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声生不息》热播,为什么我们忍不住怀旧?

2022-05-18 18: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爱港乐的DT君 DT财经

作 者 | 金花鼠

编 辑 | 唐也钦

设 计 | 郑舒雅

“分分钟都渴望跟她见面,默默地伫候亦从来没怨,分分钟都渴望与她相见,在路上碰着亦乐上几天。”

看起这段歌词,有多少人脑海中的第一个画面,是一个顶着爆炸头的少年在舞台上摇头晃脑跳迪斯科?

说起今年最火的音乐类综艺,《声生不息》可以算得上是一匹黑马。

灯塔数据显示,4月24日上线当日,《声生不息》就拿下综艺日播量市场占有率第一。截至5月17日中午,芒果TV站内播放量累计达到12.57亿。微博上,#声生不息# 话题共获得阅读量22.9亿,网友讨论数超过338万。

从收视率到讨论度,《声生不息》的成绩单称得上漂亮,也成功吸引了阅综艺无数的DT君的注意。我们决定用数据来看看,观众们怎么评价这档节目,以及节目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流行趋势。

#01

《声生不息》火了

就算没看过《声生不息》,你大概也在微博热搜、朋友圈、社交媒体的大数据推荐中听说过它的名字。

简单来说,这是一档主打香港歌曲的音乐竞唱类节目,既请来了林子祥、叶蒨文、李克勤、杨千嬅等香港音乐代表性人物,也有李健、毛不易、周笔畅、刘惜君等内地歌手,吸引了一大批看港片、听粤语歌长大的80后、90后的关注。

从微博热度来看,《声生不息》铆足火力,早早就开启了预热模式。早在4月16日,节目开播8天前,就有4个话题冲上热搜。4月24日开播当天,更是承包了当日14个热搜,微博话题阅读量也突破2亿。

作为一档音乐类节目,歌手呈上的作品是观众们最关心的内容,因此《声生不息》的微博热度紧随每一期节目的播出而上升。可以看到,每期节目播出当日,微博话题阅读量总能直线攀升至破亿,热度趋势也不断形成小的高峰。

从热搜词条来看,受关注的话题基本上也都围绕着舞台表现。

比如,第一期节目后,曾比特的《初恋》、杨千嬅的《无条件》、叶蒨文的《祝福》等舞台片段都登上热搜。第二期节目中,61岁的叶蒨文唱跳《我要你的爱》惊艳全场,#叶蒨文我要你的爱舞台太牛了# 也冲上热搜。

除了精彩的演出,也有部分节目花絮、路透视频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热搜上的 #李克勤教李健说粤语# #声生不息李健说话是另外的价钱吧# 等等。

观众们一边沉醉于舞台带来的视听享受,同时也很关心艺人们下台后的真实状态。社交媒体上360°展现出的节目全貌,吸引着人们的指尖和视线在手机屏前停留。

#02

看《声生不息》的人,都在看什么?

节目上线以来,平均每周都有10多条话题挂上热搜,在不错的流量成绩面前,观众们的真实评价是怎样的?我们从豆瓣评论区抽取出593条短评,来看看大家讨论这档节目时都在说什么。

从豆瓣网友的评论关键词来看,和节目主题相关的“港乐”“粤语”“粤语歌”等是大家最常提到的词。不少观众被港乐音综的设定吸引,在粤语歌声中回到香港娱乐产业的黄金时代。

其中,夫妻档叶蒨文、林子祥吸引了许多观众瞩目。两位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叱咤歌坛的老唱将,在唯实力论的舞台上是妥妥的C位。曾与许冠杰分庭抗礼,被张国荣、梅艳芳、刘德华视为偶像的林子祥在节目后采中自信地讲出“我就是港乐”。

而节目一开场,身着一袭红裙唱《祝福》的叶蒨文,早在1988年就凭借这首歌横扫香港乐坛多项大奖。第二期节目中,踏着欢快的舞步唱跳《你是我的爱》,不输20岁的活力状态,也让网友们流下“六十岁的不是叶蒨文,是我”的热泪。

新人歌手曾比特、炎明熹也收获了不错的讨论度,相信不少人都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这个顶着爆炸头的小子,或是梳着齐刘海的少女在舞台上放光放热。

曾比特来自选秀节目《全民造星II》,炎明熹则是TVB《声梦传奇》三料冠军。两位演唱新人都来自于香港本土选秀节目,这次参与《声生不息》却是他们第一次被内地观众知晓。

在香港取得不错成绩的新生代艺人,需要通过一档致敬经典的节目被内地观众重新认识。

在豆瓣网友的点评中,“情怀”一词也被频频提起,似乎提到香港音乐,就只剩下经典、怀旧、致敬。

有人不满于节目组“强行怀旧”,提出“除了怀旧还是希望更能看到一些新鲜、先锋的音乐,因为港乐从来都不止是过去的那些好歌,还是少了一些粤语歌的叛逆敢和勇敢”。

但不得不承认,追忆过去、致敬经典的怀旧情怀牌,确实切中了许多人的喜好。比如打出5星好评的@Joe 表示“全是童年街头巷尾放的歌,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 。

豆友 @Brownie 也认为:“对于听港乐长大的我来讲,很多歌光是前奏响起就足以鼻酸。那些歌曲筑起的是一个有人情,有深情,有勇气,有梦想的世界。似江湖又似乌托邦。”

在老歌的旋律中,人们仿佛看到了记忆中泛黄的童年,看到了那些素未谋面却永不凋零的传奇身影,和那个充满了人情味的世界。

#03

《声生不息》受欢迎的背后,流行的复古趋势

2022年,《富士山下》发行16年,《勇》20年,《暗涌》25年。有多少听粤语歌的年轻人,耳机里播放的还是熟悉的声音?叫得出名字的香港艺人,还是多年前的天王歌后?

根据Apple Music排行榜,人们最常听的粤语歌大多来自千禧年代。上榜歌曲中,邓紫棋2014年发行的《喜欢你》,也翻唱自Beyond1988年的作品。

从这份歌单可以窥见,《声生不息》的怀旧营销,对观众而言不过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怀旧趋势的抬头,不仅在听歌偏好上,也体现在年轻人的追剧习惯中。

云合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老剧(此处指上线于2021年1月1日前的剧集)播放量占全网剧集播放量的54%。在全网剧集大盘下滑9%的情况下,老剧播放量逆袭上涨4.3%。

这说明,尽管仍有新剧不断上线,观众们更愿意光顾那些回头过无数次的老相识。其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甄嬛传》《琅琊榜》成为今年第一季度老剧播放量的冠亚季军。

就在上个月,小于(化名)带着室友把《甄嬛传》又重新刷了一遍,将这部国民经典翻来覆去看过两遍的她,对剧情的细微末节已经达到了如指掌的地步,但没想到三刷后还能收获新的“华点”。

在豆瓣,热爱复古回溯的年轻人,将上一个十年的“文化遗产”送上高分榜单;打开B站,播放量最高的热门二创视频,很多来自四大名著改编影视剧;最近刘畊宏爆红、张天天恋爱,也让不少人翻出古早综艺《爸爸去哪儿》,开启一波怀旧潮。

年轻人偏爱听老歌、看老剧,在社交媒体上也有迹可循。我们翻阅了网络上的相关讨论,归纳出两个原因。

首先是新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短视频时代,流水线批量生产的口水歌受到欢迎,却也躲不过同质化严重、为了押韵不顾语法等质量弊病。年轻人又不是没听过好音乐,自然不愿意往耳朵里“倒垃圾”。

影视行业也是如此。当资本疯狂涌入,快餐式作品取代高水平佳作,电视剧就成了博眼球、拼流量的赚钱工具。不接地气的剧情、尴尬浮夸的演技、5毛钱的特效、塑料质感的服化道,让被经典佳作养刁了品味的观众如同地铁老人满脸问号,看不下去。

其次是接受成本问题。说到底,老作品中也不乏平庸之作,新作品中也有很多宝藏佳作,只是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去筛选了。

就像知乎网友 @赵仨 写道的:“老歌是筛选过后的精华,是无数片茫茫沙漠中的黄金。新歌是一片可能有黄金的沙漠。”

长大以后,生活像是开了倍速键,以加速度不断运行着。现实生活已经令人目不暇接,人们要尽可能降低娱乐时的心理成本。

比起一首首听新歌,一部部看新剧,最终找到符合自己胃口的那一盘菜,人们更希望在熟悉的角色、剧情、旋律中快速进入松弛状态。不必花时间认识新角色,不必动脑筋消化新剧情,也不必费时间等待剧集更新,一切都是熟悉的、恒定的、现成的,才令人感到舒适与放松。

就像知乎网友 @素月 说的那样:“懒得去挑选新的片子,也懒得花时间看,碰到烂片浪费表情。老剧知根知底。温故一下意味深长。”

写在最后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中提到,怀旧和进步是一个整体的两个自我。所谓怀旧,不仅仅是对过去某一地点的向往,也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新理解的结果。而正是进步,催生出对过去的新的理解。

在香港娱乐业原地踏步的几年间,“归国四子”开启了内地娱乐圈的流量时代。以流量取胜的粉丝经济崛起,使偶像标准发生改变,讨人喜欢的本领胜过合格的业务能力,成为爱豆的自我修养。

通过粉丝打榜做数据,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娱乐市场,明星不需要真才实学,也能被资本的光环围绕,内地娱乐业开上了发展的高速列车。

然而流量经济背后,唯资本论的畸形市场机制逐渐暴露出缺陷。当影视荧幕被流量明星霸占,当烂片渗透年轻人的文娱生活,当演员没有演技、歌手不会唱歌,观众们终于尝到流量至上的苦果。

最近几年来,明星屡屡触犯法律底线,也让人意识到文娱行业的乱象严重。人们纷纷回望上世纪八九年代的香港,那个明星们认真磨练业务能力,用作品散发魅力的黄金时代,并开启一波怀旧潮。

《怀旧的未来》中提到,在十九世纪时,有些人认为现代大城市会提供足够的兴奋和刺激,以消除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渴望。然而我们知道,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当内地娱乐业走上一条看似进步的路,站在时代的前沿,我们依然回望那个被抛下的香港娱乐圈,那个走向落寞之前的辉煌时代,那个再也回不去的从前。

(题图来源:《原振侠》)

原标题:《2022年,年轻人为什么还在听老歌、看老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