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侯建国学习时报撰文: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确立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国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是新形势下建设质量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遵循的科学理论和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统揽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是站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的战略思考。质量问题事关转型发展,事关民生民心,事关国家形象,事关党的执政基础。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刻指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把质量摆到了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等宏观质量问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也关注消费品质量、食品农产品质量、建筑工程质量、武器装备质量、环境质量等具体质量问题,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这些重要论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我们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质量问题的思考,始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始终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把握,饱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历史负责的殷殷情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是在深刻把握世界质量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提出的科学方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借鉴发达国家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这些重要论述,既有对质量发展的战略谋划,也有对质量提升的路径指引,把握了世界质量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了中国质量治理的科学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是党领导下质量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质检事业改革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们党推动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认真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国际先进经验,把理论与实践、质量观与方法论有机结合起来,在质量发展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立场观点方法,标志着我们党对质量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实践充分证明,党和国家不断加强质量工作的过程,也是党关于质量发展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日益丰富、日趋成熟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推进质量发展使命光荣、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质量工作、建设质量强国提供了思想武器,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中国质量事业砥砺前行,走过了很不平凡的5年。
5年来,质量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人民群众质量安全新期盼,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质量强国战略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围绕计量、标准化、认证和质量提升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全国质量工作、标准化协调推进、认证认可工作、技术性贸易措施4项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通力合作抓质量的工作格局。对省级政府开展质量工作考核,设立中国质量奖,推动质量发展的举措不断完善。我国陆续加入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等国际组织,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承担越来越重要责任,中国质量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5年来,质量基础设施明显加强。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构成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质量保障。我国建成了覆盖全部学科领域的177项国家计量基准。国际互认校准测量能力跃升世界第4位。标准化工作改革不断深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达到11.6万项,超高压智能电网、高铁等部分重点领域“领跑”国际标准,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以94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检验检测体系,2016年全国实现营业收入2300多亿元,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转换率达100%,我国质量基础设施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
5年来,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全社会不断强化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推动质量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质量社会共治成效明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新闻媒体积极参与质量治理,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局面进一步形成。我国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近3年都稳定在90%以上,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75%以上,重点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家电、手机、汽车等国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在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在整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 51.8%增长到 2016 年的64.6%,反映出产品和服务质量对消费的有力支撑,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明显增强。
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我国发展已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质量工作担负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质量发展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奋力开创质量强国建设新局面。当前,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质量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目前,我国已有企业2700多万家,61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他们既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也应该是质量提升的责任主体。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是强化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质量主体责任。一要靠法治督促落实质量责任,建立健全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等质量安全多元救济制度,营造公平竞争、优质优价的良好环境,让市场主体愿意为质量买单,能够因质量获益。二要靠服务提高质量发展能力,广泛开展质量技术服务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技术标准、计量测试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三要靠增强质量意识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对比和群众性质量活动,推动质量水平持续向好。
优化政府质量治理。强化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质量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职能,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一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多元的质量供给。积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全面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提高企业改进质量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二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质量治理方式。从习惯于被动等企业上门转变为主动为企业服务,从主要“督企”转变为“督产品”“督企”“督政”并重,从管资质和事前审批转变为注重管产品、管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全面质量监管。三要引导全社会提倡质量共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质量文化建设,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质量奖、质量月、品牌日等活动,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提升质量工作社会影响力。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加强企业信用约束,使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基本构成,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四者之间形成相互衔接、科学严谨的完整链条。这一国际公认的质量技术体系,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支撑保障。目前,世界各国在质量领域的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的竞争。要加快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一要加强中央、省、市、县四级与行业、企业的质量技术体系融合发展,形成泛在协同、准确统一、可靠高效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二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广泛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质量提升,确保企业随时随地获得即用即有、可靠便捷的质量技术服务。三要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实施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装备、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数据资源体系等的标准制定和标准升级。四要参与国际治理,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际互认和推广应用,广泛参与制定和引领国际规则,在全球质量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升中国质量的美誉度和竞争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实现由大变强,就要有一批享誉世界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叫响中国质量、中国品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品牌是信誉的凝结。一个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要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打造更多的百年老店和金字招牌。大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逐步消除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高差”。中国质量要主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造福世界,更广泛、更深度地参与国际化战略,特别是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确保质量安全,消除技术壁垒,畅通国际贸易。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质检队伍。建设质量强国是伟大的事业,要求更高,挑战更多,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公正廉洁的质检队伍。政治过硬,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四个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质检系统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风优良,就是要全面加强纪律建设、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树立良好的质检形象。业务精通,就是要深化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敢于担当、敢于改革,不断提高质检队伍的综合素质、执法能力和业务水平,体现质检部门“靠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的鲜明特点。公正廉洁,就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做到忠于职守、秉公用权,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作者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原题为《牢记质量发展使命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