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锐见:严查各类毁麦行为,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有鱼/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
2022-05-12 19:43
舆论场 >
字号

“立夏麦呲牙,一月就要拔”。各地冬小麦正处于抽穗灌浆的关键期,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陆续开始收获。近日,有媒体报道个别地方毁麦开工,网上还流传“割青麦作饲料”的短视频,引发社会关注。对此,农业农村部已部署核查核实,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青贮小麦,指在小麦未成熟时,连同青秸秆一起收割做饲料的小麦。多位农业专家指出,无论是营养价值,还是收购价格,青贮小麦的综合收储效益,都远不及专用青贮玉米。对养殖企业而言,花一亩1500元的价钱收小麦青苗作青贮饲料,成本太高不划算。冬小麦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为主要成本,加上国家补贴,最后阶段投入占比十分有限,而且眼下新麦行情向好,农民也舍不得割掉200多天的劳动成果。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小麦是主要口粮,要全力保障小麦丰产丰收是农业常识。将已经抽穗结粒的口粮毁掉,让人觉得可惜。从各地反馈情况看,割青麦作饲料、毁麦开工只是零星个例。相关新闻引发关注和讨论,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如何更好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切。

农情连着粮情,粮情连着民情。今年以来,农资、人工等成本上涨,给丰收带来不小压力。对此,今年我国继续提高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针对晚播小麦弱苗比例大、促弱转壮任务重的实际,中央财政下拨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资金16亿元,支持冬小麦主产省做好小麦促壮稳产、防灾增产及病虫害防治。为缓解农资价格上涨给春耕生产带来的影响,中央财政下达了200亿元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种种惠农举措,有助于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强化主产区抓粮内在动力。各地应积极作为,拿出硬招实招,将相关补贴落实到实际种粮农民手中,充分发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衔接好种管收储运等粮食产销全环节,切实帮助农民节本增效,有效稳定生产预期。在政策上让农民种粮有账算,让主产区政府抓粮不吃亏,保障粮食安全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也要看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但大国粮仓并非高枕无忧。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资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去年以来,我国小麦生产先后经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多个关口,目前小麦长势良好。即便是被征用为建设用地的麦田,也要在小麦成熟收获后再开工建设。丰收的好形势来之不易,一籽一粒更应倍加珍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历史经验和教训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们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更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敢种粮、种好粮,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原题为《严查各类毁麦行为,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 人民锐见》)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