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益之友:《怪木竹石图》与苏轼的书画实践

2022-05-17 10: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明珠美术馆PAM

“艺起前行”文化文艺内容在线供给。上海明珠美术馆响应市文化和旅游局号召,持续发挥美术馆的社会美育作用,以丰富的数字美术馆内容,积极为全市人民抗疫贡献绵薄之力。

“PAM艺起读画”全新上线,甄选“开卷有艺·读画”公教品牌中的高水准讲座与大家线上分享,本系列共有11期,每期邀请一位专家通过一本好书讲述一段艺术故事。“读画”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经典书画作品为原点,由对作品的艺术欣赏延展至对其创作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人文、民俗风貌等方向的多元探索。古画新谈,期待和你一起足不出户,艺起读画。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彭莱在明珠美术馆讲座现场

讲座嘉宾 

彭 莱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美术学硕士、历史学博士

苏轼是不是书画家?

苏轼,中国的“国民文人”之一,他的一生丰富而曲折,做过官、流过放、文采斐然、厨艺精湛。苏轼的书法作品存世共有一百六十多件,包括极少的真迹、历代复制品和碑刻;北宋“尚意”四家,推苏轼为首。

※北宋时期的“尚意”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北宋 苏轼 《黄州寒食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也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曾评价过苏轼的画作:“苏东坡的画是技巧非常高超的画工也画不出来的,唯有东坡道人才可以画出来。” 他还是一位既擅长丹青又擅长“艺术评论”的大家,苏轼的一些题跋与诗作被视为北宋重要的绘画理论。

北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中国美术馆藏

苏轼与《怪木竹石图》

北宋 苏轼 《怪木竹石图》

2018年一个重磅消息引燃了整个文博界,相传早已湮灭于人间的《怪木竹石图》横空出世。苏轼流传至今的绘画作品非常罕见:中国美术馆藏《潇湘竹石图》、台北故宫藏《雨竹图》及上海博物馆藏《古木怪石图》,但这些都存在争议。

左右滑动,查阅题跋

题跋自右依次:刘良佐、米芾、俞希鲁、郭淐

那我们要如何解读这幅《怪木竹石图》呢?彭莱老师总结说可从三个关键词入手:三友、书法三昧、胸中盘郁。

《怪木竹石图》中的怪石与嫩竹

苏轼用“怪木、竹子和石头”对《论语》中的“三益之友”作了全新的阐释。他爱石,且是以“无用之用”为思想又未经雕琢的怪石;他爱木,原因既有指向道家“庄子栎树无用之用”的思想,又有佛教禅宗其中一个“枯木禅”的“枯木逢春”流派思想;他也爱竹,因为苏轼最好的朋友文同(字与可,1018~1079年)爱竹。

 

《怪木竹石图》中的怪木

而“书法三昧”是指苏轼的墨戏与草书的要义相通:他的画有“以书入画”的味道,即用书法笔意作画。“胸中盘郁”则是来自米芾(1051年-1107年)的描述,他写过一本笔记体的鉴藏书叫《画史》,书中写道:“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米芾这段话中描述的不一定是《怪木竹石图》,但确实是对苏轼所画类似题材的有趣概括。

苏轼与北宋文人画思潮

宋朝重文轻武,自上而下的文化政策与宫廷在收藏典籍书画上的举措是促成北宋社会上层爱好书画鉴藏的最初动因,而后,知识分子成长为书画鉴藏的重要力量则又影响了整个时代的艺术风尚与趣味。

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院外的画家、文人在一时代的风气下,书画鉴赏之风亦因之大盛。书家及文人因鉴赏而及于书画创作,画家亦于创作之余从事书画之鉴赏。品评绘画则是文人画士们雅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就描绘了雅集活动的场景。

南宋 马远《西园雅集图》美国纳尔逊·艾金斯博物馆藏

苏轼是第一个阐述“文人画”概念的人,他称“文人画”为“士人画”。文人画不仅注重事物外在的存在,更着重内在精神的表现。他提出的“诗画本一律”,则指“诗”和“画”在文艺规律上是一致的,文人在绘画中追求诗意,并以诗的要求来论画。“北宋文人画思潮”是以“鉴画”引领新的绘画审美风尚,以“墨戏”践行尚“意”的文人画图式。

《雪中梅竹图》 南宋 徐禹功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四梅花图卷》 宋 扬无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秀石疏林图》 元 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藏

推荐书目

《中国绘画名品》 苏轼《怪木竹石图》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怪木竹石图》高清大图来袭

北宋 苏轼 《怪木竹石图》 

纸本水墨 26.3×50cm  私人收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