是人们所创造的最为壮观、最有吸引力的空间。而且,人们在进行建造一个建筑物时的建筑意识是比较复杂的。博物馆建筑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博物馆建筑的外观往往凝聚了博物馆的主题思想,某种观念、价值判断,并通过建筑语言进行巧妙的表达。而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的安排,也要充分人们的空间感知特点,尽量实现人与空间的融合度、亲和度,趋向人性化、意义化。

博物馆文化空间的生产与表征

人对空间的感知、营造、空间形态对人的心理影响、人与空间的融合与协调(情感、依恋、安全感),以及在此过程中空间与时间的关系,这些对博物馆空间的理解都是有启发的。

博物馆文化空间生产了各种艺术与历史、国家与地方等过去与现在时空的再次塑造与融合,并将美学、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

在博物馆的空间体验与体验空间中,博物馆发展经历了“以物品为中心”到“以教育为中心”再到“以观众为中心”的过程,博物馆价值取向由“博物馆本位”转移到“观众本位”上来。

博物馆文化体验空间的形成

对于浏览路径的分析也是研究博物馆空间体验的主要内容,唐教授通过对游览路径的研究与分析,总结了在游览中存在的几种“体验空间”的途径与策略:曲折的路径、空间的转换、视线的交流、界面的多样化、虚拟技术下的体验新变化、感官新体验,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剖析与解读。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曾指出:在展览中,涉及三种文化形式:一是物品本身的文化意涵、思想、价值观。二是展览设计者的目的、思想、价值观。三是观众自身的特定文化对象、非体系的思想、价值观。这三个文化形式在博物馆特殊的场域中,通过互动与对话,而达成了博物馆文化空间的生产。

4博物馆的力量及发展与未来

唐教授认为,博物馆的力量应该至少包含以下四种力量:记忆历史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文化创造的力量以及激发想象的力量!

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博物馆所处时代的物质技术、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也会不断被改写,博物馆的功能也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博物馆除了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角色外,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甚至在社区、政府形象,以至于在公众关系上均扮演重要角色。

WE馆校共建项目

博物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如此深入地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博物馆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之所,它也是一个不断创造文化、激发想象力的能动之所。博物馆作为无与伦比的发现之地,它教给我们关于过去的知识与未来的想象,未来博物馆的力量还有着不断生长的可能性。

讲座在线观看

演讲主题

《博物馆的力量——文化空间的漫谈》

内容简介

1

博物馆与城市生活

博物馆与人类城市文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伴随着博物馆的发展演变,博物馆的类型与功能也不断地被改写,由文物的收藏与陈列机构转变成为具有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并日益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推动力。

2

博物馆与空间文化漫谈

上海是中国博物馆的诞生之地,随着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上海市的各类博物馆物馆迅速成长,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同时它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体验空间。种类繁多的博物馆生产了各种艺术与历史、国家与地方等过去与现在时空的再次塑造与融合,并将美学、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体验空间。一个特定的博物馆空间秩序是将展品表征与观众体验纳入到特定的场域之中,同时也将观众与展品纳入到“生产-消费”系统之中,观众既是一定意义上的消费者,同时也是这种表征意义显现的参与者。

原标题:《518世界博物馆日 | WE TALK:博物馆空间文化漫谈 — 博物馆的力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