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国教育获得多代传递过程中的遗传效应和社会效应
原创 侯利明、王凯丽 定量群学
原文信息:
Liu, H. (2018). Social and Genetic Pathways in 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3(2), 278–304.
doi:10.1177/0003122418759651
一、问题提出
教育的代际传递一直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核心议题。从遗传学的视角来看,基因对个体的教育获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者过去主要关注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对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强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家庭资本对个体教育获得的机制,这就会引发一个问题:以往研究观察到的代际间教育传递究竟是父母教育对子女教育产生的影响(社会效应)?还是由于父母与子女拥有的共同基因所导致的虚假关联(遗传效应)?如果不将社会效应和遗传效应区分开来,就很容易忽略遗传的作用,高估社会效应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判断父母教育对子代教育的影响机制,将遗传效应考虑在内至关重要。
遗传效应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机制包括了直接遗传效应和间接遗传效应。直接遗传效应是指,个体的教育获得直接受基因型影响,因为基因的差异会导致与教育获得相关的个体特征(如智商)发生变化;间接遗传效应(或社会遗传效应)是指,个体或重要他人(如父母、配偶、同伴)的基因还可能通过改变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而影响该个体的教育获得。比如,父母的基因优势会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及社会地位,进而促进子代教育获得;同伴的基因优势也会使其拥有良好的学业成绩和学习习惯,进而影响我们的教育获得。但目前关于教育代际传递的遗传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上述许多关键问题尚未得到实证检验。
在方法上,以往对遗传作用的探究通常使用“双胞胎”数据或“被收养者”数据进行调查。然而,这些研究中遗传因素并没有直接被观察到,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潜在变量进行分析。例如,学者对双胞胎教育获得进行分析时,主要通过成长在相同环境下的同卵双胞胎(基因完全相同)和异卵双胞胎(大约50%的基因相似度)的发展差异,去推测遗传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直接测量基因,这为本研究的遗传效应分析提供了可能性。
基于以上理论和方法,本研究对教育多代传递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研究是:探索两代人和三代人之间教育传递中的直接遗传效应和间接遗传效应。
图1和图2为基本的研究框架(G1: generation 1; G2: generation 2; G3: generation 3)
二、数据与方法
(1)数据
本研究采用了两个数据,数据一来源于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FHS),这是一项在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展开的基于社区的纵向队列研究,包含了三代人的样本(三代分别简称为G1,G2,G3)。G1(祖代)于1948年接受调查;G2(父代)于1971年接受调查;G3 (子代)于2002年接受调查,最终有8639个包含三代人的样本被纳入分析中。同时,本研究还使用了健康和退休研究数据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HRS)进行了验证分析。
(2)变量测量
本研究使用的变量主要为三代人的教育获得和遗传变量。个体的教育获得由受教育年限测量。遗传变量通过多基因评分(Polygenic Scores,简称PGS)来测量。多基因评分是与特定性状(如教育)相关的有效等位基因作用(即遗传基因影响)的加权和,可用于估计一个人出现某种特征的可能性(如获得高教育)。教育获得的多基因评分越高,意味着与他人相比该个体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教育年限。
(3)分析策略
本研究首先对两代人的教育传递进行了探索,随后对三代人的教育传递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中使用了双变量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Sobel中介检验以及稳健性检验。
三、研究发现
上表是使用FHS数据对两代人(父代和子代,即G2和G3)进行分析的结果。结果显示:
第一,子代的教育获得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不控制其他变量时,父代教育、父代的教育PGS、子代的教育PGS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345、0.162和0.203,且均具有显著性(见模型1、2和3)。
第二,在教育的代际传递中,基因是一个混淆变量(confounding factors),它在影响父代教育的同时又影响了子代教育,这就导致在估计父代教育对子代教育的影响时存在偏差。当控制父代的PGS时,父代教育对子代教育的影响减少了5.5%(模型4);当控制子代的PGS时,父代教育对子代教育的影响减少了7.2%(模型5);当父代和子代的PGS都被控制时,父代教育对子代教育的影响减少了8.4%(模型7)。
第三,父代PGS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可以拆分为直接遗传效应和间接遗传效应。当控制子女的PGS后,父代PGS的系数虽然下降了53%,但仍然是显著的(见模型6)。这表明,父代基因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大约有一半是通过直接遗传发挥作用,而另一半则是通过间接遗传发挥作用。此外,在模型6的基础上加入父代教育年限,父代PGS的解释减小,说明父代的基因会通过改变父代教育进而影响子代的教育获得。稳健性分析显示父代的教育程度在父代PGS和子代教育的关系之间起着至少三分之一的中介作用(见文章附录中的Table A1)。
上表是使用FHS数据对三代人进行分析的结果。结果显示:
第一,子代的教育获得既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祖代的教育、祖代的PGS、父代的PGS、子代的PGS都会对子代的教育获得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模型1-4)。
第二,和两代人的分析基本一致,在教育的多代传递中,遗传因素既影响祖代教育又影响子代教育,因此祖代教育对子代教育的影响中有一部分是由于他们拥有相似的基因造成的。在依次控制了祖代PGS(模型5)、父代PGS(模型6)和子代PGS后(模型7),祖代教育对子代教育获得的解释力明显下降。在控制所有三代人的PGS后(模型9),祖代教育对子代教育的影响下降了6.2%。
第三,祖代的基因可以通过直接遗传效应而非间接遗传效应影响个体的教育获得。当控制所有三代人的PGS时,祖代基因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减少了85%并变得不再显著(模型8),这说明祖代基因对子代教育的间接遗传效应完全是通过父代基因和子代基因的直接遗传效应传导的。没有证据显示祖代的基因会通过间接遗传效应影响子代教育,祖代的间接遗传效应并未得到证实。
第四,父代教育是祖代教育影响子代教育的重要中介因素。模型10显示,在加入父代教育后,祖代教育对子代教育的影响下降了58%。祖代的教育会直接影响父代的教育,而父代的教育又会影响子代的教育。
第五,在控制了所有其他变量后,祖代教育对子代教育的净效应依然存在(模型11-14)。这表明,祖辈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直接影响孙辈的教育(如提供经济援助、监督孙辈学习、充当榜样和推广传统价值观等)。
四、结论与讨论
(1)两代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探索教育获得的代际传递时,基因遗传是一个混淆变量,他会同时对父代和子代教育获得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教育的代际关联较强。在控制了遗传变量后,父代教育对子代教育的影响会下降8%。由此可见,在分析教育的代际传递时,需要控制父母的PGS或子代的PGS来纠正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估计偏差。
(2)两代人的分析结果表明,父代基因对子代教育的影响既可能是通过直接遗传效应实现,即父代基因通过影响子代基因进而影响子代教育;也可能通过间接遗传效应实现,即父代基因可以通过改变父代教育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子代教育。父母的基因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多达一半是由父母的教育程度来中介的。
(3)三代人的分析结果显示,祖辈基因对孙辈教育获得的影响是通过直接遗传效应实现的,而非间接遗传效应。即祖代基因主要是通过改变父代或子代的基因来影响子代的教育。如果忽略直接遗传效应,会高估祖辈教育对孙辈教育获得的影响;在控制了遗传因素后,祖辈教育对孙辈教育获得的影响降低。由于最近的人口结构变化,祖父母现在更长寿,因此,他们与孙辈的关系可能更长久、更积极,也会对孙辈的教育获得产生更大的影响。此外,中国家庭的隔代照料较为常见。上述情况都意味着祖父母可能会独立于父母对孙辈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的结论可能受到样本调查时间、地理位置和样本人口的影响。
五、编者简评
长期以来,社会分层学者一直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机制感兴趣,但忽略了未观察到的遗传因素的干扰。这项研究开创性地将遗传学视角引入了传统的社会分层研究中,是第一批实证调查社会遗传效应的研究之一。研究关注的教育代际传递中的遗传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的估计社会因素的影响。此外,尽管学界对祖辈与孙辈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感兴趣,但对多代影响过程中遗传因素的调查却十分有限,该研究将两代分析扩展到三代,研究和分析思路值得借鉴。
根据研究结论,我们可以认识到: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对教育获得产生影响。即使在控制了基因干扰后,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依然非常强大,并且基因也会通过改变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个体。这些发现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基因和社会环境共同影响教育的复杂机制的理解。尽管遗传学家告诉我们“基因优势”这一客观事实,但“DNA不是命运”,引领人们走向成功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学者强调的后天的生活习惯、成长环境也至关重要。
作者|侯利明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王凯丽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原标题:《美国教育获得多代传递过程中的遗传效应和社会效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