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种感觉判断是否爱对了人,最后一条你一定想不到

2022-05-23 07: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月食APP KnowYourself

策划、撰文 / 马斯特

编辑 / KY主创们

我的万人迷朋友爱上了一个大她一旬的男人,准确来说,他们算是两情相悦。

但由于男方是离异状态且带着孩子,所以他们的感情,受到了女方父母的强烈反对:“他要是没结婚,甚至离婚但没有孩子,年纪大一点也不是不可以。但现在这样,绝对不行。”

作为朋友,我理解她在不得不考虑的现实情况、家人的不支持、和良好的恋爱体验之间的纠结。不过不管再怎么纠结,“ta究竟是不是对的人”这个问题,还是只能她自己来判断。

至于该如何判断呢?今天我就借这篇文章,帮一帮这位朋友。

我们要找的是“对的类型”,

而不是“对的人”

当我们说“对的人”的时候,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呢?

真爱?灵魂伴侣?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许多人对爱情的解读,受到童话故事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常常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

一项2010年的调查显示,有88%的美国年轻人相信灵魂伴侣(soulmate)的说法,ta们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且只有一个人,在等待着与ta们命中注定的相爱(Samual, 2020)。

但事实上,有研究显示,认为自己的伴侣是“灵魂伴侣”,并不利于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Samual, 2020)。

这是因为,当人们相信自己的伴侣是那个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时,ta们会默认对方与自己完美契合。而当ta们慢慢发现伴侣与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有差别,或者发生了一些摩擦时,ta们会倾向于认为“这个人与我天生不合适”,然后直接结束关系,而不是先尝试着解决问题。

(命中注定or共同成长?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最好的?请戳)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唯一的”“命中注定的”灵魂伴侣(Samual, 2020)。不论两个人的性格三观再怎么契合,在长久的朝夕相处中一定会出现问题和摩擦,而如何处理情绪、如何解决问题,对一段关系而言同样非常重要。

我们的择偶标准也并不是为某一个人的量身定制,而是一个区间。也就是说,我们要找的不是“对的人”,而是“对的类型”。

在对的时间遇到的“对的类型”,才算是“对的人”

我想许多人都有过“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之类的经历。即使双方各方面都契合,也未必能够走到最后。

我的一位朋友与我分享了她的故事:

我的初恋与我非常契合。他总是能get到我奇怪的笑点和哭点,有时我说出上一句他可以立刻接出下一句,我们简直就像同一个人。但那时的我们都太不成熟,我会在他3个小时不回我消息时直接拉黑关机,然后等对方来求我。而他最终失去了耐心,我们就这样分手了。

但现在的我知道了,在关系中感到不安时,我应该主动与对方沟通,说出自己的需求,坦诚表达自己的不安,与对方一起解决问题。但他已经不在了。

一个人是会随着时间成长和改变的。但如果要等一个人成长了之后,我们才能好好地跟ta在一起,那这个人算是“对的人”吗?

以后的ta可能是的,但现在的ta不是。

更普遍的情况是,一个人想要结婚,而另一个人还没准备好;一个人想要留在家乡,而另一个人还想出国深造;一个人想尽早要孩子,而另一个人想要先拼一拼事业......好像我们得坐着时光机穿越到未来或过去的某个时间,才能与这个人长久稳定地相爱。

爱情当然是需要妥协和迁就的,心理学博士Dr. Seltzer (2018)说,但不论你是决定放弃这段关系,还是为它奋斗,都不要冲动。因为冲动的为爱妥协很可能会让你在未来后悔。

真爱有时候是值得等待的,但你也可以选择不等,或者不让ta等了。

那么,与一个“对的人”相处,

究竟是什么感觉?

1)你对ta会有性欲

就是你想主动扑倒ta(无性恋除外)。

Pamela Regan (1998)研究发现,当人们对伴侣有强烈性欲时,ta们对爱情的判断也更加爱恋、忠诚、幸福和满意。我们也希望伴侣对我们有性欲,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ta的欲望(Regan, 2004)。

2)你会有更深的自我觉察

Shaver & Mikulincer(2007)指出,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生命中重要人际的影响,而亲密关系则处于核心地位。和“对的人”在一起,你会感到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开始逐渐完善对自我的认知。

反过来,一个对自我认知更加积极、稳定的人,也就是自尊水平较高的人,也更容易去发展一段平等、健康的亲密关系。

3)你会更愿意自我提升

一项研究表明,伴侣展现出对自我改进努力(self-improvement effort)的支持,对另一个人的个人成长有着巨大影响(Overall et al., 2010)。

一个“对的人”,在你提出想要自我提升的意愿时,会表示支持,这种支持会对你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使你更好地提升自我。同时这也预示着更高的关系质量。

4)你会感到更少的压力

一个好的伴侣的存在,可以对我们起到“压力缓冲”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Levenson 和John Gottman早在1986年就探究了夫妻之间情绪与压力的问题。实验发现,那些与对方在一起时心率更低、压力水平更低的夫妻更能长久地在一起。因为他们在面对对方的情绪时,能够更多地回应对方,并给出更多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回应,

而另一方面,人们与伴侣的联结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御压力。

5)你会对自己和未来充满希望

正是因为一个“对的人”能够给我们有效的回应和社会支持,和ta们在一起,我们对自己和未来生活都会更有信心。

而研究发现,那些没有感受到支持的伴侣会变得更敏感,容易过度反应(比如对负面事件更容易发怒),由此,ta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越来越负面沮丧(Randall, 2015)。毕竟拥有好的爱情的世界,不应该是灰色的。

6)你会在对方面前感到脆弱

是的,爱情有时候就是会让人软弱。

美国治疗师、研究员Brené Brown(2010)认为,脆弱是人的核心能力之一。她认为,想要与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就必须克服羞愧感和焦虑感,敢于在对方面前展现更真实的自己,包括脆弱和不足。

同样的,如果对方能够在你感觉脆弱时展现出良好的共情,你们的感情也会更幸福(Brown, 2010)。所以,一个“对的人”必定是一个能够让你安心地向ta暴露自己的脆弱的爱人。

7)你会有安全感和亲密感

Randall(2015)指出,不安全依恋会降低人们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处理事件的客观性,以焦虑、回避的方式去应对人和事。相反,安全依恋会让人们感觉自己是被接纳和支持的,可以有效促进情绪稳定。

如果和ta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强烈的不安,或许你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这段关系了。

8)一定程度的不舒服

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时,“自我”的概念被削弱,“我们”成为更重要的目标。一个好的爱人,会愿意为了这段关系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己的利益。

在关系中,牺牲意愿与承诺水平和对关系的投资水平有关(Van Lange et al., 1997)。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关系中的牺牲,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ta愿意在这段关系中投入更多,并给出承诺。

爱使我们更愿意为对方牺牲,它并不有趣,但很重要(DiDonato, 2021)。

9)你的直觉会告诉你答案

人们对于关系经过思考的判断,可能还不如ta们对关系的直觉来得准确。

James McNulty等人(2013)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夫妇对于婚姻的评估不仅和ta们意识中对于婚姻的态度没有关联,与这段关系的满意度也并不相关,反倒是这些夫妇潜意识中的态度和婚姻满意度显著地正相关。

另一个与直觉相关的研究是关于结婚前的“临场退缩(cold feet)”行为。研究发现,在结婚前产生了“临场退缩”但仍然步入婚姻的女性,离婚率大约是没有婚前疑虑女性的2.5倍,即便她们继续保持婚姻,对婚姻的满意度也较低(Justin et al., 2012)。

有时候,你的潜意识察觉到的危险信号,可能比你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如果你的直觉告诉你“不要”,那不妨等一等。

M. Scott Peck 在 The Road Less Traveled 一书中说,“爱是一个决定”。我们总把爱情看作是彩票头奖,但或许爱情更像是一场创业,需要双方前期的大量准备和持续不断的用心经营。浪漫不仅仅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也是在一段感情中牺牲付出、与另一个人共患难、一起创造幸福的觉悟和努力。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 能够带给我们“对的感觉”的原因,恰恰是这个人为这段关系的付出和用心,对爱情中的双方而言都是。

你和ta,都准备好了吗?

以上。

References:

DiDonato, T. (2021, February 5). Is It Love or Sexual Attraction? Retrieved November1,2021,from Psychology Today website: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meet-catch-and-keep/202102/is-it-love-or-sexual-attraction

Gottman, J. M. (1994).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es and marital outcom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Lavner, J. A., Karney, B. R., & Bradbury, T. N. (2012). Do cold feet warn of trouble ahead? Premarital uncertainty and four-year marital outcom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6(6), 1012.

Lawrence R. Samuel. (2020, January 15).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a Soul Mate? Psychology Today.

McNulty, J. K., Olson, M. A., Meltzer, A. L., & Shaffer, M. J. (2013). Though they may be unaware, newlyweds implicitly know whether their marriage will be satisfying. Science, 342(6162), 1119-1120.

Overall, N. C., Fletcher, G. J. O., & Simpson, J. A. (2010). Helping Each Other Grow: Romantic Partner Support, Self-Improvement,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11), 1496–1513.

Regan, P. C. (1998). Of lust and love: Beliefs about the role of sexual desir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5(2), 139–157.

Regan, P. C. (2004). Sex and the Attraction Process: Lessons from Science (and Shakespeare) on Lust, Love, Chastity, and Fidelity. In J. H. Harvey, A. Wenzel, & S. Sprecher (Eds.), The handbook of sexualit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pp. 115–133).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Schoebi, D., & Randall, A. K. (2015). Emotional Dynamic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Emotion Review, 7(4), 342–348.

Seltzer, L. F. (2018, November 14). Wrong Person, Right Time vs. Right Person, Wrong Time. Psychology Today.

Shaver, P. R., & Mikulincer, M. (2007). Adult Attachment Strategi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Emotion. In J. J. Gross (Ed.),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 (pp. 446–465). The Guilford Press.

TEDx Talks. (2010, Oct. 07).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 Brené Brown | TEDxHoust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Qm9cGRub0

Van Lange, P. A. M., De Bruin, E. M. N., Otten, W., & Joireman, J. A. (1997).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individualistic, and competitive orientations: Theory and preliminary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4), 733–746.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