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93岁王漫如老人:听到108岁战友出院,真的很惊喜!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2022-05-14 22:0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5月14日,上海108岁新冠重症患者叶鸣老先生出院的消息发布后,他70多年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拍的一张老照片,再次唤醒了大家的回忆。

王漫如(左)、莫韵竹(中)和叶鸣(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合影。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这张照片中,叶老先生的另一名战友,正是此前广受社会关注、顺利从临港方舱出院的93岁新冠重症患者王漫如。

他们俩在同一家医院——上海市立第三医院(现上海市东方医院)工作过,也同时作为医院派出的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队员,奔赴一线救治伤员。

当时的王漫如20岁出头,是一名儿科护士,叶鸣30多岁,是一名外科手术室的麻醉师。如今,两位高龄老人又同时经历了抗疫战场,再一次获得胜利。

5月14日傍晚5点多,当澎湃新闻记者拨通王漫如老人的电话,告诉她叶鸣老人出院的消息后,王漫如激动万分,“没想到啊,这真的很惊喜!”

王漫如说,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50年,照片上除了叶鸣和她,站中间的一名战友叫莫韵竹,也是一名护士,但已去世多年,拍摄照片时,她俩都只有20岁出头。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医院里大家都争着报名加入医疗队去战场,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我很幸运地被选中了。”王漫如印象中,叶鸣能上抗美援朝医疗救治一线是理所当然,在战场上,他负责医疗器械的消毒清洁工作,“在手术室,没有人可以取代他的工作,医生要上台开什么刀,腹腔手术、或者是腿部脚部、脑部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都不一样,他对这些都很熟悉,甚至比一些护士都要熟悉,动作也很快。”

王漫如说,他们三人从医院赶往人民广场后,还在那里合影,随即奔赴朝鲜战场,“我们虽然没有在战场的最前方,但距离战场很近,就在鸭绿江旁边,有时候炮声也能听得到,我们需要在救治点等候伤员,随时会有汽车、列车开来,有时候一趟列车会下来几百个伤员,我们需要马上出动,抬着担架把他们送去我们那里救治,我们那里有手术室,还有洗澡、住宿的地方。”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王漫如看到了很多年轻志愿军战士英勇奋战、不顾一切,“有些腿没了,有些脸也残缺不全,我们看了都很心酸。”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名在战场上被弹片炸掉了一半背部的志愿军战士,她当时甚至看到了一颗跳动的心脏裸露出来,“尽管距离那时已过去70多年了,但这名志愿军战士我永生难忘。”

还有一名志愿军战士,王漫如也记得很清楚,“他在前线腿部受伤、被打了石膏,送来我们这里,我们拿掉了外面的石膏,里面一个个虱子啪啪啪地往地下掉,你能想象,虱子会在里面咬人,他当时又不能用手抓,会有多难受啊,这些志愿军真的是苦啊!”

王漫如与志愿者一起阅读后方送去的抗美援朝连环画报。

在前线,除了护理工作,她也经常和战士们一起阅读抗美援朝连环画报,“有一名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失去了手臂,我陪他一起读报。”王漫如说,这一幕当时还被拍摄了下来,照片刊登在了《解放日报》上,她专门买来报纸珍藏起来。

王漫如说,在救治点由于没有营养师,为了能让志愿军战士吃得好,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病情,医护人员还经常在一起商量,让厨师给他们烧一些营养餐,少盐、少油,一些志愿军战士还需要吃流质、半流质食物。

王漫如的奖状

整整在战场上呆了6个月后,王漫如返回了上海。她还在朝鲜战场荣立三等功,此后她也下过乡,返回医院工作后,最终在护理一线工作到66岁才正式退休。

“现在的日子都是幸福的!我也没想到自己可以活过90岁。”如今93岁高龄的王漫如时常这样打趣道。

在4月30日从临港方舱康复出院后,王漫如继续回到了位于康桥秀沿路的养老院。她的老伴因肺炎去世多年,儿子考虑到母亲有基础性疾病,不放心把她单独留在家里,千挑万选,将她接到这里,“这里吃的也很好,还有护理人员24小时服务,就像在医院一样,我很放心。”王漫如乐呵呵地说。

    责任编辑:徐晓阳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