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造神是低层次精神意淫,是把韦东奕视为流量富矿攀热度

红星新闻
2022-05-14 16:08
舆论场 >
字号

近日,一段“韦东奕一晚解决6名博士4个月未解决难题”的传言在网上流传,还一度登上热搜,网友纷纷“膜拜”刷屏。消息称,一个团队中有6名博士生成员,在他们遇到难题,研究了整整4个月后,联系到了韦东奕,结果“韦神”仅花费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轻松搞定,且不计报酬。

然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韦东奕明确表示这些是“假新闻”,传播相关谣言的博主也就此公开道歉。面对汹涌的流量和接近神化的光环,韦东奕仍旧保持了他一贯的淡泊和纯真,他表示不希望外界过多关注和打扰,“可能不理我就是最好的。”

韦东奕告诉媒体,哈佛大学免考英语、破格邀他入学的消息也是假的。

韦东奕能频上热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天才般的数学能力和可贵的学术精神。一年前,手提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走在路边的韦东奕偶然被采访,朴素形象和实际才华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其在网络迅速走红,被网友尊称为“韦神”。翻开韦东奕的履历,几乎每一条都惊艳了众人:连续两届以满分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保送至北大后本硕博连读,并毕业留校任教。

可以说,韦东奕的身上,有着符合人们对“苦心孤诣数学家”的童话式认知,再加上渲染和夸大,“韦神”逐渐被幻化成了武侠小说中扫地僧般的绝世高手。这其实是一种过度“造神行为”。

其实,赞赏、崇敬韦东奕,有合理性和积极性。一个社会崇拜这样的数学家,说明了这个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敬重,有利于激发更多人去热爱、研究学术。同时,这个社会也会因拥有这样出色的数学家而骄傲。

韦东奕展露出的超强数学才华,固然让人欣喜,但他毕竟还年轻,他需要更多鼓励与静心学术的环境。如果急于把一些尚未取得的不切实际的光环强加于他,这对韦东奕来说,既是一种打扰,也是一种压力。无数先辈科学家的例子已经表明,要想取得突破性成果,需要心无旁骛、潜心专注,同时也需要实事求是,严谨求真。

如果真的喜欢韦东奕,崇敬他的科学才华,就不妨保持距离,尽力地保护他。在韦东奕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更多是他的清醒、理性和求真,而不是热衷于编造、传播一些“神”化的谣言故事。后者看似是对学术大神的顶礼膜拜,实际上只是一些低层次的精神意淫,抑或是将韦东奕视为了流量富矿,想方设法攀附热度,为自己谋求利益。

如前段时间短视频平台兴起的模仿“潘周聃”热,各路网红竞相模仿其“狂拽式回头”的出场动作,有人解读称此体现了对“学霸”的尊崇,但实际上,很多模仿者可能连潘周聃是何许人都不知道,而只是单纯地拍视频赚流量。这种恶搞式模仿,除了能赚足一时眼球,并对学霸内核有所消解之外,并无多少营养可言。而信奉“流量论”的创作者们,自然不会放过“韦神”这块“流量大蛋糕”。

正如北大回应所说:“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我们也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韦东奕活在自己醉心的数学世界,并非一些网友的想象里,而网友也不应该活在自己的想象里。

    责任编辑:柴敏懿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