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是医生》:一次从崇高到平易的探索
编者按: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上海5部作品榜上有名——电影《我是医生》,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平凡的世界》,歌曲《幸福少年》(组歌)和图书《布罗镇的邮递员》。这5部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彰显了本市组织推进重大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在当下主流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中,英模电影作为人物传记片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而且也经常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可以说,当下主流电影特别是英模人物传记片正在经历从政治人物(领袖人物)、历史人物向非政治人物、当代人物转型,因此在人物塑造、叙事理念以及美学表达等方面也都面临着新的课题,即如何更有效的与当下年轻观众群体接轨与良性互动。
上影集团出品的电影《我是医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艺术地、审美化地再现了一代国医的风采和人格境界,弘扬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是一部具有思想力量、人文内涵和审美品格的佳作,为国产英模人物传记片的创作和拓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十七年”新中国电影其实就已奠定了人物传记片的“英雄神话”范式,着重以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和民族英雄为原型塑造充满着性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力量的人物形象,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成大众认同精神榜样的使命。
《我是医生》剧照《我是医生》中对吴孟超形象的塑造,一方面传承了这种使命召唤,另一方面也顺应时代和社会的新需求,显示出了影片编导艺术思维、美学思维的拓展和创新思维。相对于以往的主旋律英模电影,《我是医生》的剧作完成度很高,为影片可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奠定了剧作基础,生动的证明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常识性真理(中国电影经常性遗忘这个常识性真理)。
《我是医生》以医学攻关为经,人物关系为纬编织出基本结构,在情节上不过度渲染戏剧矛盾,智慧的避免了惯常从童年到老年流水账式的叙事模式和呈现方式。影片以现在时为主线,辅以心理闪回,作为其人格形成的支点,其中穿插了大量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回忆影像;尤其童年割胶和父亲去世的回忆都成为其人生价值观和高尚医德形成的重要支撑点,将其投身医疗事业的个人选择和历史命运相勾连,形成了一种诗意与写实,浪漫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为其职业信仰的表述提供了可信可敬的根基,有效带入观众认同并且乐于接受。
《我是医生》剧照《我是医生》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避免了扁平化、“先天化”,人物性格弧度随着情节走向而渐变,突破了传统戏剧冲突模式,实现了与当下观众的情感对接、价值认同。人物关系的编织上,渐次以医患关系、父女关系和师生关系形成复杂的情感张力和戏剧张力。尤其在吴孟超和女儿线索中,父女医患的双重关系使得人物心理、情感展现出更为复杂的状态,赋予了英模人物更多的情感色彩和人性感召力。在演绎师生关系时,则打破了以往中国传统教育中严肃的长幼秩序,以轻松幽默的对话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影片将吴孟超作为医生、领导、老师、父亲多重身份角色统一于人物的性格魅力下,成为具有现实质感、人性魅力的艺术形象。这种富有人性魅力和感召力的英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影片之于观众接受层面情感对接的一种努力,也超越了所谓的“接地气”。事实上,对于英模人物传记片而言,人物塑造的高度决定了影片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而人物的人性魅力和感召力,则决定了影片的接受度和传播的广度。
事实上,英模人物传记片作为当代主流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承担着主流价值观表达和传播的神圣职责。《我是医生》着重刻画吴孟超科学报国的精神追求和医术仁心的职业风范,在价值导向上聚焦的是牵动亿万寻常百姓关注的热点题材,影片其价值取向和表达势必影响到最广泛的社会群体,从而产生巨大的引领作用。影片并没有把镜头局限在手术台的方寸之间,与吴孟超敦促学生离开手术台走向更广阔的科研、实现更大的科学突破惠及更多的人相一致,影片主旨并非展现主人公作为神医的技艺造诣,而是聚焦于主人公在医学前沿攻坚克难的战略眼光,“医者仁心”的济世情怀,淡漠功利的人生境界。
《我是医生》剧照“国家形象”一直作为强有力的背景出现在影片中,其间不断插入的字幕,提示着世界各国为攻克癌症所作出的努力尝试和失败,与影片前景中吴孟超团队高瞻远瞩的科学观形成呼应和对比,从个人和时代的互动层面展示出吴孟超在国际医学领域中的国医形象。这种价值观的呈现和表达也较为妥帖的在个人的“自转”与国家社会的“公转”之间实现了有机统一,将吴孟超及其团队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参照系中,展现了影片主题的国际化视野,与当下中国大国崛起的形象也相得益彰,在国家层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用体历史传导了亟需的正能量。
此外,《我是医生》在类型拓展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探索和突破。当下英模传记片的创作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一是艺术表达上,因其类型题材的限制,“尊重历史”和“表现真实”是英模传记片的基本审美规范和创作要求,这就要求英模片在类型创作上提高艺术水准,在艺术表达上进行审美化而非概念化的转化。从这个层面来看,《我是医生》个人化和人性化的平易表述方式,注重个体心理层面和情感层面的故事传导,在突破公式化、概念化、口号化和定型化方向上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
二是英模传记片在市场化运作层面依然存在短板,主流价值、核心价值的内容植入已不是英模片创作的核心问题,重中之重是主流价值、核心价值的有效表达,以及与观众的有效对接。《我是医生》在表现人性的丰富性,呈现出一定的深度与现实质感之外,在市场推广层面也力求以名人效应和类型效应开拓影片的市场价值、传播价值。这种努力也正是产业化时代、市场化语境下英模人物传记片创作和生产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主流电影的类型拓展、产业化转型、市场化生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
(作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