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持续“发电”1800天,定位越来越清晰

澎湃新闻记者 朱洁树
2017-09-30 09:0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听龚彦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五周年。(14:36)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PSA)即将于10月1日迎来5岁生日。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这座艺术电厂已持续“发电”逾1800天。迄今共举办51个展览(其中包括三届上海双年展),每年举办讲座、演出、儿童活动等约400场。

除了继承和发展了上海双年展,在五年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还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品牌项目:创立于2014年的“建筑和城市”展览研究方向、“青年策展人计划”以及2015年开启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等。

这个起初大家稍嫌偏远和陌生的艺术机构,时至今日,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当代艺术据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最高日参观人数逾1万人次、平均年参观量为32万人次。10月1日到来之前,“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长龚彦进行了对话。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长 龚彦

澎湃新闻:这五年来,很多私人美术馆建立起来,还有一些外国美术馆也要进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自己的定位是怎样的?

龚彦:美术馆越来越多还是挺好的。多的话,大家可以帮着一块儿做一个教育工作,让大家知道艺术是什么。

未来的两年里边,像蓬皮杜中心这些国外的美术机构都要进入中国,进入上海。我觉得,我们应该要更加抓紧,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上海自己的声音,更有自己独特性的声音。我们会着重于介绍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我们同时也引进国外的艺术家展览,其实还是为了做一些类比,或者形成一种交流对话。很多私人美术馆,也会引进很多大师,但它缺少了对话。它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现象,看到艺术史上的这页纸变成三维的了。但是我所谓的对话,不仅仅是做一个论坛,做一个讲座,或者策展人讲几句话。

这几年,我们自己的团队建设比原来更成熟了,我们自己馆的定位也是越来越清楚。社会对我们的认识,从刚开始比较怀疑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明朗。我们作为一个公立美术馆,有公共性的使命和义务,偏娱乐的、纯商业的展览,我们肯定不会涉及。我们也希望作品能够引发争议和思考。

其实不仅是当代艺术,我们不希望艺术有一个时间限定。我们需要思考艺术是什么?艺术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起到怎样的改变?艺术的外围可能包容一些什么东西?在这种考虑之下,社会学、人类学,还包括空间、设计、剧场,我们都会纳入。这样的话,其实有一个很好的社会剧场的图景在美术馆里呈现,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

2016年 “聚裂”演出现场,北京纸老虎戏剧工作室《朗诵》

澎湃新闻:上海双年展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继承并延续的一个品牌,在这个场馆也已经举办了三届。这几年来,上双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对于其未来有何期待?

龚彦:自从双年展移师到现在的新场馆以后,我们的组织架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委员会,到目前我们把它浓缩成一个九个人的、非常精简的学委会。也包括建筑、哲学方面的学者,比如像霍米巴巴。这样的话,可以把上海双年展区别于一个泛泛而谈的国际性展览,让它和上海、和亚洲发生更紧密的关系。我们也提出了主策展人制度,在没搬到这里之前,经常有一种从政治角度出发的平衡,就是一中一外两个策展人的组合。本身现在当代艺术也不仅仅是中和外的关系了。我们还是希望一个策展人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他自己的策展理念。当然,我们会进行资源的配合,学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2014

明年我们又会迎来第12届上海双年展。对我们来说,目前也还是未知数,我们在非常焦灼地进行策展人的选拔工作。对于双年展来说,想把上海拉回亚洲,拉回中国的语境里面,对它根植的土壤有更深度的挖掘,更多视角的观望。我们也希望未来的策展人能够在这一块做的更丰富。同时我觉得对于一个地域、特殊文化的开挖,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全球化国际语境里面很好的范例。

澎湃新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国内第一个将城市建筑纳入展示体系的当代文化艺术机构,五年来已经举办了11个建筑展,包括三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伦佐·皮亚诺、伊东丰雄和坂茂的建筑个展。为什么要持续对建筑进行关注?

龚彦:我觉得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谈建筑本身,它很容易就变成一个纯美学或者纯功能性的讨论。其实我们更有兴趣的是关于城市,它和人直接是有关系的,我们更想去讨论,上海或者中国其他城市的可能性。建筑或者社区,可能会改变一群人的思维方式或者生活方式,它也和政府关于未来规划的紧密相连。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市的建筑状态,某种程度上也是代表了国家的态度,国家对每个个体的态度。我们觉得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讨论的,我们也希望从生活角度,与掌权者进行一些试探性的交流探讨。

通过几年的积累,建筑师也给我们很多启发。他们不仅是在谈论材料、功能,更多是在谈论人性、人和社会的关系,宇宙的频率和人的生活节奏的关系。我觉得这是非常迷人的。建筑展不是一个行业的展示,我们希望通过非常小的切入口,让人们看到生活有可能是被改变的。

建筑这块我们目前有两条线索还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是关于“多样的现代性”,具体呈现西方现代性对于亚洲这个地块的影响,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是有不同的表达,在印度,有多西,在日本,有伊东丰雄、筱原一男。我们还做过市民都会,关注上海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曾经有过的非常先锋的建筑师的尝试和实践,但是如今却被遗忘了,被封存在档案馆。通过这种梳理,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些问题,现代性是否适合中国,是否有第三种方式?还有一条线索,是更加畅想性的,从非物质层面进行建筑思考的人,比如尤纳·弗莱德曼,还有我们马上要做的superstudio的展览,对建筑的本质和人类未来城市生活的形态进行发问。

“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2015

我们现在有一个计划。我国第一批建筑大师们几乎都是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的,现在那里保存有非常好的中国学生档案,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献,再加上他们回国以后的实践,做一个展览,就是关于第一代的中国建筑先行者。我们也特别想做关于当下中国建筑师的展览,想做一个主题展,提出一个非常有迫切性的主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做个展,我觉得我们应该也有这样的自信,去做比较年轻的中国建筑师的个展,我们也有一些名字,可能也需要两年左右的准备时间。

澎湃新闻:“青年策展人计划”是另一个重要品牌。怎么看这个计划的发展,以及在中国范围内策展人的成长情况?

龚彦:我觉得现在遍地都是策展人了,真的是遍地都是。我感觉,“青年策展人计划”做了以后,国内也多了很多关于策展人方面的扶持项目和比赛,说明大家都是有共鸣,觉得这方面需要关注和支持。我们的选拔特点在于它是不限主题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们唯一有的限定是年龄和国籍。

每年收到这些稿件的时候,我们看的时候,都是一个蛮享受的过程,有建筑展,有纯设计的,有的关于剧场、关于声音,真的是打破了常规当代艺术的范畴,可以感受到投稿者的激情和思维的活跃度。这里边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对空间的感觉是比较缺乏的,他们可能是很好的文本书写者,或者是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但是在做展览的时候,缺少空间语言的转化能力,还缺少对观众或者读者的想象能力。入围名单出来后,我们会设置一些课程,请一些专家,跟每一个项目小组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有时候成长也是蛮艰难的一个过程。

青策计划2015,张未、袁文珊:“时间病:控制时间的都被时间控制”

就今年的青年策展人计划,我们会更加着重艺术家的选择这一块。之前更多是看策展理念,做了两届下来,我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可能有一个很好的理念,当你用作品来呈现的时候,就缺乏说服力。更多的时候,你会感觉,艺术家就像一个个图像,是被策展人在抓取、索引进来,来完成他自己一个论述。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今年这一届,我们在评选的时候会更多提出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作品而不选择另外一件,它的唯一性在哪里?你将怎么样在空间里去表达这件作品?它的左邻右舍是谁?我想也要借助青年策展人这样一个平台(关注青年艺术家),他们某种程度上是同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也最有可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相伴成长的。我们不需要用一个特别大牌的、功成名就的策展人去策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有时候这甚至会是一种拔苗助长。陪伴,真切地认识到伙伴的价值,在他走向瓶颈的时候给予一些启发,我觉得这种状态其实在整个艺术生态圈里边是很缺乏的。

澎湃新闻:当代艺术博物馆逐渐在推进收藏展,也计划在三五年内开设收藏的常设展,能否介绍一下目前的馆藏情况?

龚彦:目前的馆藏主要还是依靠展览和捐赠。比较幸运的是,上海的艺术家还是非常支持我们,余友涵老师,李山老师,他们都是比较完整的系列的捐赠,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挖掘更多有意思的艺术家。我觉得收藏这一块,并不是做明星的收藏,而是做一些被低估的、被遮蔽的艺术家的展现,尤其是他们的思想。我觉得他们对这个时代的弊病或者误区会有很大的冲击和触动。

但如果靠目前的速度,要形成比较有规模的永久展,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我们计划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呈现永久性的展览,把馆藏的展厅开出来。虽然东西不一定很多,也许,我们可以围绕一件作品,或一组作品,进行重新策展,让现在的艺术家和文献进行对话。

我们的馆藏还是特别少。其实现在的艺术市场还是比较好,如果全都要靠艺术家的捐赠,其实非常的困难。我觉得也不是特别的合理。

我们还是希望政府能够给我们相对固定的收藏经费,也不一定要给百分之一百,其他不足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比如社会募资、和一些机构合作,来实现。我觉得,既然名字叫博物馆,必须是有馆藏。有了馆藏以后,观众每次来到这个馆,不仅是看新的临时展,更有寻找老朋友的感觉。另外,对我们整体的研究,不仅是对馆内策展人的研究,对社会的,对艺术史有兴趣的专业人士或者学生的研究,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澎湃新闻:psD是一个设计为主的空间,它位于博物馆底层,似乎也更贴近公众,一方面推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衍生品,另一方面,也兼具公众教育的功能。能否谈谈这方面的发展?

龚彦:psD从空间上是和我们的街道相连通的,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半开放式的欢迎通道。美术馆经常要刻意远离商业,和消费没有关系,然而在psD我们的做法正好相反,所有的psD的展品,某种程度上,我们希望它都是可以购买、可以被拥有、可以被观众带回去的。

现在有些艺术作品好像伪装成一个高不可攀、非常洁癖的存在,但其实它的背后充满着商业气息。(而我们正好相反,不加伪装地直面、拥抱消费。)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是一种互相的观望,互相的质疑和质问。

一楼电铺APS

我们也想把店铺开到馆外。现在有一些小的尝试,比如说和衡山和集的合作,等于我们的店铺在那里成为一个游击店。我们也会去尝试一些特别大众的场所,比如在东方明珠,也会设一个点。寻常人可能会觉得东方明珠是一个特别旅游的地方,我们还是很愿意去跟普通游客交流,通过消费,通过商品,让他们知道,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在东方明珠那一块,我觉得从一个景观的角度来说,也是有一定的收益,实际的话我们还是在探索。

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艺术教育这一块做些什么,对传统的美术院校进行一些补充。psD的名字是叫设计中心,其实我们还是希望它是一个移动学校的概念。我们一般会设置至少7天左右的课程,涉及到各个领域,甚至是非常小的,比如如何做灯光设计,如何做橱窗设计,如何做展陈设计,如何做一本书,如何做一本画册,你如何调整一本画册的颜色,非常具体。因为艺术是靠非常具体琐碎的东西慢慢慢慢累积出来的,而不是靠一个演说去完成的。

PSA儿童活动,“蔡国强:九级浪”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展览是收费的,关于门票价格是怎么考虑的?目前的财政运营状况如何?

龚彦:门票的定价是物价局规定的,在一个区间里边。我们的票价和现在的市场价比起来还是非常亲民的。我们同期展览里边必定有一个是免费的,还是会保证公益性。但因为我们不是百分之百的财政拨款机构,所以必须要考虑通过一定形式进行资金的平衡。另外一点,我觉得所有的作品,所有的艺术家都是需要尊重,需要珍惜的。这个尊重要花多少代价?就是20元人民币。还有一些展览可能会定价60元。因为它的投资可能特别高,很多定价是和制作成本相关的。每周二,整个展馆全是免费的。

目前为止,美术馆肯定不能自负盈亏。虽然在国内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里边,我们的人流量肯定是最高的。但如果和那些古代艺术博物馆,比如上博,和国外的博物馆相比,相差还是巨大的。

现在政府对我们的投资主要还是在硬件上面,对我们的软件和展览本身的投入,还是不够,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运作的模式,可以来补足那块的不足。其实对美术馆来说,软件是更重要的。硬件虽然是非常物质性的,可以看到、摸到,但它每天都在折旧。而软件每天都是在升值,一定要看到那一块潜力。对人员的培训,我觉得是急需的,不仅对于我们是这样,对于整个上海来说也是这样。现在感觉好像每个月都有一个新的美术馆诞生,明年蓬皮杜要开出来,三年以后,浦东美术馆要开,那是在陆家嘴边上的庞大机构。那么多美术馆,谁去运营,去管理?这一块如果不抓紧培训的话,那些都会成为空壳子。

2015年“1噸半”演出现场, 马良《爸爸的时光机》

澎湃新闻:当代艺术和大众的关系,跟五年前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

龚彦:我觉得接受度越来越高了,当然和我们一些展览的议题有关,比如说那些建筑展览,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些房子、住宅可能会和自己有关。还有一些相对偏纯审美的展览,大家也会挺喜欢的,比如说以前的织毯织物,也非常受欢迎。还有些大家不熟悉的国度的展览,像印度,大家都会很好奇。其实展览就像带着大家进行环球旅行,某种程度上可以体会到不同文化的特点,不同个体的表达。上海双年展经过20多年的积累,慢慢的,上海居民对这个已经有了记忆,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到现在,大家会把它当成一个节日。上海双年展还有很多城市馆,有些观众偶尔进入了一个商场,看到我们的城市馆,突然了解到艺术其实很好玩。人们慢慢在走进我们这个相对比较专业的场所,我们也希望在城市里边放置更多当代艺术的触角,也把大家慢慢吸引到这个母体里边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PSA)

【PSA五周年活动】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

“PSA霹雳5周年展”将全面梳理PSA过去五年所开展的展览、教育活动以及品牌活动。“电厂的故事”在大烟囱这个特殊的工业空间中举行,借助历史文献和物件穿越时光隧道,讲述城市和大家的故事。PSA还特地寻访了当年在这里工作的厂长、职工、生活在电厂周围的人,从他们的口述历史中,串联起电厂乃至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噸半”是PSA的一个声音实验品牌,本次将呈现的第八季“1噸半”以“V5频率”为主题,将由George Van from MONOKINO(荷)、高嘉丰、张雄关、小河、巴伦支乐队(挪)+极地光影为大家截取5段不同的声音实验频率。“发呆营”将在今年的“电场12小时”迎来全新升级的第三季!今年的发呆营将分为印in版画活动营、鸟客行动 、五元店、尬舞。“霹雳宝贝”亲子活动是PSA今年特别为小朋友们开设的嘉年华,让小朋友在专业导师的引导之下,以自身为艺术材料,发挥想象与表现力,共同打造一次“表达自我,创造不可能”的肢体剧场体验。

【十一期间相关展览】

栖居的庆典 真实·虚拟·想象 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

2017.7.29-10.29  !  3F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 李山

2017.8.26-11.26  !  1-2F

PSA 霹雳5周年展

2017.10.1-10.8  !  全馆

电厂的故事

2017.10.1-10.8  !  烟囱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