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聊出来的三国:“隆中对”是知名的,也是致命的
【编者按】
孔子与弟子们的聊天记录后来结集成了儒学经典《论语》,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聊天记录后来结集成了政论史书《贞观政要》。在《聊出来的三国》系列的作者锋云看来,三国里的那些聊天记录也十分重要,有必要从《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进行一次相对系统的梳理。本文经授权摘自《聊出来的三国》系列新作,看看作者如何解读三国最著名的聊天——“隆中对”。
《孔明出山图》(明·无名氏绘)此图所绘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建大业。孔明出山途中,关羽、张飞前头引路,刘备与他并舆而行。
据载,刘备请出诸葛亮后,二人“情好日密”,每天都聊个没完,以至于关羽、张飞有了被冷落之感并因此表达了不悦之色。对此,刘备只用一句话加以解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刘备的这句话,不仅贡献了“如鱼得水”这个成语,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前所未有之感受。在拥有诸葛亮之前,刘备这条大鱼与他的兄弟们只能毫无方向地在一个个小水洼里相濡以沫,不出意外的话就要被曹操打得相忘于江湖了。有了诸葛亮,鱼儿犹如回到了大江大河,人生不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宏伟的未来和远方的天下。
从相濡以沫到如鱼得水,格局大不同。
原文节选:
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隆中对”是知名的,也是致命的。它增强了刘备的硬实力,却削弱了软实力,甚至让整个刘备集团背上了沉重的道义包袱。
与三顾茅庐相比,司马徽的热捧、徐庶的力荐,只能算作垫场和暖席。与隆中对策相比,刘备的三顾茅庐只能算作鞍马劳顿。这三趟跑得值不值,能不能上马一个好项目,全看两人聊得怎么样。
聊天是在二人之间进行的,没有第三人在场,因而也没有太多的矫情与顾忌。
一见面,刘备就迫不及待地开了场:“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寥寥数语,把自己想说的都说了。第一句说的是天下形势:朝廷不行了,奸臣得势了,皇帝受委屈了。第二句说的是个人处境:自己勉为其难,一心伸张大义,结果因为智浅谋短,屡受挫折,一直蹉跎至今。第三句说的是此行目的:我现在还不想放弃,你能不能给我支两招?
剩下的时间都交给诸葛亮了。
面对刘备的虚心求教,诸葛亮侃侃而谈,环环相扣,一口气讲了十句话。
第一句,诸葛亮首先回应了刘备说的天下形势:“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言外之意,既然天下已经乱了,现在就要靠实力说话了。
第二句,诸葛亮分析了当今最强势力的成功之道:“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要名气没名气,要人马没人马,结果却能掀翻袁绍,变弱为强,靠的不仅仅是天时,还有谋略。言外之意,刘备眼下最缺的正是“人谋”。
第三句、第四句,诸葛亮转向对手分析并提出因应之道。“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就是说,曹操人多势众,还拥有政治优势,不能与他硬碰硬。“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意思是说,孙家通过对江东的长期经营,既拥地利又得人心,只能争取结盟而不能吞并。
针对眼前的两个强敌,一个打,一个拉,进而形成两小对一大的态势。毫无疑问,这既是一条摆脱眼前困境的出路,也是一条寻求战略突破的明路。
第五句、第六句、第七句,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一片战略根据地。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荆州是个四通八达、大施拳脚的好地方,现在它的主人没能耐守住,简直是上天留给您的“大桃子”,就看您对它有没有想法了。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益州是个外有险塞、内有沃野的福地,现在刘璋昏庸软弱,张鲁在北面进行威胁,这样一个好地方却没人珍惜,那里的有识之士都等着明君去领导呢!
诸葛亮先把眼前这个大桃子指给刘备看,然后又指向了远处那个大桃子。荆州、益州,一个适合攻,一个适合守,如此攻守兼备、进退得宜的好地方,谁看了不眼馋?至于摘还是不摘,就看您了。
还有一点要注意,刘表、刘璋同样是跨州连郡的汉室宗亲,诸葛亮这里却区别对待,一个用“其主”,一个直呼其名。看来,讲话还是要有些艺术的。毕竟,现在还在人家的地盘上呢。
第八句、第九句,一个量身打造的新世界展现在刘备面前。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凭着您汉室宗亲的身份和重信守义的名声,倘若同时拥有荆州和益州,大展宏图的时候就到了。
并且,“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就是说,一旦形势有变化,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并进,不愁定不了天下。
第十句,一锤定音。“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您就瞧好吧!
听完诸葛亮这十句几乎十全十美的建议,刘备只说了一个字:
“善!”
这里解释一下这个“善”字。简单讲,“善”就是“好”的意思;复杂一点,就是“太好了”“好极了”的意思。纵观《三国志》一书,聊天中单独回答一个“善”字的并不多,仅有的几处也大多出自曹操的口中,从刘备嘴里冒出“善”这个字,有且仅有这一次。由此可见,刘备对这次聊天是多么满意。说多了,没用。伙计,让我们撸起袖子一起干吧!
没错,这的确是一份堪称完美的战略规划:
战略目标是信大义于天下,复兴汉室。
战略手段之一是取代刘表刘璋,跨有荆益。
战略手段之二是联孙权抗曹操,荆益并进。
自古以来,史家对这一规划的精确预见性都赞不绝口,要说有什么缺陷的话,也只在于对孙刘联盟的稳固性和荆益联动的及时性存在异议而已。
然而,除了以上不足,“隆中对”中还隐藏着一个致命的悖论:“隆中对”的目标是正义,但手段却是不义。
真正的敌人是汉贼曹操,受伤的却是汉室宗亲;为了恢复刘家江山,首先牺牲的却是刘家人;当初刘备的投资地在北方的幽州、徐州,如今收回投资的地方却在南方的荆州、益州。这是典型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标准的“李代桃僵”,这是经典的“羊毛出在猪身上”。
那么,对于“隆中对”中的致命悖论,刘备和诸葛亮知道吗?
当然知道。但是,他们谁也没说,至少《三国志》没有说,也不可能说。“隆中对”只是两个人的聊天记录,不可能公开于当时,只能在蜀汉建国之后才公之于众,这时你让刘备、诸葛亮自己揭短,指出自己的不道德、不仁义,这怎么可能?
陈寿先生在《三国志》中没有说,但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却说了。虽然《三国演义》是以维护刘备正统地位为旨归的,但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对此,《三国演义》是这样演绎的:
闻得诸葛亮“跨有荆、益”的大战略之后,刘备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
罗贯中先生没有让刘备回避问题,这一点值得肯定,但让诸葛亮解答这一问题却颇有几分难度,你总不能让孔明如豺狼般说出那句无情无义的话吧。结果,诸葛亮的回答是这样的:“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而听到这番回答后,刘备的反应是“顿首拜谢”,似乎对解答十分满意。
然而,答案真的令人满意吗?难道刘表死了,刘表的继承人就不是汉室宗亲了,刘备侵占荆州就有合法性了吗?难道刘璋“非立业之主”,益州就应该被侵占吗?果真如此的话,曹操或孙权这样的立业之主去侵占不也是合理合法的吗?再说了,难道刘表就是立业之主吗?
很显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回答十分牵强,不仅标准不统一,而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如果这一回答能够蒙混过关,那再回头翻看《三国志》中荆州“其主不能守”、益州“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这些聊天记录,《三国演义》增加的这段对话倒显得此地无银了,用实力法则能够统一解释的,何必再画蛇添足地加上天命。
一边是道义目标,一边是不义手段,明明存在悖论,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如此设计?其中必定另有深意。一切还需要在聊天记录中寻找。
聊天中,诸葛亮对刘备所具有的三大优势进行了概括:一是“帝室之胄”的身份,二是“信义著于四海”的名声,三是“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的才略。三者相比较,刘备的优势排序依次是信义、才略、身份。袁绍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郭嘉说“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陈登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说的都是刘备的信义和才略。实际上,信义和才略又密不可分,刘备最大的才略就是“总揽英雄,思贤若渴”,或者说“甚得众心”,而成就这一才略的就是“弘雅有信义”。不信你看:孔融北海受难,刘备派出三千精兵前去解围,直面数万黄巾军;陶谦徐州临危,刘备只带着“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就去硬碰曹操的青州兵。仅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刘备的确不负信义之名,而刘备的创业之路就是一条信义铺成的道路。
不过,信义是需要成本的。信义就是付出,信义就是吃亏,刘备数十年的经营模式就是战略性亏损,先砸出品牌,再获取地盘。这种模式早期给刘备带来了徐州这样巨大的回报,但随着利益的固化和巨头的崛起,能通过信义这种软实力来直接获取的地盘变得越来越少,刘备虽然软实力越来越强,但硬实力却越来越弱,再不扭亏为盈就只有破产清算的份儿了。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将荆州、益州两个大桃子指给他,岂有不摘的道理?
那么,刘备就不怕丧失信义,背上不义之名吗?
也许怕,但值得!因为除了地盘,刘备还将收获更多。
在与刘备的聊天中,诸葛亮点出了在他看来刘备最大的优势:“帝室之胄”。有了这样一个天然的身份,刘备就拥有了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分庭抗礼的“天时”,加上“总揽英雄”的“人和”,再加上“跨有荆、益”的“地利”,足以成就一番伟业。
然而,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经历了四百年的统治,子子孙孙繁衍下来,到了汉末群雄并起之时,头顶汉室宗亲光环的豪强名士可以说比比皆是。撇开曾经占州据郡的幽州牧刘虞、扬州牧刘繇不说,仅仅曹操身边的幕僚中就有刘烨、刘放等如假包换的汉室宗亲。与这些正牌的宗室大族比起来,刘备是一个远得不能再远的刘氏宗亲,如果刘备以“帝室之胄”的身份大肆自我标榜,不仅没有多少人认可,恐怕还会被人取笑。事实上,翻遍《三国志》,在诸葛亮之前还真没有人认为刘备的宗亲身份是其值得一提的独特优势。但是,经过一次次洗牌,情况就不一样了,如今除了刘表、刘璋,就数刘备了。换句话说,如果刘表家族和刘璋家族都黯然退场,刘备就一枝独秀了!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后来的蜀汉政权成了一些史书和演义小说中的正统。就是因为刘备在汉室宗亲之中已经没有其他竞争者了,只有刘备才具有复兴汉室、信大义于天下的资格了。从这个角度讲,刘备借荆州、夺益州虽背弃了信义,但这却是实现信义垄断的唯一途径。诸葛亮让刘备失信于二刘,却取信于天下。历史就是这样,值得细细推敲。
当然,后来刘备和诸葛亮在处理荆益二刘问题上还是颇为谨慎小心的,取二刘而代之所产生的副作用也不是没有。这些都是后话了。
《聊出来的三国·蜀汉兵革》,锋云/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年3月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